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孟子赶出文庙?

儒家思想几乎是中国的国教,两圣——至圣孔子和孟子——是千古之王,所有朝廷都要对他们顶礼膜拜。朱元璋当了皇帝,也要请人给他讲课,学习四书,听听儒家是怎么治国的。不要听老师的。听到老师讲孟子,我听不下去。我勃然大怒,当即下令把孟子赶出文庙,取消他的应享权利,不让他烧香。

满洲大臣慌了。这是洪武二年。建国不久,皇帝要挖华夏文化的祖坟。这个世界一片混乱。要说失去了天下士子的心,皇帝也不在乎士子。但是,被敌对势力利用也不好吧?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但秦说了一句话。他装聋作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来报星星的变化。他说星星不对,卫星暗淡。上帝感到不安了吗?

这吓坏了朱元璋。他不怕全世界的学者或人们。敌对势力已经摧毁了他。然而,对天堂的恐惧仍然保留着。认为他刚刚成为天子,对神不熟悉。不要真的得罪上帝。

孟子待在孔庙里。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完蛋。二十年过去了,他还记着这个仇,突然宣布要取缔孟子。四本书被改成了三本。也没用。朱元璋第二好,书不能全烧了,剪了给他抄个干净的也行吧?他亲自上阵,删了《孟子》85篇,出了一本书《孟子节》。四书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到《大学》、《论语》、《孟子节》、《中庸》。

这个“孟子节”的生命力大概只持续到朱元璋去世。他死后,《孟子》全文得以恢复。在与孟子的战斗中,朱元璋大败。但在与孟子思想的较量中,可以说朱元璋取得了彻底的成功,奠定了中国数百年的统治思想基础,形成了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的阿明、大清制度。俗话说“崖山之后无中国”,中国文化不是被没有文化的元朝压制的,而是被明清压制的。中国文化可以分为两部分:儒家文化和明清制度。

朱元璋删了那85条?《孟子节》现在不卖了,我也没看过。不知道能不能从故宫博物院借。但从史记和我自己对孟子的阅读来看,我觉得以下内容是皇帝不能接受的:

孟子对齐宣王说:“臣如手足,则臣如心。”如果你把我当狗或马,那我就把你当中国人;如果你视我如粪土,那我就视你如仇敌。"

这篇文章被记载在《明史》中。朱元璋读《孟子》时,看到“君视臣为粪土,臣为仇人”这句话,便说:“臣子不宜言。”

在孟子的价值观中,君臣关系是相互的。他比孔子牛逼多了。孔子,只要你是国王,他就会尊重你,他的举止就会很到位。你是一个坏国王和暴君。他最多移民到其他国家。“所谓臣当依道而行,不能止则止”,我不和你谈就自动终止君臣关系。

孟子,他说,“有过就谏,再三不听就走。”关于这一点,和孔子一样,最好去。但是,贵族的责任更大,因为你承担着国家的责任,我们这些不同姓的大臣是没有责任的。“大错就谏,反复不听就易位。”更有甚者,你可以废除君主,另立新君。

再进一步,如果暴君真的蛮横,那大家就要惩罚他,搞革命杀了他!梁惠王问孟子:“吴王攻周,这不是以臣杀王吗?”?孟子曰:“做贼之人,谓之夫。众所周知,丈夫就是丈夫,但没听说过杀王的。”不要承认纣王是君主,成为暴君就意味着自动失去资格。孟子的这些话,都是朱元璋所痛恨的。

现在人们一说起“儒家”,就有一句话:“君告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你就算翻遍儒家经典也找不到这句话。历史学家吴钩去研究这句话的来源,发现了很多:

《西游记》吴承恩:“师父,你怎么起来了?”猪头问。在自己家里抬着别人的棺材哭。放心吧!俗话说:‘教臣死,臣不死而不忠;父亲教儿子死,儿子不死就是不孝。“他伤害他的人民,关你什么事!”

《秦王故事》明朝圣人:秦王说:“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古语有云,君欲臣死,不死则不忠;父亲要儿子死,儿子不死就是不孝!你们这些官员只是阿明对我的人民的助手。把酒拿来!”

陈明·林忠的《众神的浪漫史》:王文听到后很不高兴:“天子是万民之首。就算发生过,我也不敢说。如果我敢当国王的错;父亲输了,儿子不敢说话,敢于纠正父亲的损失。所以,你叫我去死,不是叫我去死;父亲叫儿子去死,但他不敢死。做臣子的人,首先要忠孝,但敢对你父亲忠心吗?”

明清靖江宝卷:宝庆转念一想:“我若带兵造反,必以忠义坏名声。这叫‘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欲子死,子不死焉’。仅此而已,仅此而已。不如学学宋朝的岳飞岳元帅,修修我忠臣的好名声。”

清代李煜《无声戏》:白顺听了,不耻于变脸。他双手合十,念着阿弥陀佛:“你自古说什么:‘你要死,我就得死;父亲想让儿子死,儿子也得死。“一个奴隶有什么理由可以反抗他的主人?”

陈清端生的《重生》:“咳!奇达,你知道那句‘你叫我死,我就得死’吗?到时候你要是威胁,就算上天入地!你死我活,都逃不出国王的控制。”

清代胡家将:千岁曰:“古语云:‘君欲我死。不得不死;父亲想让儿子死,不得不死。“我的胡加将军们已经亏欠了国家和攻击皇帝的阴影。

清乾财《岳传》:岳大师曰:“贤弟,不可如此说!自古就有‘要我死,我不敢死’的说法。你和我都吃过鲁俊,这种情况是活生生的。我们需要做一些轰轰烈烈的事情,让自己出名。”

清安如砺俗人薛丁山《西游记》:“幸亏朝廷今天没有逮捕他。今天我被召唤,国家的恩情难以回报。你要我的大臣去死,而不是死得不忠诚。”

徐青·哮天《大唐礼记》:建宁王对太子说:“从来没有说过,想死就得死;父亲想让儿子死,儿子也得死。现在,按照我哥哥的说法,人子被他的父亲所谴责,如果没有自己骨肉的宽恕,活在世上就毫无乐趣可言。我就回家等死吧!”

清雪樵大师《双凤奇缘》:昭君见龙文,不肯去。他的眉毛直立,杏眼睁得大大的。他喊道,“龙文,你太粗鲁了!常言道:‘君欲臣死,不仁;臣不死,不仁。’要不要贪恋老婆,敢违抗命令?"

张清街心“三侠五义”:伍子胥的弟弟依然有名,兄弟二人收书。伍子胥问其弟如何,其弟曰:“父谓其子死,不死为不孝;你叫我去死,我不为不忠而死。我会去听父亲的召唤去尽孝。”

蔡庆董藩《清史演义》:吴三桂说:“不要胡说八道!俗话说‘欲君之臣死,非死不可’。只有我前半生是明朝的臣子,借了清朝的兵来报父王的大仇。你还知道你父亲吗?

结论是什么?“你要我死我也得死”这句话是小说家的台词,也是剧本。它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小说中,但在清代的小说和戏曲中更为常见。小说作者在提到“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时,通常会加上“常言道”、“自古有之”、“常言道”等前缀,表明这可能是明清时期民间流行的一句话。至于这句谚语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流行应该与明清时期专制皇权的兴起和愚忠的渗透有关。

始作俑者是朱元璋,他创造了一套脱离儒家教义和唐宋统治传统的专制皇权政权。因此,中国的传统思想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儒家思想和明清制度。现在很多人抨击儒家思想的糟粕。他们攻击的其实是属于明清体制的。创始人是朱元璋,发扬光大的是康熙、雍正、乾隆。这四个人是中国专制的巅峰人物。

“你要我死,我就得死。”即使到了明清时期,它也是一部戏剧。明清两代的皇帝,杀人不偿命。如果你想加重罪行,你必须找到一个借口。首先从概念上让你接受“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然后给你找点罪名,你就忘了吧。所以思想是很强大的,思想可以杀人。

在世界历史上,真正在法律上做到“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是土耳其的前身奥斯曼帝国。它是苏丹的合法权力,是奥斯曼帝国体系的基石,没有任何理由。中国历代至少都有皇权和相权之争。到了明清时期,皇权被彻底拿下。在奥斯曼帝国,相权从来不存在,宰相连生存权都没有。他向苏丹借了脑袋,随时无条件归还。

再多说一句:“整个世界都不是王者之地。领地,是王么?”这是《诗经》里的,所以天下所有的财产都是国王的,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奴隶。是周朝决定的吗?君鉴献玺,以防蔡邕之死。/p & gt;

冼曰:“舜若不听尧之言,吾自去取之。”诗》说,‘遍天下,岂是王之地?领导文人海岸的不是王部长。"舜既是天子,何不问君非臣?"岳:“是诗,但不是这个意思。为国王工作而不是收养父母。说,“这不是国王的事吗?我是唯一能做这件事的人。"

冼秋梦曰:“舜不以姚为臣。这个道理我懂。可是,《诗经》上说:‘遍天下,岂是君王之地?领导文人海岸的不是王部长。“既然舜已经成了天子,你们就不是他的臣民了。是什么原因?”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全世界,都是王者之地吗?”引领文人海岸,不就是一个王者吗?“这句我们中学历史课都学过的诗,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社会最霸道的一句话,也是中国人从来没有保障过财产权的关键文化基因。世界上没有一块土地不是天子的土地,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导致世界上所有的财产,所有人的生命财产,都可以被天子夺走。

孟子说:“这首诗根本不是那个意思!被断章取义了。这首诗是一位为国王工作的朝臣写的。他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不是天子的。为什么都要我来做?我有父母要照顾!”

这首诗出自《诗经》?6?潇雅?6?山谷之风是什么?6?北山》,原文是:

望北山,言取之;与学者一起,日夜从事;国王有麻烦了吗?(gǔ),担心父母。

天空之下,不就是王者之地吗?领地,是王晨吗?博士参差不齐,我从事的是独一无二的人才。

四马彭彭,王者旁观;我不老,我会新鲜;该旅实力强大,全方位作战。

或者闫妍活在利益之中,或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者在床上,或者在队伍里。

或者我不知道索书号,或者我很惨。或栖迟剿杨,或张。

或开怀畅饮,或痛苦恐惧;或者进风出风,或者什么都不做。

翻译:

爬北山摘枸杞。健壮的学者。早晚做事。如果差事没干完,谁来伺候父母?

全世界,都是王者之地。四海之内,皆诸侯。医生总是分配不公,工作总是给我!

马车狂奔,国王急了。夸我坚强坚强。强壮,有活力,勤奋。

有的人在家坐得舒舒服服,有的人一心为王。有的人仰躺着,有的人手忙脚乱。

有的人不响应号召,有的人很累很困扰。有些人玩得很开心,睡得很香,有些人很努力。

有的人喜欢喝酒喝酒,有的人害怕被指责。有的人信口开河,有的人什么都要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天下非王之地”,本来是指一切都是公家的事,不是我家的事;领导土地的是王晨吗?本意是说大家都拿着国家的工资,为我一个人做一切!诗的本意与皇帝的财产权和无限权力无关,但这句话几乎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君主统治的文化基因和理论基础。

儒家的君臣观,我们来听听孟子的为官价值观:

你应该是什么样的臣子?孟子把官员分为四等。这四个年级的性格和价值观不同,所以他们的职业也不同。

"孟子曰:"有君子,则容之。国家有官者,国之乐也;有天道者,能成就世间可行之事,而后行之;如果有成年人,那些对的人也是对的。"

最低等级是亲自为君主服务。

政治是个人的,政治决策的背后,决策者的个人需求和利益往往是第一位的。

这类人深刻认识到并牢牢把握住了这一点。他们也想君所想,忧君所急,为君所欲,尽其所能,全力以赴,讨好君。然而,他们可以专注于取悦君主,而不管这对国家是有益还是有害。国君做错了,就奉承他,把他套过去,就给他一个借口。如果君主想做坏事,但又没有胆量去做,就先讨好他,鼓励他去做,免得他做不了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人一心只想巴结和保住自己的位置。至于俊德的成败,国事的紊乱,他一点也不关心。他们之所以常常“成功”,是因为专注,没有底线。

孟子之前批评过:“今之医者,恶君也。”这就是关于“长君之恶”和“凡君之恶”的区别什么是长君之恶?你已经有了,不能再去劝谏,会助长他的恶。更糟糕的是,你一直不成熟,想做坏事,但现在还做不到,因为你有良心,知道这样不对。这时候你若有所思地编一套理论,给他解释,让他放心去做。这是为了讨好他,把他送上歧途,遇到君主的恶。

那些以服务君主个人利益为职业的人,终将走向会君之恶。

高于君主大臣的人是国家的大臣。他不是君主的大臣,而是国家的大臣,以国家为事业。小人之事,悦其意,臣之谋安之计,眷虑此,不能忘。

张对说,我喜欢你,为了我自己,为了财富。臣安天下,是求国求名。谋国之臣,纠王之君,保君之德,保国之兴;二是扶弱济贫,使人民不动摇,国家的根基建立在巩固之上。照顾好自己的安全,化解大疑惑,克服大困难,努力工作,照顾好自己的利益。寻求可能,争取成功,避开障碍。尽力而为。尽快,只有国家的安全才是图,国家安全了,心才安全。就像一个小人,一刻也不能放松。他的志向在于功名,他的重心在于报效国家,财富不足以累心。

孟子说,国之臣忠厚正直,但他的格局必然是一国之臣,还有更高的层次,叫做“田敏”。百姓被称为无官之民。田敏是一个可以公正地做任何事情的民族。他人品高,很有责任心。当然,他也想大展宏图。但是,由于他的心重,如果他做不到的事情,他将如果不是时候促进道和规则,一般的名气是不会在他的眼睛。他宁愿隐居读书,也不愿参与政治,他不会后悔。

天道之民,天道之民,非一国一君之民,必尽其所能,出其不意。如果他不能在天堂做所有的事,他就不会参与。他的人品甚至高于一国之臣。

然而,天道之人并不是最好的。为什么?天道之人虽欲以道姬为天下,必尽天理,但终究还是要在乎能不能出山。最上面有一等,叫“大人”。什么是成年人?一个大而精的人,才是成年人。把它做大不是粗心,而是它的方式的伟大,教育了、教育了全世界。伟人修道只是自以为是的事,而德行可以把一个人改造成神,可以很快影响他,不需要讽刺和讨论,更不需要禁令。他的工作在国家,却没有为国家努力;其刀戟天下,而他无意行藏。这才是大而化之的大人!

大人,他是一个修正自己的人,世间万物,上上下下,都随他修正!

专制君主和制度需要的是臣子的人身依附和对君主的无条件忠诚。而孟子则把君主的大臣列为最低等,说他们会滑入会见君主的恶中。即使是国家的大臣也有独立的人格,但作为国王的大臣,他的官阶并不高。孟子想做一个公民,一个成年人。朱元璋不恨他!朱元璋杀气腾腾地骂道:“不如这老头(孟子)今天就免了!”

孟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任何人的附庸。他的梦想是放弃天下,我要创造“孟子时代”:

孟子去了齐国。于冲蛮横的问道,“主人,如果你不准备的话。前天听大师们说:‘君子不怨天,不计较人。’”曰:“其时,此时也。五百年内,必有君王,其间必有名人。从周算起,他已经700多岁了。多的数不过来,不过那时候考还是可以的。天道,不为治天下;如果你想统治世界,你还能给我谁?为什么我没有准备好?"

孟子离开齐国的时候,大概一路都没有兴高采烈。弟子于冲问道:“老师看起来不开心吗?之前听老师说,君子心自足,就是忍天而不怨天;不适合人,不特别适合人。现在老师不高兴了,好像有点反感。”

孟子曰:“此一时,彼一时。”不怨,不怨,这两句是我平时经常读的孔子的话。一开始没有出来做事,只是在家里学习,仁者乐。现在我希望我能做正确的事,帮助世界和人民,但如果我不能一直展示,我会害怕命运,我会为人民难过,我的心自然会沉重。这不是抱怨,这是怜悯。

“我为什么不开心?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没有找到一个仁慈的主,我的道就无法工作,有些无法解脱。也许真的是圣贤难遇!然而,是时候了!听说500年后,会有一个圣人崛起,会有一个著名的人帮助他!从周朝到现在已经700多年了。以年份来说,已经超过500了。论时局,正是天下大乱,思考治理之时。我搜了一下,找到了一个齐王,感觉他的国力和不堪之心已经足够好了,但是他一点机会都没有就走了,我心里当然觉得失落!

“我觉得这是上天的安排!也许上帝还没有试图统治世界。要想统治天下,我不知道五百年后出来的仁主是谁,但能帮他在当今世界扬名的,除了我!我有什么不开心的?”

名人,也叫秩序世界的人,是连接起来给世界命名的,一个时代的人都可以命名,比如邓小平时代,就是名人。孟子要创造孟子的时代,不要管我是他的野心。

儒家最基本的价值就是找一个贤明的君主做自己的事,从来没有想过要听君主的话。在儒家的自我定位中,我的核心职责是两个:一个是济世济民,一个是匡正君王,君王听我的。我怎么能听国王的话?我听了君主的话,所以我成了奴隶和恶棍。

皇帝要法家,官僚阶层要儒家,这是一对平衡,是儒家作为中国文化基因的基本原理和机制。政治上也形成了皇权和相对权的分离和制衡。从朱元璋挑战这种平衡,到康雍形成皇权,儒家的性格衰落了,四书五经还在,但小说戏曲更接地气了。皇帝跨越官僚阶层和知识分子,联系群众,创造了一个为皇权服务的民间理学,打败了儒家正统。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朱元璋灭孟后,中国进入明清奴隶时代,百姓大臣越来越不敢出门,形成了新的三字经:

我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