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20世纪末以来,人类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地球生态系统对资源环境的供给能力。资源的枯竭,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枯竭,将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1968年,罗马俱乐部的科学家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在全球学术界和政界引起强烈反响。此后,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学者就资源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了许多共识。
迄今为止,学术界和各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策略有以下内容:一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可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 *同性原则,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和责任。第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实现这种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最低安全标准,即社会利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作为其替代品的资源的发展速度;社会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再次,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除芬兰、瑞典、挪威、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外,各国都把环境保护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强调运用环境税和产权界定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保护森林、淡水、耕地、海洋和大气免受各种有毒物质的污染。第四,我相信市场激励和科技进步可以自动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替代问题。认为市场机制可以通过资源价格的变化来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一旦资源枯竭,资源价格的上涨会促使人们寻找替代资源,科技进步为资源替代提供了技术手段。第五,在工业领域推行清洁生产战略。所谓清洁生产,就是在工业生产中,通过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工艺改造、技术管理、内部回收等科学合理的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废物。回收生产中排放的废物,变废为宝,减少污染。第六,建立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评估各国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能力。
以上对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的总结可能不全面,但不妨碍我们对其主要方面进行评价。由于对全球资源环境危机的性质和根源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西方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以下缺陷:一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根源在于,以私人资本利益为主导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需求基础上,经济发展采取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虽然各国对高投入高消费的生产模式和浪费的高消费模式有所诟病,但没有意愿和能力去改造这种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相反,世界各国政府仍然专注于追求经济增长,并尽力不破坏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第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各国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但低估了资源危机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未能建立可信的资源替代战略或代际分配计划,缺乏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对策。美国政府的资源战略只是发展强大的高科技军事力量,以保证自身的资源和能源安全。最近,布什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目的是控制世界石油资源,以称霸世界,保证自己的能源供应。欧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资源色彩,但仅限于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气等)的消耗。)和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只强调对生物多样性等重要资源的保护,而没有应对资源危机的全面的资源替代战略。这说明西方忽视了资源危机在一定阶段、一定技术水平上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第三,盲目相信自发的科技进步可以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却忽视了科技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最终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手段。另一方面,当科技进步完全服从资本的利益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同时由于其巨大的杠杆作用,会迅速消耗大量宝贵的资源,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片面认识导致实践中盲目乐观,世界各国政府缺乏应对资源环境危机的科技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第四,发达国家的可持续战略忽视了世界人口增长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庞大的贫困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3——靠种植、采集或捕捉食物为生,直接破坏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成为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及其主导的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开发援助不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控制不够重视。它不仅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甚至推行生态(环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设置各种贸易壁垒,损害其发展,削弱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一些学者认为,知识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显然,无论是教育、科研、咨询、策划等知识产业,还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孕育的大量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都将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空间巨大。然而,知识经济并不能取代物质经济使人类进入虚拟经济时代。它们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部分。随着人口的膨胀和人类物质需求的增加,随着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和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世界农业、工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将不断增加。知识和技术只能节约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延缓危机的到来。换句话说,知识经济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仅仅依靠发展知识经济是不可能完全应对人类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
总之,以西方为代表的现有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短视的、消极的、片面的。仅仅把发展知识经济的道路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也是消极和危险的。人类需要制定更积极、更有远见、更全面的战略,才能有效渡过难关。
2.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战略是解决危机的最终手段。
科学技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最终解决资源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我们必须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战略,为解决危机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科技进步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如节能技术、节材技术、节水技术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将节约各种资源和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资源和能源的低消耗将延缓资源危机的到来,减少废物排放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科技进步还会导致大量高科技产业的诞生和教育、科研等知识产业的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微电子、通信产品、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制造和发展,促进了软件、信息传播、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生物技术将分离出生物农业、生物化工、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制药、生物食品、生物信息等十几大类技术,催生出许多生物产业。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是类似于21世纪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高新技术。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主导产业,而且将推动资源消耗型经济体系向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转变。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资源的可持续性。当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枯竭时,必须及时寻找替代资源,尤其是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从长远来看,不可再生资源终将枯竭,物质生产所依赖的资源和能源终将转化为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科技进步是寻找替代资源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手段。
最后,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环境污染要依靠科学技术。环境化学、分析化学、生态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而生态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各种有毒物质的分离技术、节能节材技术,则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和有毒物质,或直接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手段。此外,地球科学和空间遥感技术在探测自然资源、监测自然灾害和环境退化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科技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把发展新能源技术和生物技术放在首位。因为,在21世纪,对人类生存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最紧迫的资源危机就是生化能源危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生化能源的可开采时间不长。一旦枯竭,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替代石化能源的水电、风力发电、地热能发电、潮汐能逆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城乡居民的能源需求。然而,太阳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潜力巨大的新能源远未成熟和商业化利用。比如太阳能作为地球最后也是最有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大规模利用技术,尤其是它的存储技术,不是短时间能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危机,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此外,化石燃料(化石能源)是全球变暖、灾害频发和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如果人类能够开发出环境友好的新能源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氢能、核聚变能和生物质能,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地球的环境状况将得到根本改善。
石油、天然气和煤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全球约1/3的生化资源被用作化学原料,而不是动力原料或燃料。各种工业原料,如重要的化纤、化工材料,以及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都依赖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工原料。生化资源的枯竭不仅打击了能源供应和化学工业的发展,还导致化肥和农药供应中断,农业大规模减产,全球粮食危机和饥荒。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从生物质中提取各种生物质原料来替代石化原料,满足工业原料的需求;我们还可以通过发展各种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如种植固氮作物、发展固氮微生物、利用生物技术抑制农作物病虫害等。因此,要防止农业危机,特别是粮食危机,必须依靠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将使人类摆脱以大型农业机械为代表的石油农业道路,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之,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根据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战略,重点发展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生态环境技术,以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突破资本利益的限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
可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是计划调节机制。
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调节机制能够有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生产要素向最需要的部门和地区以及最具竞争力的企业配置,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以私有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可以鼓励人们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刺激企业的创新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市场调节机制是迄今为止促进经济繁荣和进步的最有效的机制。
然而,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调节机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它可以有效地激励民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但却无法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经济活动带来的外部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民间资本通常急功近利。不去关心可持续发展这种长远的、全局性的问题,以掠夺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垄断大资本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往往阻碍国际社会保护环境的努力,使人类在应对全球资源和环境危机时处于落后和被动的状态。
从长远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随着新的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破坏较小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地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环境对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将不断扩大。然而,技术进步的速度并不总是赶得上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因为技术的进步受限于人的认知能力。有些技术的发明创造只需要几个月或几年,而有些重大技术突破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科技进步的自发发展未必能及时替代资源,保证危机的解决。相反,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水平下,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有一个牢不可破的极限。这时,为了保护人类免遭危机,政府必须实施计划进行调整。
第一,为了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必要利用规划手段,在各年之间对总的可利用资源实行有计划的分配。计划调节的目的是防止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或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枯竭,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首先,对于战略性不可再生资源,根据其替代速度,在一定时期内实行计划配置和限量开采,以保证这些资源能够满足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开采和投入的资源总量根据计划确定。对资源的开采实行许可制度,以便于政府的监督和控制。与此同时,政府对生产过程进行干预,并对消耗大量这些宝贵资源的行业的发展进行严格限制,以确保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比如,当石油、天然气资源日益枯竭时,政府一方面要按时间在代际间分配石化资源,逐年限制开采;另一方面,石油和天然气是最重要的能源,也是生产化肥和农药的最重要的原料。优先发展工业必需品生产、交通运输和食品生产,限制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其次,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等,根据其更新的规模和速度,实行有计划的调整和有限的开采,以保证这些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超过其更新和恢复速度。比如根据树木的生长速度,规划年最大采伐量,实行繁殖季节休渔休养渔业资源制度,节约水资源,同时在区域之间进行统一调度和公平分配。
但计划调控主要是总量调控,并不否认市场调节的作用。当资源逐年投入有限使用时,这些资源在各部门、企业或居民、消费者之间的配置一般由市场调节。规划调整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代际配置,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市场调节可以保证发电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先有计划调节,后有市场调节;首先是代际资源分配,然后是代内分配。市场调节首先要服从计划调节。
第二,森林、草原等植被是生态系统的核心。为了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恢复生态平衡,需要运用规划手段,由政府提供各种优惠措施,鼓励植被遭到破坏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蓄滞洪区退耕还湖;发展生态林和经济林,进行生态建设。改革资源产权制度,明晰资源产权,促进资源的保护、恢复、建设和合理开发利用。
第三,运用计划手段调整生产,实施清洁生产战略,减少各种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汽车、空调产品和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产业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的1/4,而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3/4。原因是这些国家汽车数量多,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产品。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普及家用车,世界能源资源还能开采多久?
调整生产,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这些行业所依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是可再生资源,同时具有收益递增的效果。它们的发展不仅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知识、劳动力资源和其他可再生资源的基础上,而且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扩大了产业发展的空间,提高了就业水平,有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
调整生产,必须大力发展水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生态农业。通过生物技术替代化肥和农药,即利用生物固氮或生物肥料供给农作物肥料,利用生物技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土地、水、光、热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的多层次综合利用和农业剩余物的循环利用。生物农业和生态农业不仅为人类提供无毒无害的绿色产品,还提供生物质能源(酒精、甲醇等。)和工业用生物质原料,以满足某些行业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生物农业和生态农业因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绿色产品,将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粮食危机也将得到解决,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将大大提高。农村和农业将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衰落中扭转过来。一个为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的新型城市——农业商城,将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最具活力的聚集经济之一。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在新兴产业的基础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三,运用计划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和消费。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各国对财富的占有和分配是不平等的。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对资源和财富的占有不平等,那么现有的资源永远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尤其是穷人的需求。通过计划手段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既能满足全人类的基本物质需求,又能抑制人们对财富的无止境追求和对资源环境的掠夺和贪婪。
资本利益主导的消费模式是浪费资源的高消费模式。在这里,人们拼命追求享受和物质财富。消费不仅是为了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也是为了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在这里,消费服务于资本的扩张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需求不足的时候,世界各国政府都会用克主义的政策来刺激消费,启动需求,而不管消费的对象是否必要,资源是否浪费。消费充分体现了资本的利益。用计划手段调节消费,首先要改变以物质财富为中心的消费观念,用经济手段阻止汽车等高能耗、高耗材产品进入私人消费领域,使人们在满足衣、食、住、用等基本消费后,高层次消费转向资源消耗少、节约能源的服务消费,发展能够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个人能力素质的教育培训消费、医疗保健消费、体育消费、文化娱乐消费。
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开发
全球资源和环境危机的根源之一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人口爆炸式增长。随着工业革命的蔓延,物质财富的增加,食品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在最近两百年里迅速增加,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
据统计,20世纪100年间世界人口翻了两番,达到60亿,现在还在以每年8000万到9000万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超过80亿;到2100,可能会超过149亿。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超过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加速资源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到来。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缺乏,传统农业在经济中占比大,贫困人口多。他们只能依靠简单的劳动、传统的技术和小块土地生存,直接依靠大自然提供食物和燃料。于是,乱砍滥伐、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掠夺了森林和草原,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导致森林消失、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物种减少、水生资源枯竭,形成了人口增长、贫困和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
因此,必须通过计划生育来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规模控制在资源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内。在控制人口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和医疗,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人口素质;通过扶贫开发,消除贫困与生态的恶性循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总之,世界经济和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表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制定积极的、全面的
一个全面而有远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一个有远见的科技发展战略,而且是政府对人口增长的有计划的调控。显然,即使西方世界能够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消除市场运行的外部性,减少环境污染,也无法摆脱资本利益的束缚,限制生产和不合理的高消费,实现总资源的计划调节和代际公平分配;盲目相信市场机制和科技进步可以自动解决资源替代问题,证明了他们是多么的消极和短视:一旦技术进步不能解决资源替代和能源替代问题,就会爆发危机。美国政府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上的立场表明,它只服从大资本的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眼光,也证明了西方世界无力解决工业文明的危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否认市场调节和资源配置优势的同时,坚持计划调节经济发展。面对21世纪的危机,我坚信中国的政府,也只有中国的政府,能够超越私人资本利益的束缚,有能力肩负起可持续发展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