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基础研究和原始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平台。推进全面创新和改革试验。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票期权、分红等激励政策,实施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琐事分心。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纳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必将实现大创新。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方便人民生活。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新兴产业统计。互联网时代,各领域的发展都需要更快更低成本的信息网络。今年要在提速降费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年内取消所有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费用,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促进“互联网+”深入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增长,惠及企业和广大民众。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营销模式变革。以发展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工业强基和重大装备专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完善建设制造强国的政策体系,以多种方式支持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

继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通过创业创新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应该不断深化。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服务体系,让各类主体各展所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让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百折不挠,让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生成。

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完善优胜劣汰的质量竞争机制。质量的灵魂在于匠心。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文化,在职业道德上做到最好,倡导精益求精,培养出众多“中国工匠”,创造出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