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有双学位吗?双重教育?

北京化工大学首届双学位毕业生的悲哀

2015-06-20

2012年8月,一份《北京化工大学双学位及辅修专业本科生管理办法》的通知,让我们这些理工科学生对法学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当华大法学院的招生老师告诉我们,理工科学生读一个知识产权专业的学位,对他们以后的就业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就业市场上这类人才比较短缺,每个人修完学院规定的学分都会得到一个,自己也能得到一个。当时大二,我们带着对知识的热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学校和211法学院的信任,递交了申请表,开始了法学的学习。那时候我们刚进校园的时候,只是单纯的相信我们热爱的学校,尊重甚至崇拜教法律的老师和文法学校。和很多第一次看到“双学位”这个名词的人一样,并不是特别清楚“双学位”和“第二学位”的区别。就这样,我们既没有备案,也没有向学校索要任何授予学位的证明,但我们从未想过会有隐患。

时光飞逝。三年来,选择双学位的学生,几乎每学期都排满了。他们白天上自己的专业课,晚上上法学院开设的法律课。每一个学期结束,我们的考试数量几乎翻了一倍,但是大家都没有退缩,而是坚持着,只为了文法学校许下的美好承诺。

2065438+2005年6月,短短两周之后,我们既完成了专业答辩,又完成了双学位答辩(有的同学甚至参加了双学位的二次答辩),对自己能穿上法学学士的服装,拿到与法学院承诺的专业相同的学位证书充满了期待。后来如晴天霹雳,从学校教务处和文法学院张老师那里得知,我们工作三年的学位,并不完全是教育部认证的学位证书,而是一张由北京化工大学自己打印编号的纸。更重要的是,文法学院的王老师告诉我们,双学位证书其实只是一个学习证明!可怕的是,我们中的一些人找到了工作,签下了以法学学士学位为第二学位的合同。这样他们就面临着无法向用人单位提交符合度证明的危机,甚至面临着失业和支付违约金的窘境。

2015年6月9日,得知噩耗后的第二天,同学们虽然几乎处于崩溃的状态,但还是很理智。他们没有通过任何社交媒体传播消息,只是想以和平的方式向法学院领导寻求一个解释和合理的解决方案。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们敬爱的母校,在没有任何答复的情况下,会派出所有的向导来劝我们讲和,劝我们放弃权利,劝我们离开。这一天凌晨,在大家彻夜未眠的深夜,一位老师在北京化工大学贴吧用匿名小号发帖,告诉我们:“一分钱一分货。仔细想想,这么少的钱,这么少的精力,是不可能拿到和专业一样的证书的。”原来我们三年的努力和对法律无比的尊重,在文法学校的老师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也许100元一个学分,近6000元的经济总投入在老师眼里是个小数目,“这么点钱”,但对我们来说,那都是父母赚的血汗钱!

此时,我们决定通过网络将这一可耻的事件公之于众。我们都爱自己的母校,爱北京化工大学带给我们的荣耀,尊重和热爱任何一个教给我们知识的老师,无论是法学还是我们自己的专业。我们就是不能接受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的态度。

我们总是担心自己是受害方,我们的描述会有偏差。我们尽量客观的呈现事情的真实过程。请学校相关负责人员、文法学校、师生对上述说法进行质证。扪心自问,如果学校在招生时不刻意隐瞒,不刻意引导,怎么会有150多名绩点在3.0以上的优秀学生,愿意花一笔额外的学费和三年的全部业余时间来换取一张“大学选修课”证书?

学生在学校处于弱势,双学位开始前签订的协议只有一份在学校手里,我们自然无法取证;学校招生时的宣传文件早在事情发生时就已经被删除了,老师们的口头承诺自然是死的。这门课专业学位的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没发,学校却拿这个威胁学生。我们的回应问题和解决方案,学校不会回答。我们不愿意,但也要借助公众平台给自己一个说法。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不会欺骗和误导学生的,但学校却利用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来欺骗招生,利用学生对导师的亲近来平息事态。大学为什么是大学?

大学是国之重器,北京化工大学也是211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学院。在给2015高考考生的邀请函中,谭天伟校长也向大学生们展示了“心中有德,以德育人”的情怀。我们都相信北华的胸怀能包容路上的坎坷,我们都相信北华的情怀能让大家记住大德和博学。是北方的情怀教会了我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是法律的教育让我们更有担当。我们爱北方的纵深,我们更痛苦。

2065438+2005年6月20日凌晨

下面附上我们给学校的解决方案:

1.学费退还给2015届毕业生。

2.对于双学位的学生,学校和法学院应该给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是否继续深造的权利。放弃学业的学生应退还相应学费。

3.对于接下来的招生,学校和法学院需要详细解释学位的含义,并授予机构。

4.对于已经用第二专业找工作的同学,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