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的地理环境

桑植县地形复杂,北高南低,北部和东北部为中山和高寒地区,中部、南部和西南部为中山和丘陵地区。全县有丘陵10426座,主峰八大公山最高峰海拔1890.4米,竹叶坪乡浏阳溪谷最低点海拔154米(淹没在江垭水库)。

桑植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是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由于八面山褶皱的限制,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广泛分布于中山和低山地貌。县内地层主要为中三叠世、下寒武统和下震旦统,以三叠系和志留系为主。2009年,桑植县国内生产总值329043万元,增长13.7%,比2008年加快0.6个百分点。

2010年总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14.5%。财政总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20%。

2011,全年GDP 45亿元,增长约13.5%。财政总收入3.23亿元,增长20%。

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从24.78亿元增长到56.83亿元。

2013年全年GDP达到60亿元,增长7%。财政总收入4.35亿元,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5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0元,增长1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比较完整。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458万元,同比增长5.7%。林业产值111.34万元,同比增长4.6%,完成造林520公顷。畜牧业产值28570万元,同比增长8.5%。渔业生产持续增长。水产品总产量821吨,同比增长7.6%,其中水产养殖产量213吨,下降4.9%。

2010年,农业增加值510万元,同比增长5%。整村推进和产业扶贫的实施,基本解决了4900名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011年,农业增加值5.2亿元,增长3.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亿元,解决了21.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了排岔口35KV变电站扩建和765,438+0村农网改造;建成桐乡油路13公里、通村水泥路100公里。

2012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65438+7200万元,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90元增加到3200元,年均增长11%。烟草、蔬菜、茶叶、油茶和畜牧水产基地逐步扩大,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流转面积8.8万亩。

2013年,农业增加值7865438亿元,增长3.5%。完成烟叶种植51.3万亩,生产烟叶1.28万吨;人工驯养繁殖40万条大鲵;发展商品蔬菜2.6万亩;新改良茶园5000亩;新油茶1.5万亩。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34亿元,同比增长1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显著。年末,桑植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家,同比增加10。

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7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3亿元,同比增长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实现“十一五”目标。

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9亿元,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20%。

2012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202万元,年均增长15%,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910万元,年均增长17.4%。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5亿元,增长11%,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家。绿色综合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36亿元,同比增长18%。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7亿元,增长18%。“千村千乡”市场工程扎实推进。

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1亿元,年均增长16.7%。旅游总收入达到6543.8+0.242亿元,年均增长30%。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7亿元,增长15%。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数分别增长20%和12%。中国银行桑植支行正式开业,省级金融安全区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