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财富类型
《福布斯》全球首富、日韩裔亿万富翁孙正义在19岁的时候做了一个50年的职业规划:
二十多岁的时候,要向所从事的行业宣告自己的存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你应该有1亿美元的种子资金,足够做一件大事;当你四十多岁的时候,你应该选择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然后专注于这个行业,在这个行业取得第一名。公司有超过654.38+0亿美元的资产用于投资,整个集团有超过654.38+0,000家公司。50岁完成自己的事业,公司营业额超过6543.8美元+00亿美元;60岁的时候,我会把事业传给下一代,回归家庭,享受生活。现在看来,孙正义正在逐步实现他的计划。从一个小小的台球室老板的儿子,到今天举世闻名的百万富翁,孙正义只用了短短的10年。
科学投资的研究案例在中国的企业家中没有儿子那么雄心勃勃,但有计划有秩序地实现致富梦想的不多也不是绝对的。以个人总资产83亿元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位的希望集团刘氏兄弟,虽然创业时没有那么有计划性和组织性,但四兄弟都不缺乏野心和野心。和一般的企业家不同,刘氏兄弟一开始就理解“舍得”二字。刘氏四兄弟·刘永言、刘永行、刘咏梅和刘永好都曾在国家企事业单位有过不错的工作。老大刘永言在成都906计算机所工作,老二刘永行从事电子设备的设计和维修,老三刘咏梅在县农业局当干部,最小的弟弟刘永好在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教书。他们不像大多数合格的创业者一样两脚在一条船上,创业失败后随时准备洗脚上岸。他们把自己置于死地,所以才能勇往直前,从孵鸡养鹌鹑,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拓展创业项目,发展到饲料、电子、地产、金融和资本运作,多角度经营,多管齐下,最终成就大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刘氏兄弟在家族企业中成长起来后,在兄弟俩对企业发展方向产生分歧时,能够在不伤害企业生命力的情况下,顺利分割产权,完成和平过渡,为企业进一步成长留下空间。刘氏兄弟如此顺利地解决家族企业的产权问题,在中国实属罕见。刘氏兄弟的第一桶金是孵了两个月鸡得来的6.5438亿+0万元,投入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
被迫上梁山式
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半期,10年完成创业的中国富豪都属于这种类型,90年代一直出现到今天。其典型代表是连续几年位居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列的,创办广东七喜电脑有限公司的易,李出身贫寒,一家六口挤在一间7平米没有窗户的房子里。李只初中毕业,后来被发配到北大荒。回城后,他在外经贸部出口大楼食堂当炊事员。他因卖电子表被劳教三年,后被单位除名。绝望之际,为了养家糊口,李开始做起了小生意,成了中国第一个个体户。李的第一桶金就是靠在北戴河卖所谓的“美式冷饮”挖来的。当时投资3500元,是李当时的全部家当,收获达到65438+万元,仅一个夏天。后来李在秦皇岛放了一个视频,赚了一百万。李在日本真的爆发了,成为101新生在日本的总代理。李因拥有中国第一辆法拉利跑车而闻名,这辆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3。据福布斯介绍,李的个人资产超过20亿元人民币。在创业之前,易是广州一家国有医药集团的董事。因为女儿患有脑部疾病,他被迫下海筹集医药费。易的第一桶金是为广州南方大厦做500只节能电子镇流器,当时南方大厦正在停业装修。资金是广东中山小榄镇一个小老板赊销的价值5000元的电子原材料。易从自己50平米的房子里赚了1000元,后来又成立了白云节能电子电器厂,三个月盈利654.38+0.4万元,很容易把这当成他真正的第一桶金。筹钱给女儿治病后,易继续回原工厂上班。后来由于工厂没落,她第二次下海不得志,创办了广东七喜电脑有限公司,轻松个人资产过亿。
其典型代表是重庆小天鹅集团董事长廖昌光。小天鹅集团主要经营酒店业和餐饮业,风靡全国的重庆鸳鸯火锅就是廖昌光发起的。廖家境普通。他在农村当过8年知青。回城后在重庆市城建局做电工,娶了何的七妹何永志。他既有名又漂亮。当时在鞋厂做设计师,擅长服装设计。何家七姐妹中,有六个嫁对了丈夫,只有廖卑微,而何家七妹何永志是七姐妹中最漂亮的,于是廖被大家挤兑,处境尴尬。廖受此刺激,发誓要创业出人头地。廖辞职下海后,以卖房所得作为本金,租了一间16平米的小店,开始经营火锅。起初,他的生意相当不理想,没有盈利。在妻子的理解和帮助下,廖不懈努力,致力于创新。几个月后,他在重庆研发出不同于传统麻辣火锅的荔枝味火锅,开始扭亏为盈。廖随后开发了风靡大江南北的重庆鸳鸯火锅,事业开始更上一层楼,从小店铺到大店铺、大企业集团。廖1982下海,第一桶金价值百万。廖个人资产1亿元。顺便提一下,首富李小华也受到了类似的待遇。
家族遗传类型
其典型代表是2001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4位的荣智健和排名第63位的罗忠福。荣和罗又不一样了。中国著名红色资本家、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子荣智健,继承了家族的基业,创业条件是别人无法比拟的。1978年,荣持通行证南下香港,1985年正式成为香港居民。荣是香港中信泰富集团的主席。据《福布斯》报道,容2001名下的个人资产达到65亿元。罗也出身于商业世家,祖父解放前是遵义商会会长。罗从小聪明伶俐,头脑清醒,善于算计。罗的第一桶金就是用来做沙发的。当时罗燕儿新婚不久,苦于在遵义买不到沙发,受到汽车废脚垫的启发,意识到做沙发的原理很简单,于是开始尝试,渐渐成了气候。罗的第一桶金价值654.38+万元,是654.38+0979。罗的净资产估计有8亿元。
其典型代表有鲁、、沈爱琴、等。,因为他们的企业都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或集体企业转制而来,历史悠久,发展顺利,符合政策,合乎逻辑。一般来说,在企业家个人第一桶金的问题上,这类企业的概念大多比较模糊。
赌徒类型
其典型代表是被誉为“中国鸡王”的大连韩伟企业集团创始人韩伟。1956,韩伟出生于大连市三间堡镇东泥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韩没怎么读书,只初中毕业。韩有木工手艺,又懂一点畜牧知识,于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被三建镇招为畜牧助理。1984年,韩辞官下海。创业资金是向亲戚朋友借的3000元,养了50只蛋鸡。同年年底,韩从银行贷款654.38+0.5万元,开始办养鸡场,成为大连最大的养殖专业户,也是大连负债最多的个体户。韩此举风险极大,最大的风险在银行。韩拼了老命:
如果发生鸡瘟或者其他原因生意失败,韩的一部分私产就没了,银行无疑会造成很大的坏账。韩之所以能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从银行贷到如此巨款,是因为当时大连在搞“菜篮子工程”,韩的养鸡场扩建计划“急政府之所急”。在政府的支持下,韩很快贷款208万元,建成了占地44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饲养8万只鸡的现代化养鸡场。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不愧是一个与时俱进,抓住政策机遇的弄潮儿。韩白手起家,他的养鸡场第一个年产值就达到了2654.38+万元,这也是韩挖到的第一桶金。韩的个人净资产估计为4.5亿元。像潘石屹、冯仑在海南州开发热中靠挖地发财一样,韩伟能成为富翁,可谓时势造英雄。
热血型还是冲动型
张思敏和吴志坚都属于这一类。张思敏尤其典型。这些创业者大多以失败告终,偶尔成功的也经历过风风雨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反复出现。缺乏信心或后劲是这类企业的最大特点。1999年3月,吴志坚被深圳市政府在新闻媒体上勒令不要花太多钱,不要住高级轿车别墅,因为他的华政企业集团欠了2亿元。张思敏的海王集团在1992和1997之间也遇到了很大的风险,企业差点翻船。上市后,通过连接因盲目投资而几近断裂的资金链得以生存。海王还在苦于没有拳头产品,未来走势有待观察。的第一桶金是来自澳洲投资人的投资,金额为6.5438亿+0万美元,张占大部分股份。张创业的原始资金是他每天3000元的存款。吴志坚的第一桶金承包给了原深物资公司华东商场,半个月盈利654.38+0.7万元。吴的创业资金是2000元写作所得。
因果模式
其典型代表是2001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38位的张国喜和前福布斯中国富豪吴炳新。这类企业家的典型特征是,本来不想发财,只想解决生存问题,然后意外发财。65438年至0972年,张国喜受被发配到江西余江县的上海知青影响,抱着200元钱到上海寻找出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上海四川北路的上海雕塑艺术厂发现,一个雕花的樟木盒子能卖到200多元。张突然灵机一动,立即回到老家按照上海生产樟木盒子的程序“画瓢”。半年后,张的第一个雕花樟木盒制作出来了。通过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张的第一个产品参加了广交会,并幸运地获得了20套樟木箱的订单,收入超过65,438+0万元。这是张挖到的第一桶金。张的创业资金为65,438+0,400元,来自其在江西余江县丰富的家产和樟木原料的出售。据《福布斯》报道,张目前的身家估计为6543.8+02亿元。如果没有30年前的那次上海之行,张只能是江西省余江县农村的一个老农,每天为填饱肚子而讨价还价。
这种类型的另一个代表是吴炳新。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天命。吴在知天命的那一年开始创业。吴一生坎坷,当过工人、干部、职校校长。20世纪80年代初,吴从内蒙古包头矿务局带病离开。医生说他得了肝癌,然后肿瘤自动缩小甚至消失。吴以为自己有了免疫力。吴的家境一直不太好。病后,吴开始建大棚,卖豆芽,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1987年初,吴在包头承包了一家小糕点厂,后又承包了一家同样濒临倒闭的小商场。据吴称,他接手糕点厂时身上只有300元。为了办厂,他先后借了2000元和1000元,从中挖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金额达数万。吴后来承销天安851,承销上海交大唯1号,挖出了第二桶金和第三桶金。吴真正的发展是推出了三种口服液,据说是集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小肠结肠炎链霉菌三种有益菌种于一体的生物保健药品。将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小肠结肠炎节杆菌三种有益菌整合,并保持其活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生物学和医学知之甚少的吴能否解决这样一个世界性难题,令人怀疑。50岁的吴,靠借三味口服液一夜暴富,在湖南常德因为一场产品官司,家道中落。跌宕起伏,引人深思。据《福布斯》报道,2000年,吴的身家达到2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亿元,身家不详。
这种类型也可以分成一个小类,
其典型代表是创办广东巨星影业公司的邓建国。邓是那种长得丑的人,走在街上别人都不会看他一眼。邓在江西临川发了第一桶金。1991年,邓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他口袋里揣着1000元,肩上扛着一台旧相机,来到广州寻找机会。很快他发现有钱拍故事片。几年间,邓靠拍故事片赚了1多万元。这65438+几万元,是邓挖到的第二桶金。1995做了六年农村电影放映员的邓突发奇想,开始拍电影。他的处女作《广州故事》让邓损失了200万。1996,邓东山再起,注册了巨星影业公司,旗下签下港台明星、任达华、。邓一边笑着给明星们出了一大笔钱,一边苦着脸四处推销自己的影视计划。事实上,这是邓一生中最穷的时候,比他在农场工作时还要穷。那时候,至少他没有负债,但是负债累累。邓带着调侃和嘲讽,在巨星创立的那一年,拍摄了《珠江》、《广州教父》、《鸦片战争演义》等电影。1997年,邓的巨星影业公司在广告贴片上取得了11亿元的惊人收入。此后,邓的事业越来越好,先后拍摄了《反腐风暴》、《康熙私访》、《东方母亲》、《美丽人生》、《风流书生》、《猛龙过江》等20多部影视剧,创造了惊人的业绩。邓热衷于炒作,并擅长于此。邓贤炒作自己的电影,宣传费用往往是别人的10倍、20倍,然后炒作自己的新闻,代价是“牺牲”自己去找自己的丑闻和绯闻。他曾邀请台湾《还珠格格》的导演孙树培执导浪漫天才纪晓岚,在花城从美女玩家手中抢走女一号,闪电般与她订婚。2000年,邓被媒体评为“中国影视十大人物”之首。纵观邓的创业历程,他留下了非常奇特的轨迹,许多谜团至今仍令人费解。邓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常不按牌理出牌,热衷于投机倒把,言行无拘无束。所以经常爆料,经常得罪人,在圈内有“XX邓”的外号。有人认为邓的成功是中国影视圈“缺人”的象征。据估计,邓的身价过亿。
知识类型
具体来说,这种类型是不同的。比如CECO的董事长吴桐,就是拥有自己专利技术的型号,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开发出来的。吴今年35岁。2001,吴在京创办华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吴擅长发明,名下拥有多项专利技术。仅“城市垃圾处理集成系统”一项专利,预计无形资产为6543.8+0.25亿元。美国某著名杂志估计,吴的专利加起来超过6543.8+0亿美元。在赴京创办华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之前,吴在深圳创业,赚了几千万,资产因为诈骗打了水漂。2001年3月,吴带着2000元到北京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三个月后,他仅将“城市垃圾焚烧技术”15年使用权卖给韩国某著名企业,获利2000多万美元。吴目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一是他创造财富的能力,二是他的学历造假。按照吴的说法,他以11的年龄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专业是原子能物理,有“神童”的美誉;14岁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8岁赴德国,获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但经有心人考证,吴在少年班的学历和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国际金融博士学位都是子虚乌有。他的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也值得怀疑。这不免让人想起几个月前的武直事件,也算是武直医生事件的又一个翻版。钱钟书先生的方鸿渐,似乎不是杜撰。现在国内有很多甲鱼医生,占据着最好的位置,享受着最好的待遇,荣耀无限。创业就业都是“超国民”。今后相关部门是否应该对类似的“海龟”多加关注?其实吴本来也没必要靠这种假学历给自己增光添彩。吴的许多发明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以吴在环保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比学历造假带来的荣誉要大得多,也实惠得多。吴的举动莫名其妙。
王文京也可以算是一种技术型的企业家。除了自身的技术,这类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也更多的依靠外力,尤其是政府力量,所以有时候会让人尝到成功的滋味。1988年,王文静从财政部辞职下海。他和后来创办联邦软件的苏启强一起,用借来的5万元创业开发财务软件,几个月后产品发布展示。王文京等人的迅速成功,与当时财政部的一项政策不无关系。当时财政部规定,除国有、集体企业开发的财务软件外,不允许通过评估。也就是说,各级财政部门不得使用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发的财务软件以外的财务软件,王文京的用友除外。应该说这和王文京的财政部背景有关系。这个政策的使用者几年没有竞争对手,企业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下顺利成长。否则以国内丰富的软件人才,开发不复杂的财务软件会很容易。这应该说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中国富人的历史上,这种现象并不少见,现在也在一些回国创业的“海龟”身上不断重演。未能公平对待各类创业者,平等对待所有创业者,应该说是国内市场环境相对不成熟的一个特点。王文静的身家高达8.4亿元,在2001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60位。
时代的潮流
第三类以王志东、张朝阳、丁磊、马云等为代表。属于时代大潮逼着有钱人坐桌子的范畴,属于“时势造英雄”。这些有钱人被称为“知识英雄”、“有知识的人”,但其实除了王志东开发了一个中文平台软件,丁磊开发了一个简单的163邮箱系统,其他人都没见过多少技术。王志东和丁磊的第一桶金也是从他们开发的软件中获得的,数量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一般来说,这种“英雄”起来快,掉下来也快,因为缺乏基础。俗话说“他喜看稻田浪,处处英雄倒在夕烟中”。2002年春天,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前跨国公司在华高管辞职创业的消息,包括前微软中国公司总裁高群耀、康柏中国区总裁李金水等。原爱立信中国公司、诺基亚中国公司副总裁刘志进,实际上已经进入管理教育行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活。这是一个新的信号。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知识英雄”或者“知识人”只能由技术人员来扮演。事实上,对于中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阶段来说,那些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跨国公司高层管理经验的人才更有价值,更有实践能力,也更有可能创业成功。这将是另一种类型的知识创业。如果有人能把管理和技术与知识型创业人才结合起来,他们的发展将是不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