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专利欺诈的陷阱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发明人热情高涨,专利申请量迅速增加。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法分子针对专利权人的诈骗活动频发,大量专利权人被骗,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今年,为切实保护专利权人的切身利益,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利用专利奖励实施诈骗犯罪活动的通知》,开始严厉打击各类涉及专利的诈骗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有利于专利增长的环境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完善。与此同时,对于我们的专利权人来说,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和提高他们识别欺诈的技能尤为重要。

一,

识别专利欺诈

从现有的诈骗案例分析,犯罪分子在诈骗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行法律规则的漏洞和专利权人的弱点,手段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如果他们不小心,他们会落入他们的陷阱。

犯罪分子主要利用专利文献公告或专利信息系统等公开信息获取发明人地址,利用信函、网站等手段,以奖项、技术许可等虚假信息引诱专利权人,谋取非法利益。一种是利用人们对政府机关、国家组织等权威机构的信任,以收取专家评估费为名,搞专利评奖、专利转让,骗取钱财;另一种是利用专利权人急于转化专利技术的心理,借用合法公司的外壳,以“帮助联系厂家、转化专利”的名义收取项目评估费;或者冒充国内外合法组织,承诺以举办博览会等方式为参展项目争取奖品,骗取参展费用。三是利用个人求“名”的心理,帮助出版《名人录》等书籍,当然是自费。

这类案件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隐蔽性强。犯罪分子一般会给外省的发明人寄信,“获奖通知”中的联系地址和联系人都不真实,对案件侦破非常不利。二是诈骗金额不大,单个案件个人损失多为几百元,容易被忽视。被骗后,发明人往往因为金额小而不愿深入调查,但由于受骗人数众多,诈骗金额也相当可观。第三,犯罪分子智商很高,制造设计各种情境和陷阱,很难辨别真伪。诈骗分子通常对法律有一定了解,往往通过法律程序逃避法律制裁,比如以技术转让的方式要求进行技术评估,与中介机构串通骗取评估费等。

这些违法犯罪活动不仅直接侵害了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和发明人的经济利益,而且挫伤了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损害了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其他合法组织的声誉,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二、专利欺诈案件增加的原因

专利欺诈猖獗的原因有很多。这其中有法律制度不健全、社会风气不正等社会宏观原因,也有专业专利开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推动不足、行业部门与专利权人信息沟通困难、个人专利成果转化困难等因素;其中,诈骗受害者的一些弱点是诈骗分子容易得手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相当一部分专利权人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法律的无知,缺乏商业交流的经验,高估自己的专利,自我保护意识差等等。

专利权人常常渴望转让他们的专利以换取经济利益。“急躁”构成了他们轻信的最致命弱点,很容易被骗子利用。一是转换专利太迫切,无条件服从对方安排,怕自身条件导致交易破产;第二,交易对手往往被其外在形象所欺骗(如发达国家背景、在高档写字楼工作等。)没有经过仔细深入的调查;三是对高价转让缺乏冷静的分析判断,随意轻信;第四,在业务沟通过程中,不注意收集证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第五,被骗后没有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客观上助长了犯罪分子继续行骗的气焰。

首先要提高预防的意义,做到头脑清醒,不轻信。在经济交往过程中,一是核实对象的资格。向公安、公证、工商或其上级核对其合法性、经济实力等信息,尽可能寻找信誉度高、实力强的合作伙伴;第二,一定要捂紧自己的钱包,在专利交易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一个原则。如果我们没有看到结果,我们将永远不会付出。对于犯罪分子来说,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金钱,所以在交往中,你要对自己说:凡是花钱的事,都不着急。先放一放,看对方急不急。如果对方急于让你上钩,会比你更着急,自然会露出马脚。

其次,要掌握相关的专利、经济和法律知识,对专利交易和转让的流程有所了解,不要被一些简单笨拙的手段所欺骗。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最好委托正规的、有信誉的中介机构推广应用事宜,可以有效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