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郁《参军》的翻译与赏析
陈郁
海边的风把冻泥吹裂,梧桐的叶子从树枝上掉下来折断。
雪山中的箫声,箫声不见,寻声望去,只在天山雪的背景中,一面红旗正走向顶峰。
给…作注解
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②笛子:笛子。
③天山:山的名字,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翻译:
天山脚下,寒风凛冽,湖面周围的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被刮光了,树枝被风吹断了。雪山上,笛声震天,却看不见一个人。寻声望去,只见一面红旗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向顶峰移动。
赞赏:
这是一首关于雪中行军的押韵绝句,全诗气势磅礴。部队士兵面临的环境极其恶劣:天山脚下寒风凛冽,湖面(“海边”)上的冻泥纷纷龟裂,梧桐树上的树叶已被刮掉,树枝被大风吹断。在这恶劣的背景下,雪山倒影,笛声震天。诗人用这支笛子使人想起了这里的某个人,但同时又把人隐藏起来,以“不见人”来引发悬念——风中的笛声从何而来?寻声望去,只见一面红旗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向顶峰移动。红旗在暴风雪中不乱,显示了部队战士的精神。“直走”的动态描写让画面更加生动,高昂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洋溢在这个“直走”字里。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烘托和巧妙运用参照物,一两句描写环境,力图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部队士兵的大无畏精神,气氛浓厚。试想,如果在天晴、山清水秀的条件下行军,如何能看到高昂的士气和力量?为适应气氛描写的需要,用韵采用入声韵脚,第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捏碎”韵字,韵尾是舌尖,简短,适合表达悲伤或强烈的“诗意”。
前两句对气氛的描写和入声韵脚的选择,为表现瑰丽的诗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衬托毕竟是陪衬,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句话。最后两句是想写人,但没有直接写出来,更谈不上讲全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只是挑出两件与人有关的东西——“笛子”和“红旗”,意思是说有一个人,而没有说任何与人有关的东西。这种借鉴手法的运用不仅节省了笔墨,而且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军队里的物品数不胜数,只写了笛子和旗帜,不仅因为只有笛子和红旗会在远处被发现,还因为只有这两样东西最能表现行军战士的精神。写作时,先写“笛声”,再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往往注意远处事物“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嵌入了“无人”二字。“闻声”而寻人,却“不见”,从而形成了文学情境的跌宕起伏,使最后一句的动人情景更加明显清晰地进入人们的眼帘。
《进军》既有诗情画意,又有山的辽阔,一排排红旗、白雪、红旗、静山、动旗,呈现出一幅壮丽的雪地行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