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的科技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消费导向型增值税,将企业购进设备的纳税额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在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设备更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力度,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企业所得税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专项资金制度。允许企业加快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对购买先进科研仪器设备给予必要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大对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的外汇和融资支持,提供对外投资便利和优质服务。
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支持创办各类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以联合投资、委托等方式合作研发,并给予政策支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2.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完善和调整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制定政策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重复引进。
通过调整政府投资的结构和重点,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把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实施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消化吸收一批先进技术,攻克一批关系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
3.实施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建立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协调机制。政府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技术设备和产品实行首购政策。为企业采购国产高科技设备提供政策支持。支持通过政府采购形成技术标准。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
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权利人利益,既是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自主创新的需要,也是建立国际信用、开展国际合作的需要。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促进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和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同时,要建立企业并购、技术交易等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专项审查机制,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防止知识产权滥用不当限制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阻碍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管理全过程,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强化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者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知识产权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资格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
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产业发展要求,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产生了一批对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研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与合作等方面给予支持。
形成技术标准是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和协调,优先采用。推进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进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确保标准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指导产、学、研各环节推动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优先采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
5.落实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起草和制定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创业板建设,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科技产业化。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努力为高科技中小企业境外上市创造便利条件。为高科技创业投资企业跨境资本运作创造更加宽松的金融和外汇政策环境。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流通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探索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导向、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优先投入的方式,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更多资本进入风险资本市场。建立全国性的科技风险投资行业自律组织。鼓励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信贷支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担保体系等信用担保体系,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政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风险保障。
6.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把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和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继续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化基地建设。制定有利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政策。搭建技术交流和技术交易的信息平台,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技术开发和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支持。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先进适用技术在农村推广的新机制。将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活动。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专项资金,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支持农村各类人才的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国家对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实行分类指导和支持,鼓励和支持发展多模式、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支持面向行业的关键和* * *技术的推广应用。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产业竞争前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重点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制造信息化、新材料、环保节能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工程平台、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中间试验基地建设。
7.完善军民结合、军民融合机制。
加强军民融合统筹协调。改革军民分离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军民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鼓励军工科研机构承担民用科技任务;国防研究开发工作对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扩大向民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军品采购范围。改革相关管理体制和制度,确保非军事科研企事业单位平等参与军事装备科研生产竞争。建立军民融合、军民两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建立适应国防科研和军民两用科研活动特点的新机制。统筹部署和协调军民基础研究,加强军民高技术研发力量融合,建立军民有效互动的合作机制,实现军品和民品科研生产协同,促进军民科技有机融合。
8.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
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区域科技合作与交流。
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海外研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建立内地与港澳台科技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交流。
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出口,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
积极参与国际科学项目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中国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地区大型科学项目。建立培养体系,提高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支持中国科学家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为在华设立重要国际学术组织或办事机构提供优惠条件。
9.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实施国家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加强农村科普,逐步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在校园内组织多种形式、系统的外科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
加强全民科普能力建设。合理安排并切实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科普场馆运行质量。建立科研院所和高校定期向社会开放制度。在科技项目实施中加强与公众的沟通。繁荣科普创作打造优秀科普品牌。鼓励著名科学家和其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制定重大科普作品选题计划,扶持原创科普作品。在高等院校开设科技传播专业,加强科普基础理论研究,培养专业科普人才。
建立良性的科普运行机制。加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大型企业等各方面优势的整合,促进科技界、教育界、大众媒体之间的合作。鼓励发展商业性科普文化产业,放宽民间和境外资金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多元化的科普事业投入机制。推进公益科普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提高服务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九、科技投入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科技投入和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今天对科技的投资就是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与我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需求相比,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总量和力度仍显不足,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当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增加科技投入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中国必须审时度势,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出发,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完成《纲要》提出的重大任务提供必要保障。
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在投资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资、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国家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要求,在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结余收入分配中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根据国家财力状况,统筹安排规划实施所需资金,切实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国家将继续加大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在中央和地方建设投资中给予重点支持。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强化了企业作为科技投入主体的地位。总之,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国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将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2%,2020年达到2.5%。
2.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科技基础条件和科技普及的支持。合理安排科研机构(基地)正常运转经费、科研项目经费和科技基础条件经费的比例,加大对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稳定投入,将科普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建立健全适应科学研究规律和科技工作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按照国家预算管理规定,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平性,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
3.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
科技基础平台以信息、网络等技术为支撑,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和仪器、科学数据和信息、自然科技资源等组成。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点是:
国家研究和实验基地。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中国特色优势领域,主要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批团队强、水平高、学科全面的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实验基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运行管理的整体水平。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络系统。
大型科学项目和设施。重视科学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和检测技术的自主研发。建设一批大科学工程和基础设施,包括高性能计算、大型空气动力学研究和实验、极端条件下的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大科学工程或基础设施。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设施的共享和建设,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
科学数据和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基于信息技术资源的数字化技术平台,促进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构建网络研究环境,为全社会提供服务,推动科研手段和方法改革。
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立完整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和人类遗传资源以及实验材料、标本、岩矿化石等自然科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体系。
国家标准、计量测试技术体系。研究制定高精度、高稳定性计量基础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以及关键领域技术标准,完善检测实验室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和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4.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享受机制。
建立有效的享受体制和机制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成功的关键和前提。按照“整合、* *享受、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和规范,建立促进科技资源享受的政策法规体系。根据不同类型科技资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 * *共享模式,打破目前碎片化、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
X.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这一纲要提供人才保障。
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级专家。
要依托重大科研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加大学术带头人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着力发现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和科技管理专家。对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要实行特殊政策。进一步消除科研中的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现象,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健全完善职称、院士、政府特殊津贴、博士后制度等高层次人才制度,进一步形成培养选拔高级专家的制度体系,让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其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高等学校要适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适时合理设置一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要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国家鼓励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并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允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技术人才。多途径、多渠道培养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行期权等激励政策,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方式。支持企业吸引和招聘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
4.加大力度吸引海外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
制定实施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服务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建立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资助力度。大力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完善留学人员服务国家的政策措施。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公开招聘力度。实验室主任、重点科研机构学术带头人等高级科研岗位将逐步面向国内外招聘。实施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来华工作。
5.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倡导艰苦奋斗、自我奉献的爱国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和创新,大胆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氛围,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正之风。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