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和民俗

民俗是最适合人们传承身心和生活的文化之一。民俗包括一些宗教仪式和一些民俗活动,是生活的过去式。有些民俗是活化石,是艺术文化的起源!在民俗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轨迹和祖先的生活方式!冯骥才先生曾经这样描述乡村民俗文化,说它的本质是和谐,它的终极目标一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民俗对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和谐的重要性。民俗来自于一方独特的土地和水,所以它是人们乡土情怀、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习俗的消失也在加速。农民是民俗文化传承中的主角,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读书打工,大多对传统民俗活动知之甚少,没有新鲜血液加入。很多身怀绝技的老艺术家体弱多病,或者已经驾鹤西游,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会随着人的消失而消失,一旦灭绝,就再也无法再生。没有了民俗,我们就失去了这种感觉,这也是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回农村的主要原因,农村的很多问题也由此产生。

虽然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民间文化,但仍然主要集中在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学术界发起的实地调查上,而以地方社会为主要阵地的民间文化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老艺术家凋零,老作坊被碾压,老手艺失传掺假。就连幸存的经典民间文化艺术也一直在衰落。

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在人。只有农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致富技能增强了,具备了“造血”功能,新农村建设才能跨越式发展,也就不缺乏动力。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广大农民是新农村文化的主角。同样,农村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之中,才能具有强大的、不竭的生命力。

企业在开发和创新产品时,不仅要考虑市场需求,还要努力有更多的“文化”意识。文化相关产品也应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一旦创造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其品牌就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企业被污名化,文化的形象也会受损。目前在食品、服装、餐饮等行业,产品与文化结合的案例很多。比如“小罐茶”这种“大师级产品”,甚至现在网络名人喜欢玩的“汉服”文化,不胜枚举。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传统文化的传播相辅相成,实现双赢。

有效的文化保护的推广首先要被大众理解和普及,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民俗文化是三农发展和创业的优秀题材自媒体。通过自媒体创业推广家乡民俗文化,可以吸引大众关注,以新的形式适应当下。自媒体的推广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同时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发展,在发展农村的同时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

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可以催生特色旅游文化。民俗是最活跃的旅游资源,它涉及到旅游、出行、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的方方面面。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让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也让传统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当前,民间文化产业正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它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演出产销模式和“为文艺搭台,为经贸唱戏”的简单框架,初步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发展和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