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神州7号作文
神舟七号期间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宇航服内的压力低于正常值,可能会在人体组织内释放氮气,在血管内形成空气栓塞,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穿上航天服后,必须充分吸收气闸室内的氧气,协助工作的航天员返回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门,然后气闸室开始减压至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一致。这时,航天员就可以出舱了。完成出舱任务返回舱内时,需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压,然后给气闸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据专家介绍,神舟七号的太空行走需要航天员在地面做充分的实验和训练,而地面训练一般是在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中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一个大的测试室内。水池里放着飞船,利用水的浮力来模拟太空中的失重状态。然后航天员在水池中进行进出舱和出舱操作的训练。
专家说,“神舟七号”将具备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几个必要条件。首先,它将为航天员提供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性、保压、通风和调温等多种功能。宇航服的手套既密封又有弹性,头盔是透明密封的。其次,舱外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控制系统装有喷气装置,以便航天员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价格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宇航服大概是65438美元+0.5万。第三,当然是要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
为了适应真空环境,“神七”航天服在气密性、通讯、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方面都比“神六”好很多。
“神舟五号”的时候,中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一个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只呆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关着的。虽然“神六”在外形上与“神五”相差无几,但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程序。专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两位航天员活跃在‘一室一厅’。说到神舟七号,航天员不仅会在“一室一厅”内活动,还会走出“客厅”,通过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在太空行走。神七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舱外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所以神七在外形上会和神六明显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飞船发射到太空后,航天员在出舱前会在气闸室做2-3个小时的适应性准备。他们将穿着舱外航天服,背着背包,在气闸舱中携带物资。进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的宇航服体积巨大,在地面上的重量达到125 kg,根本不像在地面上戴帽子那么轻松。它只能在其他宇航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号上至少会有两名航天员,这样就可以互相配合了。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不确定。估计一个人太空行走。”
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名出舱行走,一名在轨道舱会合,返回舱也会有人。舱外活动将包括行走、操作、拧螺丝等安装设备,为将来建立空间站做准备。
中国将在今年下半年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据悉,“神舟七号”飞行将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首先,宇航员的数量将增加到3名;第二,它将实现中国宇航员的首次太空行走;三是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在合适的时机释放一颗小卫星(本文中简称“伴星”),以此类推。
“伴星”能做什么?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这颗“伴星”的任务是用CCD立体相机近距离拍摄神舟七号在轨飞行的照片。届时,我们将获得中国航天器在轨飞行的第一张三维外部照片。这张照片以太空为背景,展现了“神七”高速运行的独特风光,将成为中华民族飞天的永久历史见证。
“神舟七号”刚刚是不是把一个机器人“摄影师”送上了太空?呵呵,当然不是!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几颗小卫星,小卫星的技术已经达到成熟。神舟七号带着它的同伴进入太空,意义更大。
首先,是小卫星发射手段的变化。以前中国的小卫星都是用运载火箭发射入轨的;这一次,小卫星被放置在神舟七号轨道舱的前端。当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可以根据指令自动弹出飞船,也可以由航天员手动释放。发布方式更加灵活。“选择机会”意味着你可以在你想要的时候释放它。
其次,“伴星”可以用作侦察卫星。港媒称,神舟七号搭载的伴星装有类似嫦娥一号的CCD立体相机,可拍摄地面高清图像。“伴星”由“神舟七号”释放到轨道上,对感兴趣的表面进行拍照和侦察。
第三,“伴星”可以成为非常可怕的太空武器。可由飞船释放,执行攻击敌方太空目标的任务;也是我舰最有效、最忠实的“保镖”——当敌人攻击我舰时,我舰可以及时释放“伴星”,利用其携带的武器摧毁敌人的攻击武器或与其同归于尽。
承载着654.38+0.3亿中国人民的期盼,面向世界的目光,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5日265.438+0: 00发射升空。这是2008年这个不平凡的年份里,中国送给世界的又一个奇迹,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闪耀的又一盏明灯。
刚刚进入2008年,中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坚强指挥下,我们发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战胜了困难。灾难刚刚退去,汶川地震又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灾区美好家园瞬间被毁,数万同胞遇难。许多困难摆在我们面前。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再一次让我们挺起了不屈的脊梁,谱写了抗震救灾的英雄史诗。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它。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燃烧的火炬在北京“鸟巢”上空点燃了让世界感受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灯塔,吸引了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而相聚。各国运动员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得到升华,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相得益彰,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www.gwdq.cn官方文件集]
此刻,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正在太空旅行,宇航员们准备进行太空行走。三位航天员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探索宇宙奥秘的步伐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来自于中国几代航天人50多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也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丰硕成果。
从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到神七飞天,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世界总能从中国人民那里得到相同的答案,那就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在民族精神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创新。
在这个金秋,2008年9月,发射号角再次响起。我们期待中国航天员的脚步在茫茫太空中,神舟七号将闪耀中国航天新的历史坐标。
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在天上飞的人是一个中国人,一个600多年前明朝的士大夫。他坐在绑着47枚自制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一个大风筝。我想利用火箭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放风筝降落。虽然他的生命随着轰鸣声化为一缕青烟,但他的名字却被记录在人类飞翔梦想的起点。
600年后,新中国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在飞向天空的路上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将先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每一次华丽的起飞,都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起飞之所以波澜壮阔,是因为实现过程异常艰难。
回顾新中国的航天之路,当其他国家已经进入航天时代的时候,我们国家才刚刚诞生10年。
那时候还没有大型电脑,所以用的是手持电脑。没有书桌,借着微弱的烛光和手电筒的光,我跪在地上画画..."渴望有砂砾的大米,渴望有苦水."张爱萍将军这样形容西北的“两弹”研发基地。
就这样,老一辈航天员创造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的突破,为实现飞天梦想奠定了基石。那个激情的六七十年代,锻造了我们自己的“两弹一星”!
太空领域的发达国家比中国进步更大。1961年4月,“东方1”搭载27岁的前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飞行108分钟,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3天后,美国也将宇航员送上了太空。
所以,当中国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上天的时候,《东方红》的音乐响彻全球,宣告中国也进入了太空时代。全国人民都很激动,很热情!
但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工业设计制造水平,当时的中国都远不具备进行载人航天的条件。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一个国力弱小的国家,支撑不了一个航天大国!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强大的民国也在积蓄实现飞天的力量。
空间技术和空间探索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发展具有战略影响。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1992年,党中央果断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进军航天科技最具挑战性领域的号角。
从现在开始,前进!前进!前进!世界听到了中国宇航员的脚步,他们决心迎头赶上。
从此,飞翔!飞翔!飞翔!中国宇航员一次又一次地在太空中进行了壮丽的旅行。
荒凉的戈壁滩上,航天城高耸入云;
辽阔的草原上,回荡着神舟飞船六次凯旋的豪气和激情...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实现了超越其他国家几十年的飞跃: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的国家。
“不管是谁上天堂——不管是第一次的我还是这次的龙军和海生,我们都一起上天堂。”这是杨利伟在神六发射成功后真诚的表达。
从神到神六,从无人到有人,从一天到多天...数字的变化标志着载人航天前进了一大步。
是中国航天人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