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对外开放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一)国际经济风险不断增加。
2006年,中国入世过渡期结束。随着国际制造业乃至服务业向中国转移的势头日益增强,以及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努力,一方面,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贸易风险对中国经济的负面传导影响不断加大。
(二)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
目前,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各类贸易摩擦数量较多,形式日益多样化。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贸易摩擦逐渐从产品、企业等微观经济层面延伸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制度层面;摩擦领域从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领域;贸易摩擦的对象也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在表现形式上,除了过去的“两反一保”,还蔓延到了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壁垒等方面。因此,从未来趋势看,国际贸易保护很可能更加严重,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限制将继续增加,中国的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增加。
(三)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的弊端日益突出。
受整体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制约,我国出口增长仍属于数量扩张的比较粗放的增长方式,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削弱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由于许多出口产品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大量能源产品廉价出口,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外贸增长潜力,也增加了对外依存度,使大量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留在国内。二是资源难以承载追求规模扩张的外贸增长方式。三是忽略了社会成本高。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价格只反映供求关系,不反映资源、环境、安全等社会成本。四是降低我国的经济安全系数。虽然我们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我们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润并不多。目前,加工贸易占中国外贸出口的55.3%,这种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受到了世界经济的显著影响。
(四)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外贸进出口产生一系列影响。按照一般规律,汇率升值的时滞效应会逐渐显现,结果必然是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但由于我国外贸企业预期汇率会进一步调整,会更加谨慎进口,避免汇率损失。
(五)外贸出口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
一是受国际市场影响。世界经济放缓,国际市场相对饱和,国际市场需求相对减少,石油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潜在外部风险。二是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三是受国内市场影响。由于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明显,上一轮经济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剩将开始释放,国内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高企将增加制造业生产成本,使中国对外贸易进入高增长期。而且以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外贸出口会面临财政负担加重的困境,对我国外贸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增长都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㈥深度跨国合并和收购,
“知识产权管制”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一些重要行业的“领头羊”落入跨国公司的“囊中”,导致一些行业自主核心技术流失严重。而且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价值发现功能不足,跨国公司在中国以很小的成本控制了相关产业。跨国公司通过并购的方式抢占中国市场,已经垄断了很多行业或者处于垄断的临界点。目前跨国公司的M&A有以下特点:一是必须是控股公司,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效益必须超过15%。二是通过资本运作控制我们的龙头企业,从而打造全球产业链,垄断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在M&A的处境不仅对中国企业构成严重威胁,也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控制”也对我国经济构成威胁。目前,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国企业正在中国实施“知识产权控制”战略。这些企业寻求大量的知识产权保护来挤压国内的知识产权和产业升级空间。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政策建议
(一)改善制度环境,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一是进一步减少政府对企业微观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企业竞争主体的作用。二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环境的治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依法行政,严格界定和规范政府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第四,增强政府对市场主体的服务意识,强化政府在信息提供、贸易谈判、组织协调、产业救济和保障等方面的作用。
加强我国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建设。一是继续推进法律法规的统一实施,按照各项法律法规管理涉外经济活动。二是加快制定促进对外开放和确保经济安全的相关法律,通过法律规范各种涉外经济行为和活动,减少负面影响。第三,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通过多种渠道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平等贸易地位。
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废除和改革各种不平等的政策法规,保障各类企业自主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权利,统一各类企业的对外贸易准入标准,使各类企业享有自主经营和平等竞争的权利。二是实行外贸经营主体登记制度,积极引导外贸代理制发展。第三,继续深化外汇体制改革。第四,完善鼓励出口的出口信贷和融资等产业政策,规范进出口贸易运行,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第五,积极推进外贸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
进一步强化行业协会的职能。一是尽快培育商协会,通过“条例”和制度促进出口企业自律。二是通过商协会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国外市场、生产、销售、价格信息。三是逐步建立以企业和商协会为主体的应对贸易摩擦新机制,加强商协会组织的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培训。四是加快制定《进出口商会条例》,实现商协会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管理,逐步推进行业强制会员制,增强行业代表性和公信力。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有效规避国际风险。
全面研究制定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第一,在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和发展国内产业。二是进一步建立应对反倾销的“多方联动机制”,加强对主要出口产品、重点出口市场和重点敏感产品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特别是对重点敏感商品给予指导。第三,密切关注WTO的通报和评估机制,通过法律途径积极参与,主动面对国外的技术壁垒,使中国企业由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维权。同时也要做好国内市场的反倾销,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保护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
建立和完善进出口预警监测机制。一是加强进出口趋势跟踪分析。二是进一步完善外贸运行监测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传递体系,及时准确地向企业传递国内外市场行情变化、中长期市场变化和各类商品需求信息。
构建国内产业安全体系。一是建立M&A信息网络系统和分析系统。二是建立跨国并购审批制度。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法律。
(三)以更广阔的视野规划对外开放战略
要积极引导产业升级。未来应抓住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环节,以产业调整和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区域结构多元化,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作为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重点,不断增强我国外贸出口后劲。进一步减少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商品的出口,从而摆脱国际贸易中低端的恶性竞争,走出出口产品“贫困化增长”的怪圈。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中国是一个要素结构相对不平衡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技术和部分自然资源短缺。因此,我们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把开发利用国外资源作为中国全球经济战略的重要任务,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自然资源和先进管理,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力量。
我们要大力提升对外开放的国际竞争力。首先,我们应该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我们自己的比较优势制定我们的全球经济发展战略。二是努力培育一批新的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知名品牌,特别是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生产性、科技型、外向型民营企业集团,通过进出口银行提供的全方位政策性金融支持,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自主核心技术的R&D和投入,在更多产业领域培育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