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所高校、300多位教授、超3亿美金,华为的人才计划

11月5日,华为“2020华为欧洲创新日”在波兰华沙召开。华为高级副总裁、董事陈黎芳在开幕词中提及华为的人才培训计划。作为一个强大的 科技 帝国,华为每年与大学合作经费上投资超过3亿美金、赞助300多位教授从事研究、已经与全球900多所大学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她说,不能指望每个人生来就是哥白尼或肖邦,但是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培养更多高质量符合 社会 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人才。

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人才。据介绍,根据世界银行2017年的预测,未来十年全球将有1,000万ICT人才缺口。

陈黎芳说: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生来就是哥白尼或肖邦,但是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培养更多高质量符合 社会 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人才。”

华为又是怎么做的呢?

华为认为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赖学校,企业的加入能够更加高效培养 社会 与行业需要的人才,并且推动科学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

陈黎芳以5G为例,2008年土耳其教授Arikan发表关于“极化码”的论文;2010年华为该论文的潜力,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2018年“极化码”成为了5G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全球已经有超过9,000万5G用户,这离不开全球通信企业数万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付出。反过来,在这个过程中也培育了非常多5G产业链人才。

截至2019年底,华为已经与全球900多所大学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我们每年在与大学合作经费上投资超过3亿美金,赞助300多位教授从事研究,并且没有知识产权要求。

而ICT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生态系统,要开放合作与世界交换能力,打造人才生态圈。人才要流动,思想要交流,这样碰撞出的火花无论被谁应用都是有利于贡献 社会 的。

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仅靠一两家企业。当前,华为与全球培训合作伙伴合作,面向全球公众提供培训与认证服务,截至2019年底,华为授权培训合作伙伴全球分布已超过110家,还在全球与50多所院校合作设立了ICT学院。自2011年以来,华为在欧洲已经与英、法、德、罗马尼亚、波兰等12个国家与院校合作,成立华为ICT学院。这些ICT学院已培养100多名ICT学院讲师,每年约培养1,500名学生。

为此,华为从2008年起开始举行“未来种子”项目,这个项目旨在帮助培养本地ICT人才,目前已经有来自126个国家全球500多所高校的3万余名学生从中收益,华为“未来种子”项目承诺女性学生的比例将达到40%。

20年前,华为在瑞典开设了第一个研发中心,与产业界、学术界联合创新,迈出了欧洲发展的第一步。20年后的今天,华为的业务已经覆盖了欧洲所有国家,欧洲市场支撑了华为公司业务的全球化扩展,华为在欧洲的长期发展也助力了欧洲经济的繁荣。目前,华为在欧洲拥有1.3万多名员工、23个本地研发中心。2019年,华为为欧洲贡献GDP达到164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