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北京理工大学刘闯园区积极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主角变了。
近年来,许多海外高层次人才不仅带回了世界领先的技术,还带回了具有高水平研发能力的团队,甚至是以世界领先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
“这些海归经常接触到来自世界各行业的高端人才,掌握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所以他们的企业对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需求和国内一些初创企业是不一样的,会有更高的标准。“郑云主任说,在北理工的创新园里,一些发展趋势很好的创新型企业,如果单纯依靠自身的R&D实力,往往会力不从心。这使得他们有了整合R&D资源的需求,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应运而生。
与传统的以科研院所为技术中心的产学研模式不同,新型产学研模式以留学人员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拥有产品研发的核心技术,提出研究方向,进而整合国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推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成本低。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由留英博士孙刚创办的韩浪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立足中国、全球产业链合作模式的高科技公司。同时在多稳态液晶技术的研发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为保持核心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公司引入风险投资后,与剑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多方整合技术资源,大大提高了技术研发速度。“与国内外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定制的成本远低于社会招聘,而且那些专家教授有丰富的技术开发经验,非常适合公司的技术研发和创新。”韩浪公司创始人孙刚认为,这种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同时提高了科研院所匹配市场的R&D能力。
“但相比公司核心的R&D团队,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在效率和执行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孙刚表示,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无疑是双赢之举,但不容忽视的是,关于这些教授、专家如何适应公司的运作模式和速度,还需要校企双方进一步沟通。
前景更好。
在传统的产学研模式中,技术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所,那些教授、专家并不完全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因此存在技术、产品、市场割裂的顽疾;转型升级后的合作模式是基于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公司的核心R&D团队作为主要的技术力量,很大程度上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
北京海外学者中心副主任赵峰认为,这种转型升级的新模式不仅符合国家创新的需要,也符合海归创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同时,对于这样一批优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也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人力资源优势,从而实现R&D技术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