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工程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是“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工程的基础,重点开展以下建设任务:

(一)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络

以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为基础,建设内网,拓展外网,整合优化现有业务专网,建设完整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加快专网业务向国家电子政务网迁移,确需保留的部门专网可根据业务需要与国家电子政务网互联。

1.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平台。

建设目标:形成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主要用于承载各级政府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业务信息系统,实现安全互联、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建设内容: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规范网络连接,整合网络资源,保障安全接入。着力打造中央级平台,尽快实现顶层互联互通。各部门根据业务系统部署和安全管理要求,依托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应用,实现网络资源的* * *使用。

2.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

建设目标:实现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互联互通,为各级政府部门履行职能提供服务,为面向公众、面向民生的业务应用系统和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开放提供信息支撑。

建设内容: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中央平台,整合地方网络资源,加大地方各级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力度,促进中央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与地方各级电子政务外网有效沟通。

(二)深化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基础信息资源库包括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业务信息数据库,依法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开放。基础信息库应按照一源多收、及时核对、及时更新、权威发布的原则进行建设。业务信息库应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和* * *共享检查的原则进行建设。

1.人口信息资源数据库。

建设目标:初步实现相关部门人口信息资源实时共享,为区域资源承载力、实有人口统筹管理、人口生命周期管理、社会治安状况、人力资源能力素质、社会就业状况、市场消费能力、公益事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等监测、分析、评价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提高管理、服务和决策水平。

建设内容: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以身份号码为标识、以身份证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建立信息共享和核对机制,充分利用全国人口普查信息,逐步构建人口总量和静态动态分布、户籍、健康素质、残疾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生活状况、收入水平、纳税、保险缴纳、社保待遇、婚姻状况、优抚救助、扶贫开发、党员、公务员、专业。

2.法人信息资源库。

建设目标:初步实现相关部门法人信息资源实时共享,为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保证、中小企业发展、劳动用工需求、行政资源配置、产业经济安全、社会事业发展、市场开放竞争、社会信用体系等提供监测、分析、评估和决策的信息支撑。,提高管理、服务和决策水平。

建设内容:建设和完善以法人组织机构代码为标志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团等依法设立的机构和单位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以法人基础信息为基础,建立信息共享和核对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普查信息,逐步建成法人信用、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从业规模、生产经营、税源税收、法人经营范围等业务信息库。

3.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

建设目标:初步实现相关部门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实时共享,为自然资源储备、开发利用、人居环境、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交通资源配置、物流配送效率等监测、分析和评价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提高国土空间资源配置效率。

建设内容:在国家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整合相关数据资源,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和完善以测绘基础地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以国家空间地理基础信息为基础,建立信息共享和核对机制,逐步建设土地矿产资源、海洋环境、地质地震构造、耕地草原状况、森林、湿地和荒漠、水源和水系分布、城乡建设规划、综合交通布局、水域空域航线、网络资源分布、重点水利工程分布、行政区划和地名、邮政编码和地址、地理数据资源等业务信息库和国土资源监管信息系统。

4.宏观经济信息资源数据库。

建设目标:根据业务需求享受宏观经济信息,为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经济运行动态监测、产业安全预测预警等分析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确保财政、税收、统计等宏观经济基础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提高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建设内容:加强财政、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完善消费、投资、进出口、经济运行、节能减排、知识产权等商务信息资源。建立完整、统一、高效、适用的国家统计信息系统,完善国家统计数据库,建设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网上直报系统。

5.文化信息资源库。

建设目标:促进文化信息资源的享有、开发和利用,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内容: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逐步建成以国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重要文物和国家档案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库。完善文化市场信息监管平台,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推进新闻信息搜索引擎发展,完善全国网络视频内容传播和* * *共享平台。

(3)完善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坚持促进发展、保障安全的原则,按照规范为主、疏堵结合、科学管控、* *建设* * *共享、政企结合的原则,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我国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

1.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在现有设施和资源基础上,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安全管控机制,建设统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完善关键信息安全管理业务系统,建设密码保护、身份认证、保密监管、检测评估、监测预警等技术支撑体系。,从而有效确保我国信息网络空间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2.重要信息系统安全设施。

减少各部门互联网出入口数量,推进党政机关统一上网。加强涉密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安全设施建设,统筹应急响应和灾难备份能力建设,提升电子政务网络、基础信息数据库和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建设,为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可控运行提供支撑。完善密钥管理基础设施,推进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已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实现各级电子政务内网和各类业务应用的身份认证、访问授权、责任认定等安全管理,为跨部门、跨区域的政务业务应用提供安全保障。

(四)推进国家重要信息系统建设。

在继续加快金盾、金通、金财、金税、金审、金农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安全、提升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信息系统。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整合部门工程项目的职能,实现重要信息系统的跨部门协同交互和资源共享,形成相关部门项目的信息集成工程。

1.国家健康保险信息化工程。

建设目标:实现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和保障公共卫生、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行政监督管理水平。提高远程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建设内容: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以疾控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覆盖基本药物采购供应和使用管理、居民健康管理、诊疗导航与管理、综合业务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基本医疗卫生管理体系。以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中西医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保“一卡通”,建设支撑各级医院联动、医保医疗服务协同、居民健康监测咨询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支持医疗机构分级合作和医保支付即时结算。建设基本药物制度运行监测评价信息系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绩效评价信息系统。推进远程医疗试点。

2.国家住房保障信息工程。

建设目标:实现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加强住房保障提供信息支持,增强国家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建设内容:以人口分布和建设用地供应信息监测为基础,整合住房权属信息和房地产市场交易信息,重点建设住房信息系统,加强保障性住房资源配置监管、住房建设资金互助监测和投资性住房需求监测。

3.国家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

建设目标:实现多类型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省际连续性,规范业务经办流程,控制资金风险,实现精细化管理,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信息支撑,不断提高全国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建设内容:在金宝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加快社保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建设覆盖农村社区、实现多险种跨省衔接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信息系统。在低保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建设从城市延伸到农村的统一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保障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4.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

建设目标:实现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进一步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监管,实现药品流通过程透明监管,有效提升药品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水平,加强药品(含医疗器械)安全监管,满足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建设内容:药品监管信息化工程建设。完成国家药品监管信息系统一期工程,支持药品真伪鉴别、来源追溯、过程跟踪、快速召回和应急部署。在此基础上,加快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5.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程。

建设目标:逐步实现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监管的紧密协同和数据共享,支撑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满足预防为主、科学管理、责任明确、综合治理的食品安全监管要求,切实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建设内容:加快食品(含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含进出口)和消费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建设。利用物联网技术、溯源技术、防伪技术、条形码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建设支持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标准的生产监管信息系统,支持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品牌真实性认证、来源追溯、过程跟踪、责任追溯和召回销毁的流通监管信息系统,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和餐饮服务提供者信用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食品经营者信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相应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6.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

建设目标:推动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 *使用安全生产信息,提高重大危险源管理和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预警、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建设内容:按照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危险设施、特种设备、工业生产、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企业安全生产实时监控信息,完善和建设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

7.市场价格监管信息化工程。

建设目标:实现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防止市场投机和价格异常波动,提高重要商品的市场价格监测预警、价格监管和监督检查以及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建设内容: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设施,优化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加快建设和完善价格监管、价格监测预警、成本调查、价格核定、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评估、价格监督检查等信息系统,形成统一协调的价格管理和数据共享平台,加强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价格监测分析。

8.金融监管信息化工程。

建设目标:实现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国家财富安全的有效监管提供信息支撑,逐步提升金融信息服务能力,规范金融机构行为,提高金融风险防范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建设内容:按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的要求,加快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金融业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风险管理和信息共享系统,重点加强外汇业务、资本市场交易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财务信息平台。

9.能源安全信息工程。

建设目标:实现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对油、气、电、煤等能源供求、价格走势、国际能源市场发展变化、重点能源企业财务状况的监测、预测和预警能力,为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信息支撑。

建设内容:按照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要求,建设能源安全信息化工程。建设内容涵盖能源资源、能源生产、运输、储存、库存、价格、进出口、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能源上下游相关行业的监测、预警、监督和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支持国内能源生产结构调整、合理布局、能源定价策略确定和重大能源战略规划制定的宏观决策信息系统。

10.信用体系建设信息化工程。

建设目标:依法实现信用信息跨部门共享,有效支持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行为,提高信用监管水平,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设内容:按照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利用人口法人基础信息库,依托部门和地方建设的业务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信用、纳税、履约、生产、交易、服务、工程建设、保险支付、违法违规等公民法人信用信息记录。根据客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公民和法人信用信息系统。

11.生态环保信息化工程。

建设目标:逐步实现污染源、污染物和生态环境质量信息共享,不断提高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环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评价和服务能力,有效遏制工业污染,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建设内容:针对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按照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要求,充分利用物联网、遥感等先进技术,进一步完善土壤、森林、湿地、沙漠、海洋、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等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动态采集工业企业污染监测信息,加强工业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监测能力建设。

12.应急稳定保障信息工程。

建设目标:实现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提高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防范和应对能力,提高突发事件稳定信息预测预警通报、综合分析研判和决策指挥支持能力,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

建设内容: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报送、预测预警、分析评估、舆论引导、应急预案智能联动、预警信息发布、应急通信、应急指挥、防灾减灾、应急队伍和物资调配、应急处置责任认定等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群体性事件的信息能力建设。充分利用、整合和完善社会管理各类动态综合信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信息系统,加强对重点地区、特殊群体、敌对势力和矛盾多发地区的舆情收集和信息监测。

13.行政执法监督信息化工程。

建设目标:为有效防控廉政风险、促进行政权力规范运行、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指导和监督、提高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的制度监管水平、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推进依法行政提供信息支撑。

建设内容:加快行政监察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实施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强化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完善电子监察系统。以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为重点,建设行政执法监督信息系统。以公共财政安全和绩效评价为主要内容,在财政审计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执行监督审计信息系统。

14.民主法制建设信息化工程。

建设目标:有效满足立法和监管需求,为NPC及其常委会履行职责提供信息支撑。进一步提高CPPCC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能力。切实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司法公正,推进司法公开。实现检察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建设内容:围绕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建设,加强NPC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法律信息库。整合* * *享受相关信息资源,完善CPPCC商务网络系统。加快推进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和完善法院案件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加快推进检察系统信息化,建设以控告申诉、职务犯罪侦查预防、侦查监督、刑事审判监督、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刑罚执行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信息系统。

15.执政能力建设信息化工程。

建设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党的建设,优化党的执政资源配置。为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提供信息支撑。

建设内容:整合利用各级党委、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信息资源,建设完善党的决策指挥管理系统、执政资源配置和运行监控系统、腐败惩治和预防系统、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