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社会

宋元以后,由于科举取士和新安理学的影响,黟县读书风气更盛。清朝雍正元年(1723),全县参加童子试的人多达千人。徽商经济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儿童启蒙教育的普及。清朝光绪年间,县内私塾众多,编年史中有“一村十户,不枉读书”的描述。光绪三十二年(1906),10年六月,益县成立兴学院,为县教育行政机构。同年,公立泌阳高级小学成立。此后,各地纷纷建立小学。到宣彤第三年(1911),有22所高中和小学。民国元年(1912),撤销劝学社,设立义县教务处。4年,小学堂改为国学。5年间,全县有24所小学,796名学生。民国7年,恢复县劝导所。12年,学校改为教育局。到民国二十年,有29所小学,学生1169人。大部分是私立学校,比如横岗村的吴,他在12捐款建立了一所私立专用小学。白山村范伟文在18捐资建立民办伟文小学。民国24年,该局设科,教育由县政府第三科管理。民国29年,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教育实施纲要》,实行政教卫生一体的国民教育制度。到民国31年,全县小学增至54所,学生3750人。33年有70所小学,学生4175人。当时易县的小学教育虽然在发展,但中学教育却非常落后。抗日战争时期(1938至1945),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安徽学校先后在黟县开办学校,直到1944年8月,黟县县城1初级中学才全部开办。1949解放前夕,有小学24所,私立学校40所,学生3047人,专任教师143人,县初中只有3个班,学生12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易县教育发展迅速。1949年,5438+00年6月,易县人民政府教育局成立,1971更名为易县革命委员会教育局,1984更名为易县教育局。到1985,全县有小学232所,学生9506人,教师554人。有13所中学,学生4802人,教职工294人,有1所高级职业中学,学生324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两所学校共有教职工36人。同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初等教育普及,受到安徽省人民政府表彰。幼儿教育和工农业余教育也相应发展起来。1985年,3-6岁幼儿入园(班、组)3878人,入园率达到69.2%。因成绩显著,被评为安徽省儿童工作先进县。全县青少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1.6%,达到安徽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基本扫除文盲县标准。

2012年,全县有中学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2所,独立初中3所,小学以上小学12所,教学点21所,公办幼儿园4所,民办幼儿园1所。全县教职工755人,其中专任教师668人(其中高中77人,中职30人,初中221人,小学299人,幼儿园41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100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338人,初中在校生1939人,小学在校生3841人,幼儿园班幼儿1783人。2012年,全县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年辍学率为0;初中生年辍学率为0.62%;幼儿学前一年入园(班)率为100%,学前三年入园(班)率为98.89%。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960人;初中毕业生升学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94.7%以上。

2012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全县高考成绩有所提高。本科高考达到176(其中今年152,往年24;一本33人,二本、三本143人),大专以上424人上线,上线率96.8%;县职高66人报名升学,37人参加考试(其中29人已参加省职院自主招生并全部被录取)且全部达到上线。中考成绩总体保持稳定,全县文化课600分以上考生167人。建国前,易县没有科技机构,科技工作基础十分薄弱。但在民间手工艺人的制作技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东原苎麻布、焦福泰伞、张小泉剪刀、胡永兴蚊香、余甘辰创制红茶等。

1955年,易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群众科普和科学实验广泛开展。1959,易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1961,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1963,县科普组织撤销。“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科技人员遭到迫害。

1978年5月,易县科委恢复。中国* * *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易县科协成立。科技工作者受到了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乡镇科普协会也相继成立。全县科技人员由1965的69人增加到148人。有105专业不习惯学习的,和对口单位安排了工作;443名科技干部获得职称评定和岗位津贴等待遇;有116名中青年技术骨干加入了中国* * *生产党;专业人员104人,在体制改革中被选拔为县处级、科研处、乡科级党政领导;并选派50多名专业人员到大专院校深造。1983,西坞、璧山、龙江三个乡镇代表参加安徽省科普红旗竞赛表彰大会获得奖励。从65438年到0985年,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员632人。

易县科技工作者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做好科技普及、科技咨询和信息服务工作,协助老、山、边、穷地区进行科技扶贫和人才培养。近年来,完成了50项科技试验、推广应用项目、15专业区划和资源调查。其中林业赛区获得安徽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蚕桑区划获安徽省二等奖,土壤调查获安徽省二等奖。

2012年,易县财政科技支出1478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全年,* * *申报科技项目8类,其中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立项6项,项目经费近500万元。全年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其中2家已通过科技部委托的省级专家评审认定。知识产权意识增强。全县专利申请51件,比上年增长54.5%,其中发明专利9件,增长200%,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42件,增长40%。2006年,易县开始重点实施城市突破战略。2012年,中心城建成区扩大到5.5平方公里,比“十五”末扩大了近一倍。路网、管网、车站、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城市承载能力明显增强。2011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休闲城市、安徽省文明县城称号。

2012年,易县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其中县城重点项目投资9.9亿元,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投资9000万元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黄岐高速公路易县段、太平湖至牯牛降公路易县段、赛洪公路二标段等项目顺利实施。投资561.5万元,建成绿化质量提升点56个,旅游公路沿线及重要节点生态绿化水平快速提升。玉环红豆杉苗木基地被评为“全市最佳观测点”。投资7703万元,掀起重点村镇环境整治高潮,完成537栋非徽派建筑改造。“百村千栋”保护利用工程扎实推进,3个古村落、50处古民居得到保护利用。2012年,易县发放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公共就业服务补贴532万元,担保贷款1722万元,扶持自主创业,促进就业891人。完成200套公租房建设,安排22套廉租房和117套公租房实物配租,发放848套廉租房租赁补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为1,21,88名年满60周岁的居民发放养老金730万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03%。投入扶贫资金4800万元,实施扶贫项目51个,建设产业基地11个,使1500贫困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