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珊没有成为皇帝,但他有一个“铁帽子”的称号。这个标题有什么用?
其中,位居“八大铁帽子王”之首的戴珊家族血统无疑最具代表性。
因为在李太子爵位的传承上,不仅见证了“铁帽子王制度”从产生、发展到定型的全过程,也充分展现了“铁帽子王”赋予整个家族的特殊“价值”。
戴珊被努尔哈赤废黜为“太子”,导致了“铁帽子王”制度的雏形。纵观努尔哈赤的一生,一个* * *经历了三次失败的“储存”。
努尔哈赤的第一个继承人是他的弟弟舒尔哈尔。
但随着建州女真势力的日益壮大,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以至于逐渐破裂。最终,为了维护建州女真部落的团结,努尔哈赤选择放了从小和他一起长大,一起战斗的弟弟舒尔哈赤,死于幽禁。
努尔哈赤第二次选择了长子楚英。
楚英跟随努尔哈赤征战多年,骁勇善战,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年纪轻轻就被授予“Humbatulu”和“Guangluebaylor”的称号。但楚婴生性高傲、心胸狭隘、残忍,引发了“四贝勒”和“五大臣”的不满和反抗。后来他和努尔哈赤的关系越来越不好,楚英甚至公开诅咒努尔哈赤,打算造反。就这样,楚英也被努尔哈赤圈封杀,直接被处死。
努尔哈赤第三次选择戴珊为接班人。同时留言“你的小儿子和大富金送给大哥戴珊过继”,可见努尔哈赤对戴珊的信任和器重。
然而,戴珊的表现让努尔哈赤大失所望。
第一,天命四年(1619),戴珊在攻占叶赫东城的过程中,未经努尔哈赤允许,立誓称要保全妻子和妹夫叶赫贝勒·布央古和布央古的性命,并接受他们的投降。结果步阳谷公开斥责努尔哈赤,让努尔哈赤很丢脸。随后“邓泽告密事件”的爆发,戴珊与努尔哈赤长公主阿巴海的“暧昧”关系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反响,使得努尔哈赤对戴珊越来越不满。更致命的是,戴珊长期虐待前妻的儿子岳托和硕托,甚至数次要求努尔哈赤处死硕托。
最后,忍无可忍的努尔哈赤给了戴珊非常严厉的申斥,并公开宣布:
“我曾经攻击过我父亲的国家,所以我曾经是一个王子。今吾废君,夺其友,部众。”
就这样,戴珊的“太子”地位被彻底废黜了。
之后努尔哈赤并没有选择指定继承人,而是不断地在你军子侄孙之间平衡权力和地位。
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宣布:
“阿敏太极、莽古尔太极、皇太极、德格、月鸾、吉尔二郎神、阿吉格阿前、多尔衮、朵朵都是和硕的名字。”
还规定大家“不可胡作非为”,不可出于一己私怨而贬低和硕勤政的道理。如果和硕真的犯了错,应该讨论他的罪行,达成一致后再处理。而戴珊并未被完全排斥,仍居“四贝勒”之首,继续领导红旗、红旗,辅佐管理国政,联合军队备战。
天命七年(1622),努尔哈赤正式确立了“以贝勒* * *”治国的制度:
“我和继承人一样,以后不要闹强。如果你是一个国王,你害怕你会傲慢和有罪。而且一个人就算有知识,也不会像大家计划的那么好。今天我任命了八个儿子做贝勒,一起为国效力,我也没什么损失。、朔贝列奈,择能谏有德者,我为皇位继承人。如果你不能被劝退,你做的就不好,更别说选择好的了。当你选择站队的时候,如果你不喜欢随大流,突然变色,为什么不让无良之人为所欲为呢!至于巴和硕贝勒,* * *管理国家大事,或一人有所得,对国家有利,七人应赞同。如果你没有才能,又不能赞成善良,又坐以待毙,那你就容易当贝勒,你就要在你的子女中选择贤者。在容易改变的时候,如果不喜欢随大流,突然变色,为什么不让恶人为所欲为呢!如果你赢了贝勒,或者你有别的事,告诉公众,不要私下去。如果你进去见君主,不要见一两个人,所有人都会聚在一起讨论治国之道。也可以声讨汉奸,提高忠诚度。”
其中有三点影响最为深远。
首先,努尔哈赤确定了未来可汗接班人的“选举方式”,即“巴尔与朔别列奈,择能谏贤者,我将升至高位”,这不仅决定了接班人的选拔范围,也决定了“民荐”的选举方式。之后皇太极和顺治皇帝通过这一制度成为最高统治者。
其次,“子中选贤者更重要”,也就是说,只能废除个人爵位,而不能废除整个家族爵位世系。保证其在家族内的传承,这也成为“铁帽子王”世袭更替制度的重要模板和原型。
第三,“巴和硕贝勒,* * *治国”,这是清初“王议事会”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权力的根源,因为它沿袭了努尔哈赤的“祖制”。
此外,努尔哈赤还规定从此以后战利品和获得的人口要平均分配,这也使得八旗之间的实力对比在这一时期基本保持比例,直到清末。
至于“八和硕贝勒”的构成,“四贝勒”必然在其中,剩下的“四贝勒”一直有争议。
网上一般把阿齐格、多尔衮、多多、吉尔哈朗列为“四小贝勒”。但这种观点完全是由其在皇太极甚至顺治时期的表现决定的,不符合努尔哈赤时期的情况。
可以肯定的是,“四小贝勒”必须是执旗或领旗的贝勒,且战功卓著。从这个角度来看,吉拉尔朗、德格、岳托、杜杜、阿齐格等人应该更有资格当选。而多尔衮和多多,因为还年轻,没有服过兵役,尤其是多尔衮,连旗主贝勒都不是,所以应该不在其中。
戴山家见证了“铁帽子王”制度的发展、演变和定型。后晋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去世。在戴珊和他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连的支持下,皇太极继位为后金可汗。后来崇德元年(1643),正式改国号,建立清朝。
皇太极称帝后,立即封岱山为“太子李”。“礼”意为谦让、恭敬,表现了皇太极登后晋可汗之位时,岱山家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杰出贡献,岱山也位列“四王”之首,在文武百官中排名第一。
同时,他的两个儿子也获得了奖励。
长子岳托被封为太子,后降为郡王,开创了“铁帽子王”的家族谱系。
戴珊的第三个儿子萨哈连被封为英俊王,死后被追封为英俊王子。萨哈连之子阿达利被贬为应县王。阿达利被处死后,爵位改为萨哈连的另一个儿子吕克·德洪,他创造了“郡王”的血统,他的后代每隔一代就享有“铁帽子王”的荣誉而不失去爵位。
事实上,从萨哈连、阿达利、勒克德浑来看,虽然爵位沿袭了努尔哈赤“以贝勒* * *”治国的制度,并在其家族成员中流传,但爵位的名称发生了变化,这在戴珊本人的爵位继承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顺治五年(1648),戴珊去世,他的和硕亲王爵位由七子满达海继承,但改名为“荀亲王”。
顺治十六年(1659),满大海被指控在清算多尔衮期间侵吞大量财产,引起顺治皇帝不满。但满大海早在顺治九年(1652)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常岱继承了“荀亲王”。
舒洁是戴珊的第八个儿子胡赛的儿子。顺治皇帝这样安排,相当于把岱山和硕亲王的爵位改成了他家族内部的一个分支,保留了原来的爵位级别和待遇,同时包括由满达海家族继承的岱山正红旗旗主的身份,也一并被转移。
事实上,在顺治六年(1649),舒洁就已经继承了其兄精济的多罗郡王称号,成为了康郡王。所以在舒洁继承太子爵位后,他的名字被保留下来,成为“康亲王”,但爵位的来源仍然属于戴珊,即“礼亲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正式建立“铁帽子王”制度,确定“铁帽子王”的家世和爵位,“康亲王”的年号改回“李亲王”。之后,岱山和硕亲王爵位的历任继承人都统一使用“李亲王”。
戴珊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戴珊一度被努尔哈赤确立为接班人,但被废黜。但努尔哈赤死后,以戴珊的实力和资历,争夺后金可汗也不是不可能,但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岳托、萨哈连选择了帮助保护皇太极,并在他死后继续支持顺治。作为回报,戴珊一个家族中有三个“铁帽子王”血统,尤其是戴珊本人,被视为“清初八大铁帽子”之首。
同时,戴珊也给后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政治遗产。
首先是“铁帽子王”的称号,可以代代相传,拥有比其他称号更多的俸禄和自己的专属宫殿,从而保证了后代的财富和荣耀。
其次,戴珊一直是两大红旗的盟主,是正红旗的旗主,这使得他的后代在两大红旗中都被尊为“大师”。在一部电视剧中,有一个场景是乾隆年间的权臣小沈阳在见到红旗的主人戴珊的后代时,仍然会跪下来问候他。这种“主仆关系”其实从戴珊时期就已经确定了。
第三,戴珊从“四贝勒”变成“铁帽子王”,实际上相当于把这个头衔的血统留在了自己家族。无论家族如何变迁,总会有人来取爵位,享受这份荣誉,这样家族终究不会衰落。
而这些无疑都不是在彰显清朝“铁帽子王”的尊严和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