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什么转变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的思路,率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抓住重点,做好通关节点,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创新服务,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首先,加快这种转变是改革和创新治理的迫切需要。

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聪明才智、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相应地对政府在科技与创新的管理职能和治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研发管理”更面向科研单位,使用更多的管理方法,更侧重于R&D环节,更侧重于组织科研活动;“创新服务”是针对产学研用用户、大中小微等各类创新主体,围绕从R&D到产业应用的创新全链条,主要采取服务方式。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本质上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创新活动的部署与引导,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政府履行创新职能的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的一次深刻变革。

激活创新的第一动力,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迫切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方位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各方面创新的乘数效应,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方式。尽快启动创新驱动的“新引擎”,迫切需要协调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的转动,以创新提升生产力,以改革激发创新潜力,加快完善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生产关系。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加快创新治理改革。当前,全球创新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完善创新治理成为大势所趋。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出现,导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群体交叉融合、加速突破,创新主体更加丰富、活动更加多样、路线更加多样、链条更加灵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科技、商业模式和产业之间的协同更加紧密,创新创业的大众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已经演变为创新生态和创新体系的竞争。主要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已将创新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层面进行部署,注重科技引领和重建产业竞争力。面对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增强我们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持久竞争力。

转变政府职能是完善创新治理的本质。创新的根本力量在于市场,在于社会,在于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是,加快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重点,抓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突破,抓创新生态环境营造,全面系统加强创新服务,十分紧迫。这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引擎”、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迫切需要。

第二,转变职能是为了更好地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要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抓住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个关键,突出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个关键,紧扣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个根本,充分激发和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政府转变职能越积极,越有利于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创新力量,越有利于壮大全社会的创新创业队伍,提高整体效率。

更好地发挥“多主体”的创新功能,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随着我国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创新主体发展不平衡、创新活动“孤岛化”、“碎片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履行创新职能,政府应加快从更多的科研机构向包括科研机构在内的各类创新主体转变。在继续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更好地激发产学研用者、大中小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促进各创新主体优势互补、开放合作,提高创新整体效率。

更好地用“服务”来履行创新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履行创新职能时,应加快从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的转变。新形势下,要更好地遵循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规律。市场能做的就是让市场“说话”,完善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创新奖励的确定等体制机制;政府要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减负、扫清障碍。

更好地围绕“全链条”履行创新职能,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实现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为了履行创新职能,政府应加快从更多的R&D环节向从R&D到工业应用的整个创新链的扩展。在推进科技R&D的同时,要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方面同步发力,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把“出成果”和“用成果”更加有机地统一起来。

更好地营造履行创新职能的“生态”,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仍是一大“短板”,创新活动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依然存在。根源是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没有完全确立,适合创新的生态环境没有完全建立。履行创新职能,政府要加快从组织科研活动向更好地营造创新生态环境转变,把优化创新生态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牢牢把握“人”的创新基础,特别是要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中的关键作用。 让科技人员和企业家更好地从创新中受益,让企业在创新中获得更多利润,让社会在创新中更快发展,成为“我要创新”。

第三,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的步伐。

多年来,我国科技改革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增强市场化创新力量不断推进,政府职能不断优化。特别是近年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管理改革、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都已付诸实践,跳槽能力进一步加强。这一基本改革取向要继续坚持,以简政放权为重点,更好地落实到位,有效避免对微创新活动的不当干预;注重管放结合,更好管住管好,落实战略规划、政策标准、重大研究、评估监管、体制改革、法治保障等责任,夯实环境营造等基础工作,做好创新平台建设和公共服务,切实强化创新服务“短板”。

加强创新的宏观引导。坚持把宏观引导作为政府服务创新的基本途径。做好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的整体制定和实施,加强技术预测,及时合理引导中长期创新方向。做好制定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标准工作,推动节能、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更好应用,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完善普惠创新政策体系,加强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合理分工和高效协调,促进科技与经济政策、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更好结合,畅通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加强创新链、产业链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用好评价和监督的指挥棒,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特点,从科技、经济等多维系统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体系。

做好创新源供给。加强创新服务并不是削弱R&D,关键是改进推广R&D的方式,这就需要政府做更多的工作。始终把基础性前沿、关键性、社会公益性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作为基础工程,提高我国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科学方法总结水平,使我国科技发展能力更强、基础更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更多基础性、原创性成果,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科技基础,为国际科技发展做出更多贡献。采取差异化战略和非对称措施,用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法宝”,动员各方面力量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项目,依靠创新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和战略问题。

改善创新资源的配置。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再造管理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把握好稳定支持和竞争性选择的“平衡点”,完善和用好R&D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以政府的“小投入”撬动全社会的“大投入”。加快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拓展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创新创业的金融服务,促进市场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入。

加强和创新公共服务。加快发展适应大科学时代创新活动特点、支持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推进分布式、网络化创新,孵化创新型小微企业。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等基础条件,建立健全科技决策咨询、创新调查、科技报告等基础制度,加快资源开放。

完善创新人才体系。坚持人才是创新的基础。创新人才开发和收入分配机制,调动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企业家、技能人才和大众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促进人才更好流动。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发展“众创”空间,鼓励大家创新,降低大众创新创业成本。

优化创新能力布局。鼓励多元化创新主体健康发展,用好区域创新综合载体,推进产学研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构建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组织、R&D投资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对基础前沿的投入。推动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培育新型市场化研发机构,提升高校和科研单位原始创新和服务发展能力。

提高创新开放水平。坚持以全球视野规划和推动创新。加强创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交流、重大科学工程等国际合作,在更高层次上走出去、引进来,增强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丰富和深化创新对话,更好地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增强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开放水平。积极设置全球创新议题,更好地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活动和规则制定。

创造一个创新友好的环境。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全社会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创新创业的最深厚土壤。特别是要培育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大力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更好地体现创新品牌和创新者的价值。完善保护创新的法律环境,推进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使全社会的创新更加规范和富有活力。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加快科学精神和创新价值的传播和塑造,动员全社会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