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犯可以判缓刑吗?

累犯不能判缓刑。缓刑也叫缓刑。如果行为人触犯了法律,已经构成犯罪,先定罪,但暂不执行刑罚,缓刑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所有案件都可以缓刑。

适用缓刑是在罪犯已被判处刑罚的前提下,考虑罪犯的悔改表现,以确定是否真的不会危害社会,决定是否执行刑罚。如何准确把握适用,关键在于如何认定被判刑的罪犯“确实不会再次危害社会”。在审判实践中,是否适用缓刑完全由人民法院决定。由于“不会再次危害社会”没有统一的考虑标准,有人考虑被告人犯罪的情节、案发后的悔罪表现、被害人的态度等。在确定悔罪表现时,多考虑被告人是否具有法定减轻情节(如自首、立功、从犯、未成年)、是否退赔赃物或赔偿被害人损失、是否缴纳罚金等。有的甚至考虑一些与被告人有关的违法客观因素,如被告人不适合监禁的因素(如疾病)、家庭因素(如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作为适用缓刑的因素。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新司法解释,规范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适用缓刑,并通过列举进一步明确:四种情形一般不适用缓刑。

根据这一司法解释,侵犯知识产权罪符合刑法规定的缓刑条件的,依法适用缓刑。但司法解释也明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缓刑:因侵犯知识产权受到刑事处罚或者行政处罚后,再次侵犯知识产权构成犯罪的;没有表现出悔恨;拒绝交出违法所得的;其他不适合缓刑的情形。

缓刑的处罚条件是社会上需要认定为无害的行为。如果罪犯是累犯,就不能判缓刑。缓刑是观察罪犯是否悔改的一种刑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于累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缓刑又称缓期执行,是指行为人触犯刑法,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先予定罪,暂不执行。罪犯在一定考验期内接受特定检验机构检验,根据罪犯在考验期内的表现决定是否适用特定刑罚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