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没有像英特尔、AMD那样的微处理器产业?
先说苏联。
当时正值美苏冷战初期,苏联在太空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在选择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上,苏联长期对相对陈旧的电子管技术情有独钟,而不是专注于更先进的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芯片)技术。此外,苏联一直试图将电子管做得更小,以提高其电子技术。
二战结束后,电子产业一度被苏联视为军事高科技产业。苏联不仅非常重视自己的电子工业,而且管理严格。同时,为了使其军事武器装备更加简单、可靠、成熟、易于生产,苏联觉得电子管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利用这种技术很容易研制出大功率电子元器件。单纯专注电子管小型化的研究方向。此外,在选择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过程中,苏联技术专家分析模拟电路更成熟,更适合电子管,于是大力发展以运算放大器为核心的模拟电路。
苏联选择电子管技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支持。有媒体援引赫鲁晓夫的话称:“真空管在核电磁脉冲下的生存性能优于晶体管。苏联今后不搞任何晶体管。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真空管的小型化上。”当时结合苏联当时的体制,赫鲁晓夫的言论相当于给晶体管技术判了死刑。
后来到了70年代中期,苏联的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终于意识到,真空管的小型化已经基本走到了尽头。如果真空管的体积再缩小一个数量级,成本将是天文数字。美国等西方国家研制的集成电路,已经可以在一块0.5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654.38+0.4万个晶体管。苏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电子管的小型化最终不如晶体管集成电路。有人甚至由此得出一个推论,苏联在科技发展战略上犯了错误,这也是苏联在冷战中逐渐落后的原因之一。
后来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在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处于领先地位,然后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在军用和民用电子技术产业上把苏联远远甩在后面,依靠信息技术产业创造了强大的市场需求。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成功。苏联错失了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先优势,自身产业升级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甚至成为世界油气等资源出口大国。
但也有人提出了苏联并没有完全忽视晶体管技术的观点。比如1950年,苏联研制出第一台晶体管,1953年,苏联研制出第一台以晶体管为部分元件的大型计算机,1957年,苏联研制出第一台硅晶体管,1961年,苏联研制出全晶体管的大型计算机。再比如,当时苏联在半导体领域的理论研究水平其实相当高,甚至在一些电子元器件的设计上,也有很深的基础和造诣。
后来,美国
美国在集成电路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除了早年对本土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市场化(竞争)的环境和产业链支持,美国本身也有一些很棒的集成电路技术人才。“晶体管之父”威廉姆·肖克利出生于英国,从三岁开始就在美国生活、学习、工作和创业。“集成电路之父”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在美国出生长大,曾在德州仪器工作。英特尔* * *作为其创始人之一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在美国出生并长大,是业界的传奇。
65438-0955年,威廉·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回到家乡硅谷圣克拉拉创业,在那里创立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第二年,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布兰克、克莱尔、亨尼、拉斯特、罗伯茨和格里尼克,这八位都不到30岁的年轻科学家,因为仰慕威廉·肖克利的大名,纷纷从美国东部来到硅谷,跟随威廉姆·肖克利开创了* * *事业。后来,这八位青年才俊选择了与威廉·肖克利分道扬镳。飞兆半导体1957成立于硅谷。威廉姆·肖克利称这八个人为“八大反叛”,后来又改变了主意,称他们为“八大天才反叛”。
引用网上的一段话:“飞兆半导体曾经是全球最大、最具创新性、最令人兴奋的半导体公司,为硅谷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还为硅谷培育了成千上万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是电子和计算机行业的“西点军校”。曾有一批批精英人才从这家公司走出,书写了硅谷的辉煌历史。”
到1967,飞兆半导体的年营业额达到2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按照一位曾经进入飞兆半导体的中国博士的说法,“一旦进入飞兆半导体,就进入了硅谷半导体行业的大门”。正是在这个时期,飞兆半导体的危机逐渐显现。《八大反叛》中的克莱尔、亨尼和罗伯茨最早离开飞兆半导体创业。之后,格拉斯也带着几个人离开了飞兆半导体创业。1968年,“八大反叛”中的最后两位,即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带着格罗夫离开了仙童半导体,在硅谷创立了英特尔。此外,杰里·桑德斯从飞兆半导体出来后,和7个人一起在硅谷1969联合创立了AMD。至于后来英特尔和AMD在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历史,我这里就略过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美国能够孕育出Intel、AMD这样的微处理器厂商,应该与其市场化的环境、创新的人才精英和配套的产业体系是分不开的。
有一部电影,斯大林之死,斯大林病重的时候,城里没有医生,都在监狱里。苏联拥有最强大的武器,因为这是统治集团的需求。老百姓的需求呢?面包店都空了。美帝很牛逼。最好的黑人球员在NBA,挣钱好的犹太人在华尔街,最适合当码农的印度人在硅谷。说话算数的脱口秀明星商人入主白宫。
当你谈到英特尔和AMD的时候,你有没有关注过苹果和微软等美国企业崛起的主要年份,80年代,80年代以后,直到90年代克林顿时代,美国科技在基因组图谱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跳跃如此集中,一定有某种触发因素,那么是什么呢?一个老生常谈的法案,百度法案。
Bayh-Dole法案由美国参议员Birch Bayh和Robert Dole提出,国会于1980通过,并于1984修订。美国专利法第18章,拜占庭法案之前,所有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都归政府所有。拜占庭法案后,大量政府专利被转移到私营部门。本质上,拜占庭法案开启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专利之路,那就是专利的商业化,这也盘活了美国大学的大量专利技术。
我们知道,专利保护本质上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垄断来奖励R&D的行为,这导致了R&D的过度投资,我们获得了很多未来的技术。但是,在R&D,很明显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比。有些领域,个人投入不够,比如登月,民间一开始也没有这个需求,所以这个研究一开始就是政府推动的。然而,虽然这些专利已经开发出来,但还没有人考虑应用到民用产品上。因此,各国都在试图通过激励的方式来盘活这些专利,美国的百度法案的结果表明已经做到了。现在美国很多初创企业都来自大学校园,利用校园设施获得大量专利,然后通过校园内专门设立的专利商业化机构出售,无论是占用公司股份还是买断的形式,交给市场开发专利,然后校园获得更多资金从事更多研发。
苏联为什么没有出现芯片公司?其实大量的技术是通过技术积累实现的,芯片也是。获得多层次的研究基础并不容易。而知识产权在苏联时代可以私有吗?这个问题基本上不需要回答。那是计划经济。在一定层面上,专利法是不存在的,所以研发成果是有针对性的,是国有的,不考虑市场需求。即使苏联鼓励和奖励研究和开发的科学家,这些技术仍然不实用。许多技术没有被商业化,而是躺在那里,成为牟利的工具。
这就好比当年读书,你总是能把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好,但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还是学不好,因为兴趣本质上是因为做得好才能激励自己。从动机上来说,很明显美国的效率比苏联高很多。俄罗斯时代不仅国力与美国差距拉大,而且科技差距巨大,这是苏联早期打下的。
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不要偏听偏信决策,不要盲目排斥新兴技术,要有前瞻性,要有足够的超前意识。因此,当轮轨高速铁路的开发、建设和应用规模达到顶峰时,我国不应认为只有轮轨高速铁路是最好的、最可靠的,而应放慢大气式高速磁浮列车技术和真空管道磁浮列车技术的研究和实例化开发应用。很多人对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的研究抱有希望和信心。决策者和科研领域应该比普通网民更清醒冷静,坚定不移地跟随世界高端和前瞻性的技术,而不是等别人觉得靠谱了再去追赶,等别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应用时再追赶就来不及了。所以中国大气高速磁悬浮列车和真空管道超高速飞行汽车的研发一刻也不能停,不要被网络噪音干扰和影响而放慢研发和实例化的步伐!
前苏联作为二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在综合国力上与美国相比一直处于劣势,但在科技和军事上可以说是不容易放弃的。但是美国诞生了所谓的“高端产业”,比如世界著名的客机制造商,世界顶级的汽车制造商,世界领先的信息技术巨头。前苏联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所以时不时会有人问:“为什么苏联的XX技术那么厉害,却没有诞生世界级的XX产业?”
前苏联英特尔和AMD的缺席不是孤立事件,应该放在这个背景下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苏联的先进技术并没有转化为相应的产业,这也是前苏联在冷战中失败并最终解体的原因之一。
虽然前苏联在信息技术产业上的落后有很多原因。比如技术路线的选择,市场容量等等都会有影响。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前苏联的民族思维。
冷战时期,前苏联的科技实力很强。但前苏联一心对抗美国,国内建设跟不上。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倡导“扩大内需”。说白了就是提高人们的收入,让人们有钱才能消费,进而促进市场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这种想法和美国的策略非常相似。通过军民结合,相互促进,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还增强了国家实力。国家的投入可以产生更多的产出,这是一种投资行为。相对而言,前苏联在军事实力的提升和大国力量的展示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大量的国家投资简直成了消耗,甚至是浪费。当这种情况发生变化时,实力差距必然会拉大。前苏联虽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极端手段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但最后还是不得不被打败。这种过分强调对抗,试图打败对手而不是壮大自己以确保霸权的思维,是冷战思维的重要精神内核。
此外,前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比,本身就不利于工业发展,这也是前苏联强大的技术难以转化为先进产业的重要原因。但是,计划经济本身就是前苏联思维的一个结果。所以说到底是国家思维的问题,还是国家发展政策的问题。
前苏联的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非常发达,但未能转化为民用工业,巨额军费成为严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美国人要聪明得多。他们积极尝试将具有经济价值的军事技术产业化。以全球定位系统(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卫星导航系统)为例,美国的GPS已经在全球成功普及,而前苏联/俄国类似的GLONASS几乎只有军事价值。
虽然美国允许全世界人民免费使用GPS,但美国人在发展基于GPS的产业链方面有先天优势。此外,由此带来的国家形象提升,远比登月这样的大事件更深入人心。美国人确实在开发全球定位/导航系统上花了很多钱,但回报是惊人的。相比之下,前苏联及其继任者俄罗斯的乔治亚娜的回报要小得多。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其他领域。
美国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同时也在努力将一些技术投入民用,让科研成果成为经济产出的动力,从而能够不断扩大投资。前苏联在技术研究上投入很大,但产出很少,没有形成很好的发展模式。所以前苏联虽然在国家强大意志的驱动下,但在国家层面(尤其是军事实力)是可以和美国抗衡的。而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发展重点项目,必然会导致其他产业发展乏力。因此,极其发达的军事工业和停滞不前的民用工业并不矛盾,而是密切相关的。这时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前苏联没有大飞机工业,也没有英特尔这样的微处理器巨头了。因为所有的精力主要投入在军工上,自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民用产业。
苏联没有英特尔AMD这样的微处理器行业公司,其实有很多原因。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前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人的思维和创造力;二是科研重点。前苏联一直想称霸,重视发展看起来很高大上的飞机大炮。第三是民族思维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传统文化和教育造成的。比如科幻片在美国电影中占很大比重!
跟体制和土壤有关系。苏联的社会制度让人们为国家和社会正义而努力,忽视了人性。太极端了。美国很自由,所以自由的国家头脑灵活,跳跃。说个栗子。
UNIX操作系统是今天Linux的祖先,也是Android和iOS的原始祖先。如今,许多大型服务器都在使用。但是这个东东最早是两个发明家创造出来玩游戏的,为了玩游戏,开发了一种语言,用这种语言搭建了一个系统。最后只是为了玩游戏,就是闲蛋害了两个人。具体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政府的闲置电脑,为了摆弄游戏,终于做出了一件大事。
这样的故事不可能诞生在苏联。这是典型的无所事事,是典型的懒惰行为。如果被纪律部门发现,会被批评,检讨,开除d,但在美国现实中,这两个人创造了未来,成为了一个故事。
我们真正的问题仅此而已。一切都取决于国家的意志,我们集中精力做大事。有哪些可以忽略的?
不要相信那些所谓制度的谎言。苏联的好东西太多了,但是西方国家都发扬光大了。理论上,西方国家要向苏联支付大量的专利费,但苏联解体了。苏联当局不承认那些专利!
说实话,苏联专利至少可以养活两个俄罗斯人!
比如手机,比如百事可乐,比如个人电脑,比如萨马兰奇。
苏联不仅没有这样的信息企业,人们甚至不知道苏联有什么著名的企业。苏联存在的是“国有石油公司”和“国有钢铁公司”。一部分是企业,一部分是政府机构。刚开始社会资源可以集中发展,后来就陷入官僚体制的僵化。
如果单以产能计算,苏联的这些国有企业将达到世界先例。比如苏联航空是当时世界上运输里程最多的公司,比泛美等等大很多。但它根本不是真正的企业,而是国家事业单位。
苏联也创办了国有半导体公司等等。但由于不是独立企业,随着苏联解体,这些国家机构不复存在,资产被寡头拆分购买。
因为美国一直在进步,这样的行业才会出现。苏联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表面上强大的国家。事实上,它一直吃老本,一直在退步。以前俄罗斯是俄罗斯的时候。可以说名人辈出,无论科学上的门捷列夫,文学上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都不逊于西欧。军事上毫不起眼的惠灵顿随随便便就打败了拿破仑。后来苏联之后就没有人物了,世界名人都是政治产物。CPU完全是个技术上的东西,美国不知道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时间在基础工作上来研发。不是苏联领导人喊两声就能做出的简单功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