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学和管理科学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摘要:本文在描述管理发展三条主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理论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钻石模型”,并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科技进步、文化环境、制度变迁、管理创新者和战争如何影响管理理论发展和知识创新,从而揭示了管理发展的历史逻辑。
关键词:管理发展历史逻辑
人类的管理实践几乎与人类文明的曙光同时出现,对管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中国和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都有一些关于管理规律的论述,而公元前5世纪孙子的《孙子兵法》则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著作,因为它探索了战略的一般规律。但是拉?哎?魔方的低端车是什么?(3)夜间引导?有什么问题?跟傅迹捣乱?幼虫盗窃展?サ?这件事只发生在2000年。一般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开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法国人法约尔一直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性,这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100年里,管理从一种不可言说的非正式活动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的普遍性——管理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和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性的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用于指导管理实践,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科学管理的进程不断推进,管理科学的知识体系不断扩充。难怪有人说,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1】管理学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知识体系庞大、分支众多的复杂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管理科学发展的三条线索
近百年来,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等阶段,涌现出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众多学派,形成了庞大的管理知识体系。面对近百年来形成的庞大知识体系和众多流派,管理科学史和管理思想史的研究者们一直试图总结出管理发展的逻辑主线。但由于近百年来经典管理著作所关注主题的复杂性,包括管理与管理者、领导力、组织与人事、效率、市场与顾客、竞争与战略、创新与变革、现代公司的组织逻辑和管理的国际化等。[2]从管理学的学科分类来看,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和质量管理构成了管理学的经典内容,并且这些学科不断丰富、细化、交叉和发展,管理学的新学科和分支不断涌现。因此,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管理发展的历史逻辑脉络。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研究者总结的管理学发展的线索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根据管理学的内容构成划分,如组织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经典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组织社会学、领导科学到企业文化等。)、管理方法研究的演进路径(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理论、决策理论到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方法等。)和管理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3]第二类是根据管理知识的生成方式划分的。比如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条线,即应用管理(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理论管理(基于基本人性假设的管理理论)和实验管理(基于管理案例的管理)。[4]第三类是根据管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划分的。著名管理历史学家瑞安认为,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文化环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5]基于此,有学者认为管理科学有三条发展轨迹。一条是基于科学文化的科学线索,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包括社会系统论、管理过程论、系统管理论、管理科学论、决策管理论。二是基于现代人性的人文线索,从梅奥对“社会人”的研究开始,包括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和管理伦理理论。三是基于文化模型的文化主义线索,从德鲁克的管理实践理论开始,包括组织文化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变革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等。[6]同样基于文化环境对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认识,管理科学的发展还有另一条线索,即基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古典组织管理理论、基于环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基于东西方文化渗透的当代管理理论。[7]
显然,第三类是从影响管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因素的角度来分析管理发展的线索。与前两类从管理内容和管理知识生成模式的角度划分管理发展线索相比,它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而前两类在时间上具有并行性。从管理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从管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来分析管理发展的线索无疑更有价值。但是,把环境因素仅仅归结为文化环境,未免过于笼统和不全面。
二、管理知识发展的“钻石模型”
管理学的庞大知识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纵观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认为管理理论和管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持续发挥作用的长期因素,主要包括制度变迁、科技进步和文化传统,体现制度环境、科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作用。[8]另一类是具有短期效应的临时性因素,如战争和其他重大突发事件(如经济危机)。这两个因素作用于管理理论和知识创新的活跃主体,包括企业家等管理实践者或团队、专业管理研究者或团队、专业管理顾问或团队等。这些人提出了管理理论和方法,创新了管理知识,实践了新的管理思想,从而推动了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下图所示的管理知识发展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图1)。
图1管理知识发展的“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试图表明,科技进步、制度变迁、文化传统和管理创新者的创新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推动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知识的创新与积累,而战争等临时性的重大事件对整个过程也有短期的推动作用。这里的科技进步因素包括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改造世界的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创新。科学发展不断为人类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理念和方法,技术进步不断为人类提供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制度变迁是指关于宏观社会、经济、法律、政治和微观特定经济组织运作的正式规则的变化,这些规则将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选择;文化传统描述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非正式规则。与制度变迁中可以快速变化的正式规则不同,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变化往往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这里的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知识的积累,既包括管理知识的丰富发展和以管理思想、理论、方法等多种形式体现的管理科学的发展,也包括解决各种实际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实践活动的创新和发展。这要对应科学管理过程的内涵,包括管理实践、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学科发展三个方面。也就是说,上述“钻石模型”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知识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也是科学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科学管理的历史过程,所以从科学管理的历史角度来看,这个模型基本上描述了科学管理发展的逻辑关系,可以看作是管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图。
第三,分析影响管理知识发展的具体因素
基于上述“钻石模型”,我们需要分析模型中的每个因素具体是如何影响管理知识的发展和管理的科学进程的。
1.科技进步因素
虽然探索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提高管理活动效率的尝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科学管理的进程真正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在企业组织中广泛应用的结果。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一般认为技术进步周期可分为五个周期,每个周期或阶段约半个世纪之久,即经济学中的康德拉季耶夫长波。随着不断的技术进步循环,科学管理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1)在第一个长波周期(18的70、80年代到19的30、40年代)和第二个长波周期(19的30、40年代到19的80、90年代)中,适合科技进步水平和工业化进程。(2)到了技术进步的第三个长波时期(20世纪80、90年代至30、40年代),即20世纪下半叶,以牛顿力学为主题的经典力学体系和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核心的经典电磁理论相继建立,为技术革命提供了科学前提,特别是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动力。而技术革命产生的社会化大生产必然要求规范化管理,原有的经验管理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和大公司发展的需要,于是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科技进步对管理创新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这一方面,还体现在自然科技进步的成功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和知识效应上,使科学方法在管理问题的研究和管理理论的生成中起到了示范作用。泰勒试图通过科学实验寻求优秀的管理方法,将管理提升到科学的高度,从而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通过追求组织管理的普遍性原则,将管理提高到理性的水平;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也是通过实验来研究人类的管理行为。(3)进入技术进步的第四个周期(三四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科技进步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生产力的发展,福特公司开创的流水生产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方式。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和发展对科学管理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计算机管理学派。在这个阶段,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自然科学哲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管理理论丛林的产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4)人类社会正处于技术进步的第五个周期,这一阶段的主要技术特征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一阶段的管理创新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化已成为现阶段管理创新的主线和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六西格玛管理、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网络营销等适应信息社会的新的管理思想或方法得到发展和应用,核心能力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得到广泛应用。综上所述,科技进步对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而产生对管理科学化的需求;二是科技进步直接为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手段和方法支持;第三,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也为管理理论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2.制度变迁因素
没有人会否认,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前提是基于生产分工的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在经济学家看来,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制度创新。“工业革命的本质是用竞争取代了过去控制生产和财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9]工业革命彻底摧毁了西方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工厂制度,工厂实行高度专业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详细分析了分工体系(专业分工和职业分工)能够提高企业效率的原因。工厂制的出现对科学管理提出了要求:如何解决高度分工条件下的合作问题,如何解决工厂制下工人的培训和激励问题,如何改善因工厂制发展而逐渐恶化的劳资关系。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产生的。制度变迁对管理创新和科学管理进程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需求驱动”方面,而且从企业制度演进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制度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谁将承担管理创新的主体角色以及管理创新和科学管理的方向和内容。制度创新和变革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它还为促进管理创新和科学管理提供了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一切创新活动都是有风险的,现代产权制度和专利制度的出现保证了承担创新风险的创新者能够获得创新收益。如果把企业的创新活动分为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认为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一种相互支持的三角关系。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并形成相应的技术能力保障机制。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制度创新提供组织管理保障,企业制度创新提供制度基础并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同的企业制度为管理创新提供了不同的激励机制。总之,制度变迁尤其是产权制度变迁对管理创新和科学化的进程具有全面的影响,对管理创新主体的选择、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结构创新具有强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3.文化因素
文化传统体现在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信仰、伦理规则、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所以文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不同的文化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从科学管理过程来看,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有其文化背景和基础。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分别分析文化对管理研究活动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影响。从管理研究的角度来看,科学管理进程开始和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艺复兴之后,科学主义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流文化。科学主义所包含的逻辑主义、分解的思维、规范的形式、精确的原则、实验的原则,在世界各领域的问题分析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管理问题也不例外。泰勒首先将科学价值观和科研规范引入生产管理领域,通过追求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来提高人类生产制造活动的效率。法约尔则试图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寻求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韦伯、巴纳德等人在探索一般组织和社会领域管理活动的科学管理原则;行为科学是根据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分析人类行为的科学规律;现代管理理论是应用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等科学理论方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来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没有追求科学理性的价值观,没有运用科学原理研究管理问题的信念,没有科学的文化基础,科学管理的过程是不可能的。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文化可以在国家文化和组织文化两个层面上影响管理实践和科学管理过程。一个是国家文化层面,一个是组织文化层面。前者是宏观文化环境的影响,后者是指组织成员所享有的价值观。组织文化对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有很大的影响,可以通过影响管理者的感知、思维和判断来影响管理者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各项管理职能的实施。
4.管理创新者
影响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文化传统和制度变迁对科学管理的影响属于环境因素,而直接的管理创新者在科学管理和管理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这些管理创新者包括从事管理实践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和教授,从事管理咨询的团队和专业人士。但是,自从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实践者和管理理论研究者的作用越来越小,专业学者和管理顾问在管理知识的创新中起主导作用。许多著名的管理创新者被一些管理史研究者称为管理大师,管理各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往往与这些管理大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5.战争因素
企业管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从《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学到了很多战略管理的智慧,但战争与管理的发展关系并不局限于战略管理领域。在管理发展史上,有许多科学的管理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战争有关。关于战争对管理科学发展的直接和间接促进,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65438年至0939年,美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布莱克特建立了运筹学,应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城市防御与攻击、雷达网的最优配置、轰炸敌方潜艇和飞机的有效高度、合作等问题,这标志着运筹学这一狭义管理科学的诞生;战争也与质量管理的发展密切相关。二战期间,美军为了保证军用物资的质量,规定军用物资的生产厂家必须采用统计抽样检验的方法。美国标准学会发布了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控制指令、数据分析的控制图方法、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控制图)。战后,这些标准被美国工业企业广泛采用,质量管理进入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能够促进管理科学的发展,有其必然性。战争可以彻底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属于巨大的暂时性突变因素。整个环境的这种暂时的、巨大的、突然的变化,必然会对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换句话说,战争将对管理创新产生巨大的需求。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来看,科学发展观可以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范畴,一是“实践需求拉动”,二是“理论供给推动”。所谓“理论供给驱动”,就是研究者按照这门科学固有的理论逻辑,在自己的理论王国里进行探索,从而发现并提出一些新的理论,然后通过实践进行检验,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最终逐步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这是一种知识创新和积累的方式,先有理论再研究其实际应用,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庞大的科学知识库使得这种方式越来越普遍;“现实需求驱动”是指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学科现有的理论和方法无能为力,促使人们去研究和寻求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随着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出现,这门科学取得了进展。这是一种知识积累的方式,实践先于理论,实际需求在先,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在后。这种方式一般适合应用学科的发展。显然,管理科学的发展更适合这种“现实需求驱动”,而战争一旦爆发,往往会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一场重视管理,不惜一切代价改进和发展管理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