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为国争光的故事

杨振宁说:“崔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虽然不出乎物理学界的意料,但还是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喜悦。我想这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感受。”杨教授也说:“应该是不久后中国科学家再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消息。”然后“为什么中国人的土地上还没有出现一个获奖的专业?我的看法是,这只是时间问题。基础科学的前沿发展很快。赶超世界级的研究中心并不容易...我认为应该是在20年之内,在中国发展出一个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专业。”

10月3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褚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崔琦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但是,他并非出身书香门第,而是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祖籍中国河南省宝丰县范村。因为家境贫寒,早年他和三个姐姐来到香港谋生。崔琦靠助学金完成了高中学业,并公费去了美国深造。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贝尔实验室,锲而不舍地追求,最终攻克了科学的堡垒,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

穷人的儿子,志气不差,小小年纪就出类拔萃。

1939年的一天,中国河南省宝丰县范村崔的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他是崔琦。崔琦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叫崔长生,母亲叫王双仙。他们生活在陆地上,辛苦一年也吃不饱穿不饱。崔长生依然不拿邻近的佳县景家洼煤矿,以卖煤为生。

崔琦刚断奶就被送到我叔叔家,他和他的三个姐妹在那里长大。由于崔琦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父母非常爱他,希望他能上学,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崔琦和他的三个姐妹都在我叔叔家学习。他们有三个叔叔,大叔叔王之涣跟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后来死于河南省郑县。在叔叔们的帮助下,崔琦完成了学业。宝丰解放后,崔琦回到了家乡。

在崔琦和父母住在一起的那些年里,她不仅帮他们做家务,还在地里干活。他会拔草,收割,种地,干各种农活。然而,村民们记得最清楚的是,2岁的崔琦成了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那时,因为崔琦个子矮,他只能在课堂上写黑板的下半部分。那时,小学里只有两个老师,所以崔琦必须教所有的科目。崔琦什么都好,语文、算术、常识、体育、美术、唱歌等课程都讲得有条不紊,条理清晰。

当时,除了教学,崔琦还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宣传。无论演什么节目,崔琦总是一身黑粉出场:他口齿清楚,发音清晰,每个人都说他演什么角色都很在行。给村民们印象最深的是崔琦惊人的计算能力和非凡的记忆力。土改时,村里丈量土地,别人都丈量了,都记录了,唯独崔琦没记录几块地。负责丈量土地的人问他:“齐,你怎么不记得了?”崔琦说:“量一量就知道了。”崔琦使用了心理笔记。把几块划等号后,他只是说了每块地的确切数字。老会计拿绰号“一面旗”的那块地来试探崔琦,但崔琦算出来的亩数一点也不差。他不禁对崔琦的计算能力深信不疑。

崔琦的母亲对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有一件小事村民们至今还记得:那天,一个瓜农丢了他的瓜,说是崔琦偷的。崔的母亲知道后,让在院子里跪了很久。许多人无法说情,直到崔琦说:“我不会再偷了。”。事实上,崔琦没有偷瓜,但是丢瓜的那家人认错人了。这件事说明崔的教子有多严!

父母为自己的远见而自豪。

虽然崔琦的父母是文盲,但他们很有远见。他们坚持让10岁的儿子远离家乡,出去读书。那时,崔琦的三个姐妹都在香港。崔琦远离父母,去找她的姐姐和四个兄弟姐妹。她很无助,在香港努力工作谋生。崔琦于1952年就读培正中学二中,于1957年毕业于六中。上世纪50年代的培正中学还是一所私立中学,学费昂贵,这让家境贫寒的崔琦无法独自承受。然而,勤奋聪明的崔琦每年都获得奖学金,这使崔琦能够在自助和帮助下完成中学学业。

现任浸会大学助理教务长的蔡子平博士是崔琦的同学。他说,崔琦在中学读书时,不仅物理成绩优异,语文、英语、化学也成绩优异。同时,他的歌声也特别好听。

培正中学校长郑说获得诺贝尔奖是港人和培正中学的荣誉。他还说,他代表培正中学向崔琦发去了贺信,并向学生们宣布了这个好消息,希望学生们以崔琦为榜样。

从培正中学毕业后,崔琦前往美国深造,一步步探索科学之路,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958年,19岁的崔琦赴港赴美国伊利诺伊州奥斯塔学院深造。1967,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因为学习成绩优秀,科研能力强,于1968考入世界著名的贝尔实验室进行研究。在那里,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杰出的成就,包括为此获得诺贝尔奖。1982年,他被爱因斯坦曾经担任教授的普林斯顿大学录用,成为这所著名大学的年轻教授。

据崔琦的学生说,崔琦为人随和,思维敏捷,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师生中有很高的威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李继群等人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留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

1998年4月,崔琦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富兰克林奖,以至于很多同事都以为他会上一层楼就去,因为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比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都是在获得福柯奖之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1998 10 10月13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发言人宣布,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将授予三位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家,其中包括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齐。得知这个消息后,崔琦本人也很平静,按照医生的约定照常去医院验血,根本没有把中奖当成天大的喜讯。然而,崔琦获奖对他的母校培正中学来说却是史无前例的大事,因为这是这所中学的第一位诺奖得主。如果崔琦的父母知道一些地下的事情,他们会为他们在坟墓里的儿子感到高兴和自豪!

把电子变成“液体”“不要对荣誉较真”

崔琦从1998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奖。主要成果是他和德裔美国科学家斯托默从1982开始研究“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时,发现“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并且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1983中,斯坦福大学的劳克林教授解释了实验结果。因此,与司、老一起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这三位科学家中,崔琦出生于中国河南,自1982以来一直是普林顿大学的教授。拉夫林1950出生于美国,目前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斯托尔默1949出生于法兰克福,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普林斯顿大学说,崔琦的研究工作起源于一个名叫埃德温·霍尔的学生在1978年的发现。霍尔发现,当一个金片放入磁场中,并使其与磁场表面形成一定角度时,电流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流动。这种现象被称为霍尔效应。

1982年,当时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崔琦和斯托默用半导体砷化镓和砷化镓铝进行了霍尔效应实验。在强磁场和低温的条件下,他们堆叠了两块不同的半导体晶片,一块是砷化镓,另一块是砷化镓。所以他们发现电子聚集在两种半导体的界面上,密度非常大。然后他们把这个界面的温度降低到只比绝对温度高十分之一(约-273摄氏度),再加上一个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100倍的超级磁场。这时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流体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比如电阻的消失,以及一个分数电子电荷的奇怪现象。一年后,劳克林教授解释了他们的实验结果。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们有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他们的研究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微电子技术。英国皇家科学瑞典学院,三位科学家发现了这种新的“量子流”,即一种具有某些特性的流体,比如超流性,就像液氦一样。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些流体的意义在于,它们可以揭示更多关于物质内部结构和动力学原理的信息。而且可能会导致在这种改变的状态下操纵电子的技术,从而改变计算机内存的性能,所以这是对科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这三位科学家并没有对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相反,他们更加谦逊。当获奖的消息传到崔琦的学校时,每个人都向他表示祝贺。他照例笑着说“谢谢”,还说“不要把荣誉当回事”。

崔琦以平静的心情看待这一世界上最高的学术成就。中奖后,他不会改变日常生活。在学校的同事、朋友、学生眼里,他是一个治学严谨、教学认真、生活简朴、为人谦逊的学者。

崔琦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美国妻子叫琳达。他们在奥古斯塔大学相遇。那时,崔琦是学校里唯一的中国学生,而琳达是挪威人。然而,他们并没有在奥古斯塔学院引发爱情,他们的爱情始于他们在芝加哥大学的重逢。崔琦说,“有志者事竟成”。琳达说,他们的爱情反映了崔琦标新立异的个性,因为在那个时候,涉外婚姻确实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情。崔琦夫妇有两个女儿。第一个叫艾琳,现在在哈佛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第二个已经从医学院毕业。

与崔琦同时获奖的斯托默在接到获奖消息后“麻木不仁”。他说,“今天会发生什么...这就是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会很忙,但没关系。”

斯坦福大学的劳克林教授说:“我想把这个地方作为一个临时平台,告诉人们大自然是多么神奇,我想让他们知道,只要他们敏锐地观察,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新事物。”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1953大学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当遗传学老师。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特别紧张。袁隆平亲眼看到,路边、田野、码头上躺着饥饿的人,很多人得了水肿。有一次,袁隆平在路上看到一个农民从很远的村子回来换“粮食种子”。他充满了好奇,问:“你为什么跑这么远去换粮食种子?”农民简单地回答,他说:“如果种子好,产量可以增加。”这句简单的话给了袁隆平很大的启发:肥料、劳动力等投入都是一样的,就是通过调整种子,可以提高产量。我是一名农科学生,也是一名遗传学家。我应该做些事情来改进品种。

1961的一天,袁隆平在选种时发现了一株水稻,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如果他得到了宝藏,他认为他已经选择了一个特别好的品种,并种植它用于第二年的实验。他急于“栽赃”成龙。谁知道水稻种子抽穗后,后代又高又矮又矮,生育期又长又短,良种的优势就面目全非了。失望之余,他受到了启发:种种迹象表明,这种优秀的水稻植株不是纯种的,而是自然杂交的,因为纯种是不会分离的。为什么不搞混水?三十出头的时候,袁隆平开始挑战传统的基因理论。

“文化大革命”初期,龙源身边的一些人被关进了牛棚。有一天,工作组对“鬼鬼小组”的负责人和一个体育老师说:“你再准备一张床,明天再有一个人加入你的队伍。”床准备好了,床上写着“袁隆平”的标签。袁隆平得知这一情况后,吃饭前对正在休产假的爱人邓哲说:“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明天我被批评后,就进牛棚。”邓哲安慰丈夫说:“没关系。我们不是反革命。我们就一起当农民吧。”

他们没想到,最后国家科委给湖南科委和安江农校的公函救了他。在此之前,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杂交水稻的文章,引起了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世义的注意。他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科研项目,聂帅请示了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后,也表示支持。工作组想批评袁隆平,说“新账旧账要一起算”。于是,在调查袁隆平的档案时,他们求助于这封公函。当时怀化在千阳地区,人才匮乏。地委书记孙秀涛得知这一情况后,将袁隆平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1969年,海南岛的一个民间学术研讨会上,有两位院士。他们认为自花授粉水稻没有杂种优势。当时年过40的袁隆平强烈反对。四五十个年轻人站在他那边,最后两个当权者走了。后来,科学院又增加了一位新院士。由于两位老院士的反对,袁隆平两次未能置评。对此,袁先生说:“现在想想,我都觉得对不起他们。我不应该年纪轻轻就这么咄咄逼人,让他们无法下台。即使有不同看法,也要态度谦和!”

从65438到0970,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有6年。他的助手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次杂交组合试验,仍未能获得一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的雄性不育系。为什么会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浮现在脑海里。他综合分析比较了各种杂交组合的效果,最终认识到上千次实验中使用的杂交材料的遗传关系过于接近。于是他调整了研究方案,提出了远缘野生稻与杂交水稻杂交的新思路。接着,他的助手李碧湖在海南岛发现了一种花粉败育的野生稻——“野稗”,为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找到了突破口。然后成功培育出第一个雄性不育系,1973实现三系配套,育成第一个优势较强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从65438年到0976年,三系杂交稻在我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一个尖锐命题。袁隆平相信中国人民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吃饭问题,他决定再创高峰。袁隆平觉得,三系法虽然大大提高了产量,但也存在配套性差、制种环节多等不足。所以他提出了育种方法要从三系走向两系,再走向一系的战略思想。1987,双系统方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担任负责专家,主持全国16单位参与协作研究。从65438到0995,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受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的启发,两系杂交高粱、两系杂交油菜、两系杂交棉花、两系杂交小麦已研究成功。中国的作物育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成就赢得了全世界的钦佩,因而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先后获得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洛德基金会的让-克洛德奖、美国范斯特基金会的世界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奖、日本日经亚洲奖、日本世界粮食安全奖。面对接二连三的荣誉,袁隆平没有陶醉,依然在探索。他的目标是培育高产优质的超级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