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出口知识产权
目前,依托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国手机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不仅独资、合资继续保持良好的市场表现,国产品牌手机也取得了群体性突破,打破了外资企业长期以来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产业现状:激烈竞争格局的调整
中国作为全球手机制造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随着中国移动通信运营业的快速发展,手机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今年上半年,中国手机产量为2654.38+0亿部,同比增长64%。与此同时,中国手机用户增加了3000多万,用户总数达到4.2亿。手机普及率快速上升,中国作为全球手机制造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产品市场结构进一步调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多数企业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并不断调整营销策略,这使得中国手机市场出现了新一轮的格局变化。
外资企业国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外资品牌手机厂商凭借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充分把握国内市场形势后,一方面加快新品推出,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在产品上全面出击,全面覆盖高、中、低档产品,加大与国内企业在中低档产品上的竞争。
国产品牌手机企业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国产品牌手机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增长乏力。在原有的渠道、价格、对本土市场的熟悉程度等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缺陷成为制约国产品牌手机企业在国内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产业扩张过快、新手机上市缓慢、产品质量问题较多、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等。这些原因造成了国产品牌手机企业国内市场份额持续下滑。
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中国手机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2004年,十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72.9%,销售额占72.8%。2005年,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前十名企业的产销量分别占全行业的78.7%和78.4%。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原材料、能源、人工等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手机结构性、阶段性过剩导致国内手机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外资企业不断加大力度开拓中低端市场,将进一步压缩国产品牌手机的市场空间,国产品牌手机厂商举步维艰。
产品更新加快。移动通信新业务的不断推出,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强,外壳的不断翻新,促使各生产企业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手机的更新周期进一步缩短,不会出现前几年企业靠一款手机就能摆脱困境的情况。
中国在3G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继TD-SCDMA网络技术标准制定后,中星微电子公司成功研发出手机芯片“星光手机二代”,在3G时代手机音乐和手机动画的处理上取得突破。东南大学与东大通信公司合作开发的Noah3000手机芯片通过了包括通话和数据业务传输在内的系统测试,结构显示芯片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WCDMA国际标准要求。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了开发世界移动通信领域三大标准全部核心技术的能力。
对外贸易:出口增长带动工业发展
中国手机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手机对外贸易的发展。目前,中国手机出口已经超过全球需求10%以上,手机已经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第一大出口产品。
手机出口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手机产品的出口推动了中国手机产业的不断扩大。以2005年为例,中国出口手机2.28亿部,同比增长56%,手机产品出口量占中国手机总产量的75%。以货币计算,2005年中国手机产品(包括手机及其零部件)出口额达到31.625亿美元,手机产品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直接贡献率达到14.49%。随着中国手机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出口手机附加值的提高和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中国手机产品出口将日益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外贸出口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国际分工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决定了手机出口的方式。目前,中国手机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末端,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依赖从国外引进。因此,加工贸易已经成为中国手机出口的主导方式。中国90%以上的手机出口都是通过加工贸易创造的。但从2000年到2005年,加工贸易比重逐年下降,表明中国手机出口产品的技术和结构得到了改善,在国际产业链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
目前,中国手机产品进出口增长迅速。“十五”期间,移动电话产品(包括移动电话及其零部件)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上。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和香港,但逐渐多元化。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中国、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随着中国作为全球手机加工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凸显,许多跨国公司将中国视为手机生产基地。例如,摩托罗拉和西门子生产的手机出口比例在80%以上。相应的,美国和德国分别成为中国手机出口的第一和第三大市场;中国和香港是全球物流中心。很多合资企业先出口手机到香港,再分销到全球。因此,香港是中国手机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是合资企业的主要出口市场;对东南亚和非洲市场的出口规模虽然不大,但有所增长,这主要是国产品牌手机企业积极拓展出口渠道的结果。
外资企业出口为主,民营企业出口成倍增长。自2001以来,我国手机产品主要由外资企业出口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一直占中国手机产品出口总量的95%以上。
出口来源地集中在广东、天津、北京、江苏。自2001以来,中国手机产品出口的前几大来源地一直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京津地区,这四个省市在中国手机产品出口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80%以上。
劣势:四大症结阻碍发展
随着中国手机产业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手机产品出口对外依存度很高。在我国手机产品出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以外资企业为主体,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自2001以来,外资企业在中国手机产品出口的企业结构分布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占总数的95%以上。在中国手机出口的贸易方式中,以进料加工为主,一般贸易比重过低,近年来加工贸易比重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外资企业与加工贸易模式的结合日益加深,加剧了加工贸易模式固有的“飞地”特征,使我国手机产品出口发展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际分工变化趋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以加工贸易的形式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通过加工组合出口,形成封闭循环,使得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逐渐萎缩,企业在高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始终处于外围和低层次的技术和环节。从长远来看,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也将影响中国手机产品出口的发展。
其次,出口目标市场高度集中。长期以来,我国手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洲和香港的转口市场,但出口过于依赖这些国家和地区,导致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目前中国的手机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新兴市场的发展依然缓慢。此外,中国手机产品出口对美国、欧盟等市场的过度依赖,也使企业面临跨国公司知识产权诉讼等问题。
三是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尚不完善。目前,中国手机企业,尤其是新兴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仍面临诸多制约。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金融机构无法评估创新风险,使得其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较弱。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国有金融机构负担过重,私人和民间投资机构匮乏,滞后于民营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融资渠道狭窄,极大地影响了新兴企业的成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产品牌手机厂商还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供应链不完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也影响了我国手机产业和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
未来前景:空间广阔,需求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