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欧美自贸区成立,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作为本次八国集团峰会的重要成果,欧美领导人于65438 * *年6月7日宣布,史上最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即将启动,协议将强调对等开放市场、加强贸易管理体系协调和更新贸易规则。从谈判内容来看,协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取消关税,二是取消非关税壁垒,三是寻求建立全球贸易新规则。预计这一协议每年将为欧美带来数千亿美元的收入。欧美领导人希望在2014年底前完成谈判。
从谈判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关税的谈判会相对容易一些。目前欧美商品贸易关税较低。鉴于欧美产业链的相互渗透,产业内贸易占重要比重。进一步降低甚至取消商品关税,将直接促进欧美双向出口的扩大,提升产品竞争力,进而分别为欧美带来0.5%和1%的GDP增长。
取消非关税壁垒的谈判将更加困难。欧美在1995建立了“跨大西洋商业对话”机制,重点是贸易管理体系的合作。自17以来,试图实现“一方认可贸易管理规则,两地自动适用”的野心一直难有进展。双方仍将面临一些“硬骨头”,比如欧盟是否会在转基因产品问题上让步,美国是否会同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
虽然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跨大西洋欧美自贸区看似与中国关系不大,但在国际贸易谈判格局和全球经济竞争力的竞技场上,它对中国的影响却很大。
1.在WTO多边谈判(多哈回合)奄奄一息的当下,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国际自由贸易谈判的主流。面对美欧的强力推动,中国行动迟缓,有被日益边缘化的风险。
为了给自己的产品找到市场,欧盟目前正在与全球约80个国家进行贸易谈判。在完成20个双边贸易协定的谈判后,美国甚至推出了“两翼开放”的贸易谈判战略:亚太地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和大西洋的TTIP谈判。
前者是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一步,后者将加强西方国家的经贸联系,共同对抗新兴经济体。
面对美欧对自贸谈判的强力推动,中国目前相当被动:被排除在TPP和TTIP这两个全球最重要的自贸谈判之外,而中韩日自贸谈判及其正在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或因政治影响进展不顺利,或因TPP的影响吸引力降低。
第二,如果中国不能尽快赶上自由贸易谈判,将被排除在未来国际贸易规则话语权的争夺之外。
按照欧美的想法,TTIP将是一个高质量的贸易协定,欧美之间的关税将全部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将大幅降低,商品和服务的准入门槛将更低,监管和标准将统一。
另一个正在进行的TPP谈判也超越了传统的货物贸易,涉及服务、环境保护、法治、电子商务和政府采购等更高层次的问题。
如果TTIP和TPP成功达成,将为未来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设定框架,美国将再次掌握贸易谈判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3.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可能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产业链的重组产生重大影响。TTIP将使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并将极大地促进欧美的经济发展和就业,这意味着欧美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但TPP可能重构国际产业链,加工制造业可能加速退出中国,流向贸易投资更加便利的东南亚TPP成员国。
第四,需要强调的特点:
通过欧美自贸区谈判建立全球贸易新规则的想法!内容涵盖了新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产权、公共采购、投资协定、市场准入、公平贸易、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欧美GDP总量和贸易额分别占世界的一半和1/3以上。欧美自贸区谈判将利用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制高点,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新规则的制定。尤其是在应对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欧美将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和劳工保护,在竞争政策方面提高国企和财政补贴的透明度,呼吁在吸收外资时放弃国产化率要求,在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方面寻求保护。欧美领导人声称,这是一场改变全球贸易游戏规则的谈判。
动词 (verb的缩写)中国的形势与对策
欧盟和美国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但是,中国没有被纳入欧盟的全球自由贸易区战略,中国也没有被纳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这些都将对中国外贸的未来发展产生冲击和影响。然而,中国的一些产业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的组成部分,并占据不同的位置。欧美自贸协定对中国商品贸易的直接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总的来说影响比较有限。
对中国外贸发展的潜在影响主要在于欧美全球贸易新规则的制定。
中国低成本、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将受到挑战,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将受到限制,中国的贸易管理体制将感受到压力。有些冲击可以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消化,有些冲击也可以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外部动力。欧美谈判的一些内容甚至可以作为我们未来自贸区谈判的参考。一个主要挑战是,中国如何避免缺席占据贸易制高点的游戏规则的制定。只要中国继续保持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转变增长方式的力度,就能够赢得主动。中国入世后的快速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对中国来说,欧美自贸协定势必会对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入世带来的红利即将耗尽,迫切需要尽快加入更高层次的自由贸易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