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有什么特色?
全球最大的市场义乌,很多人是从小商品开始认识义乌的。在国内做小商品生意的人都知道,你可以在义乌找到品种最全,最便宜的小商品。可以说,小商品让义乌这个十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市名扬海内外。与10年前相比,义乌的变化很大。10年前都是临时摊位,像农村市场的大型小商品集散地,早就没了。现在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支持义乌1/3贸易产品的本土民营企业正逐步走向现代化;过去破旧的老街、老巷子、老房子都被改造了。义乌越来越注重商贸城的特色,她正以崭新的形象欢迎世界各地的商业伙伴。义乌的小商品早在乾隆时期,义乌农民就开始了“用鸡毛换糖”的商业活动。当时义乌人用红糖换来的鸡毛做鸡毛掸子,每到过年过节就上街卖。这是义乌小商品经营的开始。现在义乌的小商品闻名海内外,从针、鞋带、纽扣、拉链、牙签到精致的礼品、饰品,应有尽有。从鞋袜、围巾、帽子、服装到羊毛纺织品;从玩具、打火机到电视机、红木家具、五金工具、电子产品。人们能想到的日用品,这里都不卖。现在以小商品来界定义乌的商品范围是不全面的。应该说,所有生活和生产用的商品,在义乌都可以低价买到。因为义乌的价格便宜,所以人们更喜欢用“小商品”作为义乌所有商品的统称。在建立标准化市场后的短短十几年里,义乌从一个“鸡毛换红糖”的小商品生意起步,发展成为现在的“中国第一城”。据统计,2001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高达2165438+9700万元,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十大市场之首。义乌于2001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小商品交易会。博览会规模空前,外向度明显提高。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占总展位的20%。来自30个省(市、区)和境外* * *的企业1026家,成交额43.7亿元。比上一届增加13.3%。目前,义乌“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之初,他们敢为人先,提出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发展一些小商品市场等“四个允许”,冒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原始积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义乌人再次抓住机遇,提出了“吸引工业来做生意”这样一个重大战略,使原来积累的商业资本迅速转化为产业资本。入世后,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商贸城,扩大经济外向度。在连续七年举办中国小商品交易会的基础上,今年他们将举办中国国际小商品交易会,实现市场贸易与国际接轨。义乌小商品市场有几个优势,一个是规模优势。义乌小商品市场总面积654.38+0多万平方米,经营场所4.5万个,经营者654.38+0多万人。全市有10多个专业市场,30多个专业街。2002年6月5日至10月,新建的现代化“福田市场”即将投入使用,使小商品市场规模扩大了一倍。第二是商品优势。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商品种类齐全,包括2个8大类近32万种商品。这些商品价廉物美,90%以上出口到全国和世界各地。第三是网络优势。义乌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30多个分市场;在南非、乌克兰等国建立了五个子市场;义乌商人队伍12万人,其中5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全国商人超过3万人。第四是管理优势。经过20多年的实践,市场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营造了公平竞争、守法经营、有序经营的环境。民营经济是义乌经济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原因。义乌企业99%是非公企业。义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大力发展民本经济,藏富于民,为当地发展留下了充足的后劲。2001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26亿元,其中居民存款108亿元。义乌去年城市建设投入80多亿,政府投入只有7亿,其余都是民间投资。10年前,义乌结合本地特色实施“以商促业、以工带商”战略,引导富余商业资本投资工业领域,依托小商品市场形成特色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小商品加工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改善了义乌没有本土产业的局面。义乌率先发展了民营企业。近年来,义乌形成了“合理布局、梯度发展、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全市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近60平方公里,已开发和在建的20平方公里已初具规模。目前,义乌已培育出衬衫、五金、饰品、工艺品、拉链、毛纺、针织袜子、彩印包装等优势产业和产品,涌现出“浪莎”袜子、“广信饰品”、“年年红”红木家具等一大批知名品牌。目前,义乌市场的商品中,土特产占了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