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长期忽视知识管理产生了三个不良后果:大量无形知识资产白白流失。特别是国企知识产权通过人员流动、跳槽白白流失;大量资源被投入到不相关的知识研究领域,这也是大量“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很多知识研究不系统,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没有适用性,根本无法转化。这是我国知识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脱节,忽视了人才与知识的关系。具体来说,经济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能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宏观短缺形势下人才大量积压,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以上三个问题在国企尤为严重。因此,加强知识管理对国有企业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重视知识管理。

确立知识资产的价值

国有企业,甚至一些非国有企业,对智力资产的认识水平非常低,过于重视“硬件”资产,严重忽视智力资产。这从企业投资结构和企业利益分配结构来看是非常明显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树立知识资产的观念,我们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任何优势。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一些就业和工资收入。因此,在中国普及知识管理的知识,确立知识资产的价值是加速创新的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是知识资产的所有权。光知道无形资产的价值是不够的,还要增强转化知识资产的能力。这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构建一个知识传播和享受的环境。

知识的载体包括两种,各种软硬设备、信息、知识资料和掌握知识的人才。前者是显性或可编码知识的载体,后者是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双重动态载体。个人才能作为隐性知识的载体,是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知识创造的巨大源泉。因此,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组织的知识资源并不是单个知识资源的简单集合。一个灵活创新的组织必须具备在组织内部传播知识的能力,使个体知识为整个组织所共享,才能形成组织的整体优势,保持整个组织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组织应该促进知识的内部传播。

个体知识的隐蔽性和私有性阻碍了知识的转化和传播。隐性知识是关于个人信念和个人价值的一系列东西,具有观念的传承和由浅入深的知识纵向联系。即使拥有隐性知识的人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他人,但由于每个人价值观的差异,隐性知识远不如显性知识容易被第三方获取。作为一个组织,需要有目的地将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让更多的人掌握少数人拥有的隐性知识。个体隐性知识的扩散必须克服三个障碍:信息和隐性知识的拥有是某种特权和优势的象征,与他人分享会使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失去在组织内的竞争优势,因此拥有隐性知识的个体可能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知识;与第一种相反,其他人可能因为缺乏信息而没有意识到隐性知识作为无形资产的真正价值,所以不愿意投入精力或资本去赢得非常重要的知识,却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可以不付费获得相关的知识信息,这将进一步激励拥有隐性知识积累的个人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可见,作为一个组织,为了促进组织内个体隐性知识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长期策略来克服隐性资产物化的困难。一种方法是建立一个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内部知识的环境。比如让所有部门* * *和参与组织一起设计任务;工作人员轮流在不同的部门工作,执行不同的任务,这将有利于将一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经验和知识传播到其他部门,提高组织内知识传播的效果;二是对拥有核心隐性知识的人给予最高的认可,这种认可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特别是拥有隐性知识的人,要觉得把自己的知识传播给对的人是自己的责任。

营造知识创新的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环境方面,政府要营造全社会倡导创新的氛围。在价值认同、分配机制、资源配置、制度安排等方面,都要向创新倾斜。作为一个组织,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创造一个具有以下特点的内部环境:在组织的各个层面建立一个获取、创造、积累、保护和探索知识的机制。对此,应建立组织知识评价机制,科学评价知识对组织绩效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知识人才的贡献合理回报。这是最重要的创新环境,它显示了一个组织对知识的认知水平。鼓励员工的主动性,让每个员工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充分发挥组织每个成员的积极性真的很重要。任何一个组织,只有得到成员的充分认可,成员才能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感,才能毫无保留地为组织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立良好的沟通条件,让员工有充分的沟通机会,加深相互了解。在这方面,中国和国外有相当大的差距,员工在组织内部交流的机会很少。缺少交流的场所和氛围,是国内各种机构的弊端。我们更重视政治学习,轻视员工对组织内部事务的讨论。在不民主的氛围中,决策的完全不透明使得成员很难对组织表现出忠诚,知识和信息的扩散也必然缺乏基础。

经常让员工分析组织内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让员工了解这个组织和其他组织的区别,认同组织的管理。这是建立组织隐性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培养和产生知识专业人才的组织应该是有爱心的组织,应该激发员工的求知欲,有获取知识的途径,允许创新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败。这对于创造一种值得信赖、富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组织文化是必要的。过去的企业管理强调科学管理,把人的管理看成是生产过程中特殊的机器部分。这种管理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抹杀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后来的行为科学注意到了人的需求和行为的层次性,并据此发展了新的管理理论,改变了科学管理的僵化。然而,在知识经济阶段,人们的情感需求日益上升,知识创新具有相当大的情感成分。因此,知识管理需要更多的情感管理和沟通,情商成为一个时髦词汇,越来越受到重视。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知识管理专家队伍

尽快培养知识管理专家,研究知识管理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应该像重视传统行业的技术管理一样重视知识管理。创新型组织要建立知识管理机构,至少要扩大技术管理机构,设置知识主管岗位,负责知识资产的管理。知识管理者的职责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和研究组织发展所需的知识,分析哪些知识组织中已经存在,哪些知识组织中没有但可以从组织外部获得,哪些知识需要新的研究来获得;对于已有的知识,要梳理是谁、在哪里、什么时候发明的,又是如何维护和进一步创新的。这是寻求知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也是加速知识发展的必由之路;严格控制信息和知识的外流,通过专利或严格的内部保密措施保护形成组织竞争优势的知识。特别是要采取切实措施防止核心人才外流,因为人才流失是组织隐性知识外流的最重要渠道;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时,知识管理者应参与对知识创新者的招聘、选拔、培训、工作评价和分配政策的评估和检查,尤其是与组织核心隐性技术相关的政策;为了组织建立部门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沟通渠道,负责内部通信设施和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使用。在这方面,组织的知识管理者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他们自身也要提高知识素质,拓宽知识领域。也许他们不需要具备所有领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但需要知道每个领域的核心知识是什么;规划和实施组织知识库,确定组织内知识的输入和输出。

知识管理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国外只有少数大型知识密集型企业设立了知识主管或知识主管。因此,加快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是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