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奇耀瓦西兰钟灵林山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
金,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1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它的特长是新动力技术——这些人物介绍一个人的职位和职称,感觉没什么特别的。
那么,我们再补充一句:他为我们的新型战舰装备了“中国心”,使我们的新型动力系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虽然是很短的文字,却能让人立刻兴奋起来。
发动机一直被认为是一艘船的“心脏”。这种被称为“中国心脏”的新型动力系统,是金领导研究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被业界公认为21世纪新型船舶标志性技术之一。
人生的目标只是瞄准“下一步”
2006年初,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记者采访他时,他说自己从来不把人生目标定得太高,一般只瞄准“下一步”。
16岁时,金被分配到一家校办工厂当学徒。师傅是八级工人,过了退休年龄,技术高超。
当时,金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像大师一样的优秀钳工。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一步步向“优秀钳工”的目标迈进。然而,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写了金的理想。他想上大学,学更多的技能。从65438到0978,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航道工程学院内燃机专业,成为班里最年轻的学生。
看到大一点的学生都渴望学习知识,年轻的金也努力学习,决心考研,更深入地学习自己的专业。
金如愿以偿地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向着自己的每一个“下一步”扎实前进,每一步都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
——主持国家重点预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项目资助总额数亿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重要科研报告200余篇。
——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防科技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等20余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担任CIMAC董事、国际热机会议理事会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造船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武汉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兼职教授。
“国产”特种发动机第一博士
金被业内专家公认为中国特种发动机技术的领导者。20多年前,金开始专注于特种发动机专业,师从我国著名特种发动机专家沈跃瑞先生,成为我国第一位特种发动机博士。
当时国内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特种发动机”,科研条件可想而知。但是,医生并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止步。在5年科研经费不足40万元的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攻关,1990金和他的课题组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功率特种发动机样机。
之后这项技术开始受到国家的重视,科研投入逐年增加。一直担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1研究所总工程师的金,带领课题组在特种发动机研究中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他们研制的高性能特种发动机及相应系统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特种发动机技术从此转向工程化阶段。
在发展特种发动机整机技术的同时,金及其特种发动机工程研究中心还开展了相关应用系统技术的研究。由于其诸多优良特性,该技术在节能环保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他们研发成功的热电联产系统可以使能源利用率提高一倍以上,并大大提高排放的环保标准,市场潜力巨大。
大片《中国心》
在采访金时,记者看到了一艘轮船的模型。这艘新船的发动机是金的杰作。金和他的研究团队赋予了这艘新船一颗强大的“中国心”。
这颗“中国心”是金领导20多年顽强攻关的成果,使我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心”的脉动一鸣惊人,“中国心”的诞生过程历经艰辛。在“中国心”走出实验室的过程中,遇到了安全性、可靠性、工程化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八五”和“九五”攻关,金及其团队先后突破了12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科技含量高,难度大,涉及的很多技术都处于世界前沿,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掌握。因此,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他们超越了国际先进水平:
特种发动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使我国该类发动机的性能分析理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该技术发展的理论问题;
克服了发动机热交换器的传热强化、工作容积优化、流阻最小化和传热均匀性问题,利用管内流阻均匀控制技术实现了加热管的均匀传热。
攻克了高压燃烧和燃气再循环技术,建立了燃气再循环分析模型和试验装置,发展了计算方法和试验技术,解决了小空间内高强度完全燃烧、流场和温度场均匀分布、燃烧压力稳定控制等技术难题。
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发动机原理样机研制成功。2002年研制成功工程样机,技术上总体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超越。
在完成一系列全系统论证和验证试验后,该动力装置成功装备在某新型舰艇上并交付用户,实现了科研成果向实用装备的转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该型装备迈出了一大步。
科研团队的第一名
金现在有着双重身份:一名科学家和一家科技企业的经理。
有着双重身份的金很忙。问他有多忙,他回答说:忙到没时间生病。过去,在科研一线攻关时,他忙得不可开交。在一次重要的实验任务中,他带着几个骨干在实验室吃住了两个多月。当时正值换季,实验室里出现了他妻子抱着女儿给他盖被子的感人一幕。现在他不仅负责技术路线和决策,还关心技术行业和管理,自然更忙了。只要在单位工作,主任办公室总是最后一个关灯;吃饭经常忘记时间,需要别人提醒;经常出差,但是平时太忙没时间,只能安排在周末。旅途中,他看资料,思考问题,没有片刻的闲暇。
作为团队中的“一号”领导,金更注重工作的“过程”,把复杂的事情分解成简单的步骤,共同完成。每当遇到重大技术问题,他都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技术决策。比如发动机中的工作流体系统比较复杂,给制造和安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极大地影响了维修性,用户非常重视这一点。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高度集成的模块化设计方案,简化了系统布局,提高了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国外类似项目从实验室成果发展到工程应用一般需要12年。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他们优化了技术方法,有效地配置了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特别有战斗力的团队,优秀的人才团队,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
金手下聚集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人才。那些年,他带领的特种发动机中心有6个博士,32个硕士。近年来,21人担任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12人研究,3人享受国家突出贡献津贴,1人享受省部级突出贡献津贴。涌现出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等先进人物。就是这个团队,多次被解放军总装备部授予“先进预研集体”称号,两次被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现在当了导演,还是求贤若渴,爱才如宝。正是因为这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国家的表彰。
金的心与团队每一个成员的心相连。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支心连心的科研队伍将继续创造,为祖国的科技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