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优势明显,市场广阔,发展潜力无限;另一个是世界上经济科技实力最强的最大发达国家。中美关系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就目前中美关系而言,处于蜜月期,但问题和冲突也是存在的。因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现状而言,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最实际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晴雨表。中国和美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竞争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中美经贸摩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贸易平衡、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
中美之间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决定性因素。2005年中国出口6543.8+0629亿美元,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6543.8+0654.38+047.7亿美元。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到2016亿美元。中美之间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贸易差距,与双方采用的统计方法有关。另一方面与美国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中美之间的统计差异主要是由于中美贸易的特殊性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和从美国进口的30%是通过第三方转口的,主要是香港。美国将中国出口到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后,这些国家再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算作从中国进口。然而,美国在统计对中国的出口时,却忽略了通过香港转口到中国的商品。这是统计学差异的一个原因。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商品。中国赚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大量的利润都是美国企业在中国赚的。根据大卫的说法?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说,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自由贸易出口。同时,进口没有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框架下,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国际贸易将使所有参与国的贸易利益最大化。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互补性强,也符合比较优势理论。中美贸易会造成这么大的贸易逆差,与美国对中国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有关。中国对美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以农产品为主,附加值低,满足了美国普通消费者的需求。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但美国将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科技。美国的高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产品在美国对外出口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的这种经贸限制严重影响了贸易的互补性,导致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从中美贸易逆差来看,中美缺少的是理解和信任。正是这种不理解和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只有中美双方冷静下来,加强理解和信任,才是更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对抗。
中美贸易的另一个死结是人民币汇率。自1994起,人民币以1美元兑8.277左右的汇率实现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自2002年以来,美元一直在贬值。自2003年以来,美国公开要求中国采取“灵活的汇率”。在美国,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加剧了国内的失业问题。许多美国人将美中贸易逆差归咎于低汇率。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企业和民众都希望看到人民币升值。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如果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大幅减持美国国债,美国政府支出和个人消费都可能受到影响。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市场将加剧中国金融业的固有困难,扰乱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实际上,中国已经实行了人民币汇率浮动机制,只是这个过程比较缓慢,但完全是按照中国的国情发展的,适合中国的发展实际。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要求一步到位大幅升值不现实。世界上没有对错的汇率。只有在合适的时候,浮动汇率才有利于中美两国的经济和贸易。美国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另一方面又没有设定人民币升值的“时间表”。可见,中美都是利益相关者,谁也离不开谁的发展。只有双方更加了解对方的国情和现实,才能找到双方平衡的支点。强力压迫不是解决之道。
知识产权保护是中美贸易中的一根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美就有过知识产权纠纷。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上优势明显,因此美国非常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并将其视为关系到其核心竞争力和主导地位的重大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们在中国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已加强巡查行动,打击盗版及冒牌活动,并加强宣传公众尊重知识产权。但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需要一个过程和国际合作,这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只有在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导下,中美两国才能加强对话、监督与合作,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保证充分自由竞争,最终解决知识产权争端。
在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之间频繁的经贸摩擦反映了两国紧密的经济关系。中美经济对双方都越来越重要。对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双方只能理性面对,在定期协调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互不了解、互不信任造成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采取合作和尊重的态度,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实现互利共赢。
为了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消除贸易摩擦,我们中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进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在应对中美贸易逆差和具体贸易摩擦时,中国有必要采取自动出口限制等国际贸易政策措施。这既起到了安抚的作用,也降低了贸易摩擦的成本。积极计划、组织和实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这不仅可以避免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贸易摩擦,还可以通过投资建厂更有效地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中国也要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一个透彻、全面的了解。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中国必须学会站在美国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中美之间的问题,提出与美国相应的贸易政策和操作技巧。通过这种认识的提高,对美贸易政策和对策将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贸易战不是出路,中美都打不起贸易战。只有双方妥善处理贸易关系,才能更好地巩固关系,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问题。处理好一个地区发展大国和一个世界大国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也有利于两国。而且对世界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中美关系很复杂,不是一两天就能全部解决的。但只要我们坚持接触、理解、信任、尊重、合作的原则,就能逐步理清这些问题,逐步解决。
在日本战争史上,有两次中国军队被认为比自己的一次战斗更勇敢。
-
惨烈的1944桂林保卫战
人们一般提到广西,都会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提起桂林,他们会想到美丽的漓江、象鼻山、七星岩等等。然而,就在桂林的城门下,爆发了一场震惊日军却被国人遗忘的战役——1944桂林保卫战。
如果你问中国人抗日战争中哪一场战役最残酷最激烈,有人可能会说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长沙第三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等等。,但如果你问很多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你会发现,这些老兵中有很多人都一致认为,1944年的桂林战役是他们在中国战场上遇到的最残酷的战役。
也许是因为蒋介石和桂系的矛盾,也许是保卫桂林的桂系守军在拒绝执行国民政府要求撤退和保存实力的情况下作战,也许是蒋介石心里也想让颇有战斗力的广西桂军和日本人拼个你死我活,也许……等等。导致桂林守军很少被国家当局记载在以后的抗战历史中。正史中几乎没有记载,但是在一些高官的回忆录中有一些描述,而且这些所谓的描述都是各不相同,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相互矛盾。也许我们不妨更准确地引用一些日本的信息,毕竟从敌人的角度来看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日本战史中,有两次认为桂林保卫战是“战”之一,中国的军队比自己的战斗更勇敢(还有一次是昆仑关战役日军第5师团被中央军第5军打败)。
我们来看看桂林保卫战前的情况。1944年,日军发动了一场被中国称为“翔宇桂战役”的大规模战役。就连河南湖南也是一路所向披靡,除了在湖南衡阳,中央军第十军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国民党军大部分溃退,日军近7个师团,15万兵力。
桂林警备区原为31军(下辖131师、188师)、135师及广西桂军部分地方警备部队。战役开始前,上层抽调188师,改为46军后转师170师,同时从桂林抽调31军副军长冯晃、131师391团,再抽调135师和地方守备部队。这就使得桂林的守军只缺桂军131师和170师的一个团,170师说是师,但兵力只相当于一个团。在后来的战斗中也编入了131师(也有一种说法是170师没有直接参加桂林战役,只是在与日军接触后才撤出桂林)。一开始,国民政府司令部打算放弃桂林和柳州的所有前线,但后来白崇禧要求坚守桂林,为今后的反攻赢得时间。所以,在654.38+0.5万装备精良的日军面前,桂林的守军只有广西桂军131师,654.38+0.2万人,加上从全国各地自发进入桂林城的广西地方民兵。总兵力不到2万人,没有坦克和飞机,只有22门火炮(两门火炮,12山炮,4门高射炮,4门战车防御炮)。大多数广西民团和少数桂军士兵只带土枪,但国民政府实际上要求这些部队坚持三个月,以争取将来反攻的胜利?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国民政府竟然要求这些部队坚持三个月,以便为将来的反攻争取时间。但桂林守军决心与桂林同归于尽,所以士气很高。而且守军主要是和日本人在街上打。他们把所有的房子都建成了碉堡,在所有的路口修筑了防御工事,毒化了所有的水井,进行了焦土抗战。广西当地民兵组织了数千人的敢死队。他们的任务是在身上绑上手榴弹或de-tona-tor,然后用自己的身体炸掉日军的坦克和登陆艇。
1944年10月28日,数十万日军大举进攻桂林,桂林保卫战打响。日军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进攻了屏峰山、帽儿山等桂林城外的四个据点。驻扎在这里的桂军两个营700多名官兵一直抵抗到10月4日,165438。日军开始直接进攻桂林城,并派出登陆艇试图从水路进攻桂林。桂林的守军进行了极其顽强的抵抗。日军曾27次冲入桂林市中心,但因陷入巷战泥潭而不得不撤退。日军试图从漓江进攻桂林,但大部分都被桂军精确的火力打死了。当地的民团甚至绑上手榴弹,划着竹筏去炸日本人的登陆艇。仅漓江就有7000多人遇难。
水上战斗激烈的同时,城内巷战始终处于白热化状态。日军第58师团团长在《未来战报》中说:“我师被广西当地土著武装顽强阻击。这些土著武装虽然装备简陋,但异常勇猛,誓死奋战。他们的勇敢远不如我军,我军士气极其低落……”,日本下级军官也是这样记载的:“听说桂林从小风景宜人。世所罕见,但今天我军遭遇了战后以来最激烈的抵抗。城市里到处都是枪声和地雷,整个城市陷入混战。战斗结束后,我们大队900多人只剩下70人,而且大部分都是伤兵。战争结束后,我们发现桂林敌军的武器多是40多年前日本淘汰的火枪。如此简陋的武器实际上给我们造成了如此巨大的伤亡。虽然他们是敌人,但他们也是受伤的士兵。
从此也可以看出日军的伤亡惨重,士气低落。6月7日,165438+日军见暴风骤雨中伤亡惨重,迅速使用大量毒气弹攻击桂林驻军阵地。大多数守军从未见过毒气,也不知道如何躲避,因此大量人员中毒身亡。其中,800名桂军士兵(大部分是伤员)在七星岩抵抗了日军几天。日军损失近千人后,前往七星岩。大量桂军官兵在七星岩中毒,日军在这个时候冲进去。许多桂军士兵用他们微薄的力量与日军枪战,但他们都因中毒的力量和弹药而被日军杀死。
1944 165438+10月10日,桂林市沦陷。1900守军中,12000人死亡(其中一半是毒气中毒),7000多人因昏迷不醒被日军俘虏。至于日军的伤亡情况,根据日军后来提交给大本营的战报,“桂林之战,帝国军阵亡65438+3900余人,负伤65438+91余人,损失300余人,其中上校军衔联合上尉9人,中尉军衔联合上尉31人,近1人。
桂林战役后,听很多广西老人说,美丽的漓江上近5公里都有中日军队的尸体,可见战役的残酷。
因为“坚持三个月”的目标没有达到,因为国民政府不想保卫桂林,因为蒋介石和广西的矛盾,甚至可能因为国军想牺牲桂林的驻军来换取反攻的时间,等等。这场让日本人震惊的战役,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国民政府的唯一奖励是把阵亡的桂系司令坎·魏勇提升为中将,仅此而已。
桂林保卫战的激烈程度之所以被日军排在衡阳保卫战之前,是因为桂林守军的装备比衡阳守军差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地方武装。更重要的是,桂军没有一个士兵在“清醒”时从不投降(后来被俘的人都被毒气弄得不省人事),即使弹药耗尽、身负重伤,也依然誓死抵抗。而且据很多日本回忆录记载,参加战争的广西义勇军中,有不少是白发老人,衡阳守军是装备精良的中央军。无论如何,衡阳守军最后还是投降了,不管什么原因,但衡阳守军最后还是投降了。
桂林保卫战是国民党地方军抗日战争的缩影。在抗日战场上,桂军、西北军、湘军、川军、滇军等。,这些地方军阀在军阀混战中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的时期,他们依然表现出了中国人应有的血性,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上海两大战役。湘军士兵进入战场,要对身边的人说“来世再见”,士兵赤手空拳用刺刀“肉搏”,川军一个师与日军激战只剩几百人,都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