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主导的当代电影创作中,你认为电影人应该如何保证自己的复苏?

市场繁荣引发资本狂欢

早在10年前,资本就开始悄悄进入影视行业,从拍戏,到投资影院,再到影视公司上市。如果说之前资本在电影行业只是小打小闹,那么现在资本对电影行业的介入是全方位的——从内容到制作,从营销到发行,几乎所有环节都能看到资本的影子。

就具体电影项目的运作而言,资本介入电影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担保协议”是常见的方式。资本进入后,“担保协议”从之前的买断发行演变为多层次的收益结构。比如《美人鱼》、《我不是潘金莲》都签了“担保协议”,投资人可以通过资金、渠道、资源、电影报酬等多种方式入股,通过预估票房进行风险投资。“基金发行”也是资本介入电影的常用方式。比如合和影业就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对美人鱼的注资,而公司原本就是一家私募基金和信托公司。在“洪”项目中,许宗衡用个人服务和知识产权代替现金入股。在《叶问3》的投资人名单中,有十余家P2P网贷公司。此外,资本对赌、股权投资、抵押融资、影院证券化等资本运作模式也在电影市场不断涌现。可以说,在电影圈,资本的花样越来越多,玩法也越来越多。

从宏观上看,影视公司一波接一波的并购上市,和大银幕一样精彩。2015年,a股市场电影相关并购多达76起,涉及资金2000亿元。这个惊人的数字背后,是一大批资金雄厚、市场嗅觉灵敏、资本运作良好的资本推动者。此外,越来越多的行业外公司也纷纷抛出跨界解决方案,加入影视圈的资本狂欢。比如岭南园林4月宣布进军影视行业;以技术开发和咨询为主营业务的捷成,以5.25亿元买下了星纪元影视文化传媒公司25%的股权。阿里巴巴、百度、苏宁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推出新项目,以“互联网+”的形式加入电影投资大军。

资本的不断注入带来了电影行业格局的巨大变化,传统电影巨头也开始加大注资力度。比如华谊兄弟在2015发起了三次收购,万达也收购了重庆世茂的部分股权。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资本的介入,资本的流入使得电影产业越来越依赖资本。

资本介入导致行业突变。

从电影发行的角度来看,2015以来,很多电影行业之外的公司都参与了发行业务。一些公司为了完成对赌协议和资本融资,不择手段地借助电影票房的财务运作。《叶问3》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问题,因为很多上市公司、电影发行公司、金融信托公司、P2P公司都参与了电影发行,资金杠杆被反复提高。因此,发行方铤而走险,联手一些院线,利用后台操作,通过提振票房来抬高股价,实现电影票房资产的证券化。票房与股价的密切关系,使得电影成为“理财产品”,被推入复杂的金融利益链,成为资本游戏的傀儡。这种资本运作模式严重干扰了电影市场,伤害了电影行业的整体声誉。

从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来看,资本的流入确实会带来电影作品数量的剧增。但在“一切都是为了钱”的氛围下,能否吸引人的眼球,能否卖座成为拍片的唯一标准,那些艺术片、独立片的地位更加边缘化,于是电影市场出现了同质化问题。比如博纳影业计划在2015-2016年上映28部不同题材的新片。电影的导演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腕”,但这28部新片都是商业片,没有艺术片。随着资本的扩张和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巨头公司作为主要投资方,专业艺术院线和投融资的新模式,但前提是电影能兼顾商业和艺术,有较好的回报前景。

电影人不应该被资本牵着鼻子走。

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是每个电影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信息透明、尊重版权、数据准确的市场环境,是电影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但目前国内电影市场有相当一部分电影是由业外游资投资的,流动性很大,很大程度上带有“玩票”和“赌博”的性质。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电影资本市场的监管,坚决打击“票房造假”等扰乱电影市场的问题

2015国家电影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开通官方微信号。及时曝光偷、报票房行为,是规范电影市场的有益尝试。行业外的热钱投资大多是“赌博”,流动性强。电影制片方要谨慎对待这些资本,尽量寻找更多良性的资本支持,因为良性的资本可以给电影更宽松的创作空间,让电影人静下心来专心创作,从内部拓展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在版权方面,美国已经对版权进行了切割和证券化,电影票房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形成了DVD、品牌价值和衍生品的三足鼎立,让投资者不断获得投资收益,形成资本的良性循环。中国电影人可以借鉴美国同行的经验和做法。

艺术永远是艺术

在市场化的商业片时代,电影人该如何守住自己的心?

电影既赚钱,又保持高水准,明显是想立牌坊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