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实验室”指的是哪个国家?

指印度。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在比较中印经济崛起时,往往将中国称为“世界工厂”,将印度描述为“世界实验室”,这是印度人一直引以为豪的。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多年后,在国际上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壁垒,逐渐意识到吸引海外科研投资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已经意识到在中国设立R&D中心的必要性,并开始选择中国作为R&D投资的首选。这种趋势让印度非常紧张,印度政府正在全力捍卫其“世界实验室”的地位。

印度受益于“世界实验室”

印度政府近日表示,印度工商联合会将举办名为“印度R&D——未来世界知识中心”的国际研讨会。该会议由印度总理辛格发起,政府下属的科技部和工商部将协助印度工商业联合会共同主办,希望未来能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将R&D中心转移到印度。

印度直到1991才开放经济,起步比中国晚。但在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科研方面是中国的“前辈”,在软件、制药、生物技术方面优势明显。

1985期间,德州仪器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办事处,负责公司在芯片生产过程中的软件测试和验证。它也是第一家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的知名跨国公司。随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相继在班加罗尔建立产品实验室,进行产品研发和基础研究。印度大量工程技术人员的优势,大大降低了这些知名公司的技术开发成本,班加罗尔也逐渐赢得了“印度硅谷”的美誉。

迄今为止,大多数知名公司如英特尔、微软、三星电子、飞利浦等。把他们在印度的实验室作为他们与R&D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通用电气公司为例。其在班加罗尔的实验室总投资8000万美元,是该公司在海外设立的最大的R&D中心。其研究项目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电器等领域,拥有2300名员工。另一家通讯巨头摩托罗拉自191成立第一家R&D实验室以来,每年投资超过5000万美元,聘请了1700名工程师在印度开发手机软件系统。目前,摩托罗拉在印度的第三个实验室正在规划中。

根据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的统计,2004年外国企业在印度的R&D投资达到68亿美元。《财富》全球500强中,约有400家公司在印度设立了R&D中心,或与印度当地公司有软件外包业务往来。2004年,印度通过产品研发和R&D外包服务创造的出口额达到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根据《经济学人》的调查报告,印度已成为世界上最受R&D投资者欢迎的目的地之一。5年前,印度70%的信息技术毕业生会出国找工作,但现在这一比例下降到了30%。

中国发展迅速,有望迎头赶上。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只能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流水线,却很难真正参与世界一流技术的研发。一方面,我们的科技成果和科研人员难以与国际接轨,进展缓慢;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在很多行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创新非常被动,甚至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吸引跨国公司的研究投资,国际知名企业的R&D中心落户中国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摩托罗拉在中国投资了4.5亿美元,设立了16个研究中心。微软在北京设立的研发中心雇佣了180名工程师。瑞典爱立信宣布,未来五年将在中国投资6543.8+0亿美元用于其第三代手机研发项目。欧洲空中客车集团宣布,中期内将把A350远程运输机5%的R&D业务和研究项目转移到中国。

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吸引科研投资的国家,每年吸引外国科研投资480亿欧元。到2008年,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雇佣的研究人员数量将增加35%,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

语言是印度最大的优势。

中国和印度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的低成本技术人才库。仅从规模上看,中国在吸引海外科研投资方面比印度更有优势。

波士顿咨询公司驻上海代表大卫·麦克认为:首先,中国科研人才市场巨大,价格低廉。就研究人员数量而言,中国仅次于美国,领先于日本。此外,中国市场基数大,发展快。对于这些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来说,了解中国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非常重要。在中国建立R&D中心也是为了瞄准中国市场,增强他们在中国的竞争力。此外,在中国,购买力强的阶层在不断扩大,该阶层消费者对新潮产品的追求也在不断刺激产品创新。

但不可否认的是,印度为什么被西方媒体誉为“世界实验室”,有很多方面是中国目前无法做到的。新德里经济增长研究所的辛格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考虑到业务转移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一系列影响,企业在海外投资决策时往往需要协调和综合考虑,尤其是涉及基础研究项目转移时。印度在吸引跨国公司的科研投资方面起步较早,政府为此也做了很多努力,不仅走在了前面,而且积累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各方面可能更完善,更有竞争力。

另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的R&D中心往往掌握某一领域的世界领先技术,因此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往往会考虑当地的知识产权保护。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因为它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与中国相比,印度拥有巨大的英语语言优势。因为项目R&D流程和产品生产不完全一样,很多跨国公司的R&D部门都在搞“全球合作”,甚至利用时差每天获得近2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项目的研发需要持续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在这方面,精通英语语言技能的印度科技人才比中国有更大的优势。他们可以与位于美国的R&D部门密切合作,没有任何障碍,但对于大多数在中国的专业R&D人员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辛格教授以英特尔在中国和印度的R&D部门为例。中国的R&D中心专注于产品研发,但语音识别业务几乎是为中国人定制的,这意味着大部分研发成果将投入当地市场,而R&D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中国。在印度,英特尔R&D的重点是基础研究。由于英语的普遍性,这些R&D成果的大部分将“出口”到美国,最终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