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论述题】
发展目标继续“增速放缓”。《方案》提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是“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对此,参与“十一五”规划起草的国家发改委权威专家指出,这一增长目标的制定不仅符合我国的长远发展规划,而且完全可行。他说,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如果今年经济增速为9.2%,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总量比2000年增长了约51%。这意味着,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只要GDP年均增长率达到6%,目标就完全可以实现。他提醒说,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同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这说明6%的增长率是可以轻松实现的。因此,党中央制定这样的增长目标的意图是继续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将强调结构调整和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发展规律也是“改革方案”。"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生动揭示了中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专家指出,这个五年计划比之前的“计划”更强调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五年的“改革计划”。改革包括大的和整体的改革,也包括小的和局部的改革。其中,大的整体改革主要是如何转变增长方式,同时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逐步加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瓶颈和矛盾十分突出。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对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是我们根本无法承受的。专家预测,在“十一五”规划中,将改变对官员的考核制度,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新的一套考核指标中,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就业、教育等指标可能成为硬指标,部分经济增长指标将成为软指标。在区域总体规划方面,“十一五”规划将形成一个全面的区域发展战略框架,从而调整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该战略框架将规定哪些地方应该开发,哪些地方不应该开发。在城乡一体化中,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等软环境的投入,实行绝对的九年义务教育,彻底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方改革方面,最近两年,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重点领域的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放在突出位置。但专家认为,“改革攻坚”只是开始。从现实来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落后状态;有些改革还流于表面,整体上没有取得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重大制度改革也将走向深入,并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发展针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建议》提出,未来五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参与规划起草的专家指出,突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前所未有的。这也将是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新亮点。专家指出,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不断加剧,我国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进口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国家竞争力。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使中国难以掌握战略主动权。目前,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障碍。因此,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扭转我国在重要领域关键技术上对国外的依赖,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在创新方面将有几个动作:一是在发展道路上,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二是在创新方式上,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突破;第三,在创新体系上,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突破口的技术创新体系,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宏观调控坚持“一稳一控”。在宏观调控方面,参与规划起草的专家预测,“十一五”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最终可能使总供给继续超过总需求,通货紧缩再现。主要原因是全国各地投资增长的制度性冲动太强,同时技术和资金供给充足,使得总供给容易增长过快,而最终需求(主要是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受到诸多中长期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实施初期,是十五中期以来高投资形成的产能最集中的释放期。如果现在的投资或者十一五前期的投资继续过快增长,未来就会出现生产过剩,需求不足。为此,规划将从机制和体制上适度控制投资增长,把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一稳一控”成为“十一五”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基本点。“一稳一控”的政策含义是,对于日益明显的供过于求问题,要继续采取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适度降低投资需求的增长;对于可能出现的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问题,要积极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保持内需的快速稳定增长。只有把握好这“两手政策”,才能避免生产严重过剩和需求不足的问题,避免出现“中期变天”的局面,才能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专家认为,虽然《建议》没有特别强调扩大消费,但未来的“十一五”规划肯定会强调。至于扩大消费的前景,专家表示乐观。去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17个月保持12%-13%的增长态势,表明我国消费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新的消费热点将继续在大城市的家庭中蔓延,并进一步蔓延到中等城市的更多消费群体,对消费增长具有强大的推动力。然而,就业增长缓慢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将制约消费增长潜力的发挥。如果在“十一五”期间加大对消费增长的刺激,那么在“十一五”期末,消费率的增长将出现一个拐点,届时投资增长的速度将逐渐放缓,消费将呈现更加明显的加速增长趋势。在加快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方面,参与起草的专家预测将有四大措施:一是在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领域,采取“稳住房促汽车”的消费政策倾向;二是把扩大居民服务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新突破口;第三,扩大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共支出,提供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产品,同时降低消费价格或严格控制这类产品的价格涨幅,从而降低居民消费成本,促进各类消费品的合理均衡增长;第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制定更加全面、更加宽松的就业优惠政策,使就业增长逐步与经济增长同步,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这些措施将被放在“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