中国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占领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

中国为什么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十一五”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支撑点,把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放在了重要位置。首先,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四个要素,即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包括生产资本和自然资源)、经济制度和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管理效率和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然而,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仍然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仍然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70%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30%取决于能源、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从65438年到0978-2004年的26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仅为32%,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贡献为68%。此外,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一直在下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其次,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难以支撑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距“九五”10年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未取得突破,中国仍延续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传统增长方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凸显,压力加大。如果继续这种增长方式,实现到2020年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资源供给将难以支撑,环境安全风险将加大。据统计,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名中,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土地、耕地、森林排在100之后,淡水资源排在55之后。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3%、4.1%、25.5%和9.7%,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由1990年的5%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世界第二,周围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沙化土地面积约654.38+0万平方公里,且仍在增长。经过多年努力,森林覆盖率达到18.21%(世界平均水平为29.6%),草原退化面积达到2/3。在世界1121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90种。第三,自主创新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目前,全球86%的R&D投资和90%以上的发明专利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基于科技优势的国际规则,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虽然中国很多行业规模在扩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发展水平一直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靠进口,各地区技术水平处于同一水平。一旦某个产品或某个行业需求很大,各地区就会纷纷上马同一个项目,造成低水平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在缺乏技术和人才的情况下,盲目发展科技含量低的资源产业,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目前,中国产业发展和升级对技术的需求正在加速。如果经济继续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推动技术进步,将难以承受大量进口技术的巨大成本。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会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技术转让持谨慎或封锁态度,继续从国外引进更先进技术的障碍和困难会增加。无论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形成的经济技术基础来看,还是从国际竞争加剧的形势来看,我国都已经到了加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