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辩论题目:一开始就提出论点

“山寨”一词来源于粤语。在粤语中,山寨的意思是村营,指独立封闭的寨子。具有一定的自卫性和地下性,处于与外界接触的边缘。这里所说的山寨,原本是指那些没有执照,难以进入正规渠道的小厂家、小作坊。它的流行始于广东的一些地方,尤其是东莞和深圳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是小型电子、加工企业,大部分属于技术作坊。

随着“山寨手机”大规模攻城略地,“山寨”这个有些江湖意味的词也逐渐被人们所熟悉。然而,如今“山寨”一词已不仅限于“山寨手机”:“山寨数码相机”、“山寨电影”、“山寨t恤”甚至出现在春晚上,甚至“山寨明星”也相继问世。“山寨”一词逐渐从一种经济行为演变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山寨文化活跃的地区,往往是民间集资和乡镇企业生存能力强,管理相对松懈的地方。

山寨文化被一路炒作,已经蔓延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的“山寨”已经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现实下野蛮文化的新生力量。就连一向被认为严肃的央视新闻联播也报道了流行的“山寨文化”。新闻片中的观众跟随记者的镜头,对“山寨手机”的产生、发展、演变进行了全面了解,包括专家解读和实地考察。对于这个2分钟的《新闻联播说山寨》,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壮举。

其实“山寨”在中国已经存在很久了,而且不仅限于手机。比如苏-27的国产叫J-11;WPS是to OFFICE;华为之于思科等等,但他们都成功规避或解决了法律约束,发展良好。可见“山寨”这种形式存在已久,但在当今崇尚娱乐的时代,人们却戏谑地加了一个名字,似乎已经转化成了一种文化,文化容易招来非议。所以,现在的现象导致众说纷纭,有好有坏。

第二,大众对“山寨”的评价

针对“山寨文化”现象,中国青年报和Tencent.com在网上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网民们对此褒贬不一。超过50%的网友看好山寨文化,认为应该允许其发展;约30%的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伪文化,核心是抄袭,不应该提倡。

积极的评价

赞同的人认为,“山寨”的出现恰恰说明了竞争多元化的合理性。当某种技术壁垒随着时间和技术普及被突破,垄断就会被打破,价格自然回归理性,催生了巨大的市场。山寨文化之所以风靡全国,是因为它是最流行的时尚,也是最受欢迎的娱乐。它巧妙地抓住了社会文化多元背景下人们的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形成了备受关注的局面。所以山寨文化是大众文化,平民文化,草根文化。

同时,“山寨”的理念创造了“借鉴”和“复制”的合理合法的迂回突破思路。如果你看看日本和韩国企业的成长史,你会发现他们在发展初期也使用了大量的山寨技术。比如索尼公司购买国外产品并进行解剖,然后消化其核心技术,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组合创新,然后向市场推出功能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如今流行的“山寨”确实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功能全面、操作简单、制作成本低等。

此外,还有网友表示:消费者早就对各种形式的垄断深恶痛绝,尤其是那些不是技术创新形成的垄断,但又无可奈何。追求山寨是无奈的对策。正是在山寨文化的影响下,正规厂家才能感受到巨大的生存压力,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真正给消费者带来实惠。

负面评价

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山寨文化”。他们认为山寨再怎么再造,总有模仿和仿冒的痕迹。毫无疑问,盗版是真正的侵权行为。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甚至为不法商贩提供生存空间。这种所谓的山寨文化,其实是文化的倒退,不应该提倡,应该废除。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于冬研究员对山寨手机提出质疑。他认为山寨手机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功能和设计都和其他手机差不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构成侵权。一位消费者也认为,山寨产品的核心是模仿,其抄袭、剽窃等多于创新,一定程度上会侵犯知识产权。如果我们对“山寨”过于宽容,我们的社会就会为“山寨文化”的生长和繁荣提供土壤,扼杀创新思维。而且,“山寨”到底是不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还有待探索。因此,我们应该对“山寨文化”的流行保持理性的警惕。

三、繁荣的原因

要进一步了解“山寨文化”,就要探究其兴盛的原因。山寨之所以从模仿经济变成流行文化,是因为现代商品的生产、消费、市场都与文化紧密结合。比如营销方式是文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营销可以借助文化和品牌来实现。此外,商业市场还与文化有关,比如商业战略、消费心理、消费文化等,所以文化本身也可以成为实现和促进消费的产品。其次,山寨文化的兴起是因为低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共同影响。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基本范畴是反中心、边缘化、多中心、解构和解构,这也是后现代文化的核心概念。与山寨文化有关,符合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山寨文化增加了寄生性、思辨性、自发性、自力性、流动性和本土化的特征。

同时,山寨文化可以看作是经济和工业现象的延伸。首先,它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不平衡性,城乡之间、内陆和沿海、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地区之间都存在大量的高端和低端消费者。这两类人群的界限和壁垒非常明显,低端人群会对消费上的巨大反差做出反应。山寨制作者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反差心理。他们生产的山寨产品,有的合法,有的违法,有的游走在法律边缘。山寨文化使商品消费从高端向低端快速流通,超越官方管理机构、大型企业和商业经济巨头,减少成本和流通环节,让普通人直接享受高端成果和“现代生活”,这是山寨文化的经济基础和消费根源。

其次,这其实说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有问题的。比如微软产品一直实行全球统一定价策略。在中国,一个原版Windows操作系统的官方售价是1999元,一个标准版Office软件的官方售价高达3999元,超出了中国普通人的消费能力。微软的这种定价策略是一种垄断,脱离了中国的国情,使得在庞大的中国市场上使用微软正版产品的用户只有阿根廷可以媲美。之后微软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主动在中国市场降价。同样,一个LV包的价格高达45100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低端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无法接受的价格。这时候人们会心理不平衡,认为品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当然有价值,但是值那么多吗?所以这也成为了山寨文化流行的一个因素。

此外,山寨文化的繁荣也暴露了中国高端产业和精英的创新不足,包括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不足。在山寨生产者看来,国内正规厂家的生产无非就是模仿。两者的区别在于,正规厂家模仿国外品牌,是合法的模仿,而山寨厂家不是。

第四,“山寨文化”的精髓

归根结底,可以看出,山寨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非主流文化的流行文化现象,以游击文化和游民文化性质实现了短期生存,在低端消费、边缘经济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它是一种另类的、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的文化思潮,其主体是特定的大众成员,尤其是社会底层的低端消费者,其核心是社会小资本势力和文化传媒积极分子。但它的受众是没有边界的,所以它是流行文化中极具争议性、挑战性和特定性的一部分,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推动。它与现代产业的低端部分和地方大众传媒密切相关,相互动态,相辅相成。

山寨文化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一个是工业层面,包括IT和服装。最早是在广东的边缘地区,比如深圳的郊区,或者东莞等一些小城镇。许多小公司和工厂生产成本低、见效快、回报高的电子产品,如手机、数码相机、游戏机、电动玩具和MP3播放器。所有的电子产品、服装、奢侈品,只要有品牌,都可以被山寨厂商仿制,但是没有自己的正规品牌。这些企业有的是合法注册的,有的是未注册的,现在行业已经有一定规模。其次,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这里面有思想和理念,尤其是后现代的文化思潮,包括滑稽的恶搞作为山寨行为。目前值得高度关注的趋势是,有可能产业化,完全有可能将盗版产业与后现代文化相结合,实现尚处于边缘、规模化、创意化的文化产业产品的生存与发展。第三,是经济。与社会生产、消费、市场、知识产权、管理、法律法规有关。

五、正确看待“山寨文化”

客观来说,山寨文化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一些主流文化,尤其是文化产业,缺乏创新。山寨文化是对这种文化秩序、文化权威、技术垄断、品牌垄断、产业控制、市场控制的反驳。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文化起到提醒、启迪和警示作用,从另一个侧面促进主流文化向易于被人民群众接受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文化和谐、社会和谐。而且民营中小企业和民间大众文化,包括特定的群体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发展满足底层人民的经济文化需求是不够的。从山寨文化可以看出满足低端消费者需求的必要性。山寨文化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社会消费模式的不合理,文化发展中低端关怀的缺失。后现代思潮的消解,高端技术创新的巨大软肋,将社会发展积累的成果注入低端社会的必要性,农村大规模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及其满足,都是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改变的问题。

可见,“山寨文化”不能简单等同于“创新”,也不能视为“低俗文化”,一棍子打死。如同任何事物一样,山寨文化也有其两面性。但如果山寨文化只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显然不足以让其真正具有竞争力,就像“山贼”一样。山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更加以创新和超越为导向,才能体现山寨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其物美价廉的优势,就像一个“英雄”。

据深圳商报报道,去年6月5438+2月上旬,中国山寨经济创新促进会章程草案正式发布。山寨被重新定义为“高仿、创作、创造、制造”,并明确要求不得有假冒伪劣记录和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随即引发热议。某种程度上,“为了避免山寨成为‘山贼’,除了对山寨企业进行必要的约束,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及时帮助尤为重要。

事实上,大多数消费者对山寨文化持宽容态度,认为山寨产品在模仿上先天不足,但其草根性既满足了消费者低成本实现功能最大化的需求,又有效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但“英雄”和“山贼”只有一步之差,就像《好汉歌》里唱的“路坎坷,当有所为”,也是该出手的时候。一个山寨要想成为真正的“英雄”,自主创新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