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企业如何设置股权结构?
只有股权结构设置合理,公司未来才能顺利发展。文|以及轶事案例:小啊在化妆品行业潜泳多年,对这个行业的门道有着清醒的认识。现在,他准备和四个朋友一起创业,做一个化妆品的电商品牌。五个生意伙伴中,小啊和两个朋友是全职,另一个朋友打算兼职,过一段时间再全职加入,另一个朋友只是出钱。一个经历过的人:股权结构不要平均化。刘洋(杭州鼎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一些初创企业的通病是股权结构平均化。几个哥们出来创业。我们还是一样吧。但是企业发展了一段时间后,每个人的贡献可能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平均股权会带来一些问题。在美国,几个创始人平分股权,公司也可以。但在中国,恰恰相反,能做的公司更占优势。比较成功的模式是有大股东,大股东是决策的中心;另外,加上占10分或者8分的少数小股东,他们有话语权,可以和老板唱反调。基于这样的模型,有不同的意见,有人做决定。王英初(创投董事长创始合伙人)我不建议创始团队开始持股超过三股。如果五个人都同时拿到股份,平分,后续过程基本都会有问题。我们经历过很多次股东内斗,每次发生这种情况,至少会有一个人离开。刚开始没有投资进来的时候,我们一般希望团队中的大股东能保持不低于60%的股份。想做国内上市,不到50%经不起稀释。要在中国上市,中国证监会要求大股东至少持有20%的股份。一个创始团队从开始到最终上市,要经历两三轮融资。可能第一轮把15%稀释到20%,第二轮稀释10%以上,第三轮稀释10%以上。公司每轮出售10~20%的股份,所有股东同比稀释。基本上上市的时候,股份就剩不下多少了。股权分配:利益结构要合理。浏阳初创期的公司一般都是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形式可以是现金、实物、知识产权等。现金以外的出资需要大家评估或者讨论,根据价值设定股权比例。换句话说,资金是一部分,工作能力是一部分,原来的背景和未来的贡献也是一部分。股权比例就是从这三个层面划分的。股权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利益结构要合理,贡献要正相关。该拿大股的拿最大股,不该拿股的不要股。比如销售型公司,负责销售的创始人占的股份更多;产品公司,负责研发的创始人占的比较多。基本原则是股权只给不可替代的人,可替代的人一般不需要股权。如果创始人一开始不在公司工作,大家会评价他的贡献,给他一定的股权。我们的意见是不应该超过5%。这样的创始人往往是资源型的。比如他们可能掌握一些流量,或者有一些客户关系,这在创业初期特别重要,但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重要性就会降低。如果他拿的股份太多,就会成为障碍。如果你觉得这样的人更重要,可以根据他在利益分配中提供的资源来弥补。王英初创始人不在公司全职工作,我肯定不会投资这种项目。基本上这种兼职创业成功率很低。建立反冲突机制王英初我们看到股权分散的企业一般都是建议。一是做好股份集中,二是建立反冲突机制。现在的做法是,大家会和赞助公司签订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包括纠纷的解决方式,都会白纸黑字的明确规定。比如某个股东因为某种原因要离职,他的股权就要收回。以什么价格,以什么方式?比如一年内离职,拿回多少股份,一两年后拿回多少股份。通常会约定三到五年。这些必须在协议中写清楚。当我们遇到团队内斗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发生在公司发展困难的时候,而是在公司情况好转的时候,比如拿到了投资,业务进展顺利,大家都看到了好处。这个时候,有的人会觉得自己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或者有的人会想要更大的自主权,这往往会产生矛盾。以后创业团队介绍的新成员也不需要预留股份。浏阳创业团队创立一段时间后,重要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会加入进来,给不给这些人留股份都一样。如果留下来,可能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吸收人的需要。如果不留,可以增发。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只是大家都做了同比稀释。对于浏阳的不同公司,及时发行期权是不同的。互联网公司成立的时候可能会留在期权池,但有些公司可能会更晚。时间点取决于业务发展。一般来说,当企业已经可以看到明确的增长时,发行期权将是最佳时机。如果早一点发,虽然拿出了很多股份作为激励,但员工其实没感觉到。如果在业务成长性好的时候给,可以让员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感受到期权价值的增加。因为期权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价值不断增加,对员工的激励是很强的,但是如果给了期权,发现期权的价值没有增加甚至下降,那就完全没有意义了。一般做期权激励,拿出不超过10%的股份比较合适。天使投资占10%~30%浏阳。第一轮我们一般会投10%到30%,几乎都在20%左右。对于天使来说,可能小于10%,大家都投不了。天使投资不仅仅是投钱,更是关注和参与这个企业的发展。如果低于10%,可能就不值得在这个项目上投入精力了。当然也有人在撒网,一个项目投个三五分都有可能。王英初一般在我们正常情况下。我们都是第二大股东。为了确保董事会席位,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发言权。早期的项目投资者会比后期投入更多的时间。花这么大的价钱,只占很小的份额,其实并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