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山寨文化”的调查论文!
山寨产品之所以能行销全球,是因为用户众多,这与山寨文化产品的草根性、平民化属性是分不开的。正是瞄准了如此庞大的草根消费群体,山寨文化产品才有了巨大的市场,对“庙堂”产品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极大的挑战。从这个角度来说,山寨文化产品对于“庙”文化产品的价格定位、方便实用、更新速度都是一个很好的刺激和促进。
山寨文化是民间创新力量的表现。从山寨产品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一部分是假冒伪劣产品,但大部分是受模仿启发的产品。有些产品,尤其是手机产品,往往融合了很多不同优质品牌的长处,再根据草根平民的需求添加新的功能,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产品。至于山寨电影,尤其是山寨新闻联播、山寨明星,则是“山民”利用名牌栏目的名气和名人的良好社会形象,表达对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尤其是官员腐败的痛恨,从而表达对公序良俗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间充满了调侃和幽默的方式、语言和感情,反映了人民渴望通过和平的方式和手段改变的美好感情。这是山寨产品创作和利益诉求表达的创新,也是民间和谐文化的创新。
山寨文化是对相关行业,尤其是垄断行业暴利的一种抵制。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新兴行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和垄断行业,长期以来都习惯了暴利思维。当人们一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暴利现状时,就用“山寨”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就是对行业暴利的一种抵制吗!这种抵制,时间长了,自然会成为暴利行业暴利的矫正力量。
山寨文化是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新技术的重要力量。从模仿到创新,是技术进步创造产品的必然途径。山寨文化的很多产品都是对先进产品的模仿。模仿既不违法也不道德。山寨产品的大量出现,山寨企业之间的竞争,山寨企业与寺庙企业之间的竞争,客观上促进了其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功能、款式的不断创新,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至少,它有这样的功能。
毫无疑问,山寨文化框架下的山寨产品很容易甚至侵犯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法律的力量,运用道德的力量,运用舆论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否则,山寨文化就会变成违法文化、犯罪文化,山寨产品就会变成无良产品。但是,不能因为山寨有这样的缺点和问题,就单方面否定山寨文化及其产品。事实上,山寨文化山寨产品的出现,具有强大的知名度和广阔的市场文化空间,这就迫使寺庙文化产品更加注重自身文化和产品的知名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山寨”一词的流行演变
山寨这个词自古就有。山寨,山上的寨子。市民居住的平房,只是某个群体集体居住的建筑群。但是,山寨的含义后来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比如《水浒传》里的水浒就是一个山寨。从这个意义上说,山寨是一个对应寺庙和政府的地方。山寨既可以奉行“聚义堂”的原则,也可以与政府对抗;也可以转投“忠义堂”新路,接受申诉,配合政府。
近年来流行的“山寨”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一是广东省部分地区的IT行业,利用自身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实力,模仿市场上流行的手机款式,整合创新,生产出物美价廉的新颖手机。因为这种手机没有官方批准生产,没有行业许可证,有点“野”,所以被称为山寨手机。即使融入最高级的款式,也只是同类“Temple”手机价格的2/3。于是,山寨手机的产销有一段时间风头正劲。从山寨手机打开方式来看,出现了各种山寨现象:山寨游戏机、山寨名牌包、山寨周杰伦、山寨《百家讲坛》等等。因此,上述情况也被称为“山寨文化”。“山寨文化”是对山寨现象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规范、不受政府控制的民间化、规模化、群体模仿(当然还有盗版)、创新活动等社会现象的概括。山寨文化产品主要来自文化产业领域。
在我看来,山寨文化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市场经济不完善的国家,是不可避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体制外的文化。在政府控制体系中,没有山寨文化的空间。严格的资格审查,资格判定,人们熟悉的各种复杂甚至苛刻的审批程序,霸气的文员,吃喝卡要的不正之风,甚至权力寻租,各种正常和不正常的“体制内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山寨文化现象存在的空间。要生存发展,只有在体制外的空间,只能在体制外循环。但正是这种体制外发展的现象,客观上刺激和修正了体制内机制的完善,客观上促使体制内行业反思自己的服务质量和盈利(有时甚至是暴利)空间。
总的来说,山寨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虽然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和问题,但是相对于它的积极价值,山寨文化的存在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来说是利大于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