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莱科特化工(上海)有限公司怎么样?
1978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过去的30年里,大多数外资企业也给中国留下了健康和负责任的印象。但也有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实行双重标准,即在母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却利用中国提供的优惠政策,做违背公共道德、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降低在中国被遵守的原则,实行民族歧视。
外企在中国实行双重标准并非个案。
近日,国内外媒体报道,美国著名化工企业圣莱科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上海的独资化工厂圣莱科特化工(上海)有限公司涉嫌污染周边环境,并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竞争对手的技术秘密。据美国Onlineprnews、FreePressRelease等新闻网站报道,圣莱科特涉嫌环境污染,或已对工厂周边水源及包括百事食品(中国)在内的多家食品厂的产品造成严重污染。
另据报道,自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中国本土化工企业华旗(张家港)化工有限公司的强大竞争压力,圣莱科特不断使用司法手段,甚至通过美国驻华大使馆向中国政府施压,将普通的商业竞争上升到两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层面,以实现自身的商业竞争。
据了解,因为生产销售类似的汽车轮胎用酚醛树脂产品,圣莱科特于2008年底首次向上海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总队报案,称华旗通过雇佣其前员工窃取其商业秘密。上海经侦总队经过长达一年的缜密调查,认为圣莱科特公司主张的华旗侵犯其商业秘密的理由不成立,不予立案。随后,圣莱科特于2010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称华旗侵犯了其商业秘密,最终因证据不足撤诉。但在知道自己没有证据,上海经侦总队拒绝立案的情况下,圣莱科特向一些日本和国际轮胎厂发函,称华旗侵犯了其商业秘密,这一点已被公认的权威机构证实,并已被公安机关起诉。同时,圣莱科特还通过美国驻华大使馆向中国商务部、上海经侦总队和上海市科协施压,将公安调查政治化;并操纵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诉讼,将这种普通的企业间商业竞争上升到中美知识产权保护之争的高度,企图对案件的审理施加压力和影响。
无独有偶,2005年,举世瞩目的肯德基苏丹红事件,2007年,两家公司分别宣布在日本和德国不使用任何转基因产品,而是将转基因原料投入中国市场生产产品;2010麦当劳麦乐鸡被检出含有剧毒消泡剂;同年日系车被爆偷工减料,中美同型号配置不同,全球范围内的召回措施多次绕过中国,无视中国消费者的安全。种种迹象表明,外企在中国实行双重标准已经不是个例。
外资企业怎么敢屡次踩红线?
许多事实摆在眼前,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外国公司不愿意遵守规则,履行自己在母国严格遵守的法律和道德责任?并且屡次踩红线。有分析认为,在华外资企业社会责任弱化的倾向,基本上是因为很多外资企业没有正视中国的崛起,同时失去了制胜的基础——创新,没有自己研发。而是通过司法诉讼等手段获取了中国企业的创新技术或商业秘密,以母国为后盾,以为自己没什么好隐瞒的。
圣勒科特采用了这样的套路。据了解,圣莱科特的技术本身已经存在了60多年甚至100年,公司长期没有投入产品研发和改进。但当中国人开发出新技术后,圣莱科特立即指责抄袭,并首先动用了中国的司法和公关。一旦中国的司法系统不支持,他们就可以说中国的司法系统有问题,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并将其妖魔化。然后搬出母国政府,把企业问题上升到外交层面,以此打压中国企业。
虽然中国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中国在研发、制造、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司法更加公平公正,一切以证据为依据,绝不会包庇任何一方。然而,一些外资企业顽固地保留着中国落后的印象。无论中国自主研发什么产品,都会被打上抄袭的烙印。而国内很多企业都以“大国”自居,一旦遇到不适合自己的事情,就会把“父母”搬出去讲道理。
不要让“圣莱科特现象”再次发生。
众所周知,化工行业作为重污染行业,不仅耗能高,而且一旦废物和废渣处理不当,还会造成大规模污染。据了解,圣莱科特每年可产生3000多吨高浓度污水。除了一小部分以一吨300元的价格卖给当地没有处理资质和能力的工厂外,其余2000吨污水全部没有了。而且工厂选址不当,完全无视旁边的食品企业,无视中国的食品安全。企业社会责任呢?
无视人们的健康,区别对待消费者,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中国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行业漏洞,商业环境等。,就有些偏颇了。一些外国媒体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其中有许多大牌媒体,如华尔街日报、美联社、福克斯和美国广播公司。日前,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明显有偏袒圣莱科特的嫌疑,“不失时机”地将华旗与圣莱科特的普通商业竞争案再次上升到中美知识产权保护,实在有“扯虎皮当大旗”之嫌。
对于此类事件,有欧洲媒体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事故频发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然而,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仅是中国单方面的问题。由于中国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还在不断完善,许多国际企业以此为漏洞,选择中国作为其单方面逐利的理想之地,忽视了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显然,中国圣莱科特的“环境事件”和“知识产权案”对中国政府和企业也有警示意义: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应尽量避免因急于发展经济而忽视对外资项目的检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项目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做好对外资企业的管理和约束;第二,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竞争时,不仅要敢于竞争,而且要学会运用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