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之星由一个小行星命名的纪念雕塑正式完成。

哈工大讯(尚/文)在哈工大建校90周年之际,6月5日上午,“哈工大之星”小行星命名仪式暨雕塑竣工仪式在中心广场举行。哈工大校长王树国、党委书记王树全分别从国家天文台陈建生院士、周有元院士手中接过哈工大大星命名证书和小卫星轨道图。出席仪式的嘉宾还为竣工的“哈工大之星”纪念雕塑剪彩。

小行星是各种可以根据发现者的意愿进行提名,并得到国际组织认可,从而获得国际认可的天体之一。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永久性和不变性使其成为世界公认的荣誉。这一荣誉一般只授予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天文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此前,我国以高校命名的小行星只有5颗,分别是北大星、南京大学星、北师大星、山东大学星和中科大星。

为感谢哈工大研究团队为FAST项目做出的突出贡献,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6年6月7日发现的小行星1996ln命名为“哈工大”,其国际永久编号为55838,吻切大纪元时间为

“哈工大”雕塑的主题是“星际迷航”。垂直方向的巨大金属环象征着星际轨道。地平面通过铺砌镶嵌的金属带模拟浩瀚星空,上面的金属球代表着已命名的“哈工大”,在平面和空间的轨道上运行,三个部件* * *同构成一幅精美的星际画卷。该雕塑试图通过创造“星际旅行”的概念,向人们讲述哈工大与中国星空探索的不解之缘以及在相关领域的杰出贡献。

仪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孙主持。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宣读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关于哈工大的命名公报。公报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是中国“211工程”重点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航天特色和学科交叉优势的大学,为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树泉在仪式上致辞。他说,今天被命名的小行星发现于1996年6月7日,也是哈工大建校76周年。可以说,将这样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哈工大星”,不仅得到了国家天文台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也是哈工大的巨大荣誉,更是对哈工大全体成年人的巨大鼓舞。从今天起,每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哈工大成年人仰望夜空,都会增加一份自豪感和感动。他表示,“哈工大伟大之星”将激励哈工大人以更加执着的精神探索科学的真理,也将承载哈工大的光荣传统,与日月同辉。坐落于此的雕塑“哈工大之星”必将见证哈工大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取得的崭新成就!

出席仪式的还有国家天文台台长助理薛穗建;国家天文台BATC巡天组首席研究员、哈工大发现者代表徐洲;国家天文台BATC巡天组高级工程师、发现者哈工大代表王佳丽;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哈工大校友会会长王;哈尔滨工业大学沈世钊、谢莉莉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杨;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强、顾寅生。哈工大海内外校友代表、教职工和学生参加了仪式。

新闻链接:

1994以来,中国天文学家通过不断探索,提出了在中国西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议和总体工程方案。具有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FAST工程概念,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单口径望远镜。作为一个多学科的基础研究平台,FAST使人类能够观测宇宙边缘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同时可以将中国的航天测控能力从地球同步轨道延伸到太阳系外缘。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FAST项目立项。目前,科研人员正在为FAST的详细设计和未来的建设、运行和维护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论技术研究和实验模型验证。整个工程预计在2016年完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沈世钊院士、冯帆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从2003年开始参与FAST项目的预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先后主持了多项FAST结构技术相关的重要课题。这一系列成果为推动FAST项目的立项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理论分析和系列试验为快速有源反射器整体索网的结构分析、设计、施工和测试积累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在FAST项目中的出色工作和发挥的重要作用,FAST项目建设单位国家天文台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列为第一个技术合作单位,沈世钊院士被聘为项目科技委员会委员。聘请冯帆教授和钱洪亮副教授分别担任结构系统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负责FAST工程结构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