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是谁?

1.李治生于628年,卒于683年。他出生在陇西(今甘肃)季承。唐高宗皇帝。字善,太宗第九子,晋王被封。贞观十七年,立为皇太子。他从650年到683年在位。在位三十四年称皇帝大帝。

李治,唐高宗,是唐朝第三位登基的皇帝。应该说,作为唐朝的一个皇帝,李治是幸运的,因为他继承了父亲唐太宗的辉煌基业。但对于他个人的帝王生涯来说,“继承父业”同时也是不幸的。人们观察他,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和贞观统治的耀眼光环;然后在他身后是历史上唯一的武则天皇后。当他们并驾齐驱时,武则天总是领先。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喜欢捉弄人的。几乎被历史忽略的高宗,在位35年,是唐朝除玄宗之外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高宗从登基第二年改元永辉后,在位期间共改元14次;除了排在他后面的武则天因为经常在一年内换几次头衔而拥有18个头衔之外,高宗是唐朝皇帝中拥有头衔最多的。

生活在储君:坚守“仁与孝”

唐太宗有14个儿子,李治排行第九。生于长孙之后,绰号“雉奴”。贞观二年(628年)六月,贞观生于东宫李政殿。贞观五年(631),被金封为“茂江徐铁”。

王,七年(633)遥授并州都督。在他面前,不仅有唐太宗的长子李承干,还有四子李泰,他们都是他母亲所生的兄弟。在古代王位继承制度的传统中,长子具有特殊的优势。李治作为皇帝的第九子,最终能被立为皇太子,继承大一统,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李承干从小聪明,唐太宗很喜欢他。武德九年(626年)十月,唐太宗刚刚登基,就立年仅8岁的程甘为太子。起初,李承干积极向上,学识渊博,深受唐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评。但他出身皇宫,从小娇生惯养,酷爱音乐,慢慢的,他染上了很多恶习,生活也越来越荒诞颓废。唐太宗感动,废掉李,开始偏爱四子,即继长孙、弟魏王台之后出生的次子。

魏王台骄横跋扈,早就跃跃欲试,想夺取官职。他一方面试图撤换太子大哥,另一方面又不知收敛,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满。成干王子感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于是他秘密联系他在政治上失意的叔叔和大臣侯密谋政变。不久就有消息传出,李承干被唐太宗废为庶人。

这时,唐太宗有意立魏王台为太子,但大臣们提醒他,如果坚持这样立魏王台,必须先杀了晋王李治,否则日后必有大乱。

在此期间,太宗还接见了李承干。程甘说:“我是一个王子,我还能要求什么?魏王早就想夺取官职,怕他害自己,就和朝臣求和。一群危险又不显摆的人,然后教我的大臣做坏事。今若以泰为太子,则为其所困。”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的一天,唐太宗在两仪殿开完朝会,留下戊己和方、李世基、褚遂良这三位兵部尚书独自一人,紧张的晋王李治站在旁边。他说:“我的三儿子(齐王、太子王维)和我的一弟(汉王)好失望,好无聊。”然后他走向王座,拔出剑来刺自己。孙昌无极等人都大惊失色,争先恐后地上前,把唐太宗抱在怀里,从他手里接过马刀,递给站在一旁的晋王李治。孙昌无极似乎明白了唐太宗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不再拐弯抹角,要求他表明自己的担忧。这时,唐太宗回答说:“我要做晋王。”需要说明的是,孙昌无极是李治的亲叔叔。他一听,立刻毫不犹豫地说:“特此呈上一封信。如有异议,请斩之。”太宗对晋王说:“你叔叔答应养你,请你快谢他。”晋王赶紧跪拜。唐太宗还对孙昌无极等人说:“不知道外面会讨论些什么,你们既然在等我?”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人心向往之已久。恳求陛下试着打电话问官员也没什么不同。如有差池,陛下之罪由我负责。”太宗见之,不再踌躇。于是数百名官员聚集在太极殿,询问哲学家中谁最适合做继承人。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晋王任孝,应该是个继承人!”唐太宗看到晋王李治得了民心,非常高兴。

643年贞观十七年四月七日,在大明宫林德寺遗址,唐太宗亲自掌舵天门,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唐太宗在成干太子被废后没有推举魏王台,因为他不想让后人看到储君的地位是靠所谓的管理就能达到的。李治能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是因为他的“仁孝”。关于李治的《宽仁孝》,史书上有记载:李治小时候刚开始研究《孝经》,唐太宗问他《孝经》的精髓。李贽答:“孝是第一要做的事,是中间要做的事,最后他才有立足之地。君子之事,忠于思想,作出弥补,就让其美,救其恶。”太宗非常满意,称赞他说:“能做到这一点,就足以侍奉父兄,做一个臣子了。”

事实证明,唐太宗凭借李治的“仁孝”作出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孙昌无极等朝廷亲信的拥护和支持。李治选后,唐太宗同月诏封东莱郡王,后被贬为王,流放到(今湖北浚县北)云乡,贞观二十一年即位为溥王。

唐太宗希望李治早日成熟,成为一名合格的储君,所以对他的教育倾注了很多心血。每当我们看朝时,往往使之在侧,观察普通政治,或使之参与讨论,使李治得到实际的政治锻炼。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利用话题来玩:看到李志吃饭,我就说:“你要知道农事的难处,不抓住农时,总能有饭吃。”见李治骑马,便说:“你要知道,不尽力,总可以骑凯尔。”见李治乘舟,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如水,君如船。”见李贽在树下打盹,便说:“木以墨索为基,方得正,能纳言,方得正。”李治每次听了这样的话,马上毕恭毕敬地站着,然后感谢父亲的教导,说一定“牢记在心”,“永志不忘”。唐太宗晚年亲笔书写《帝范》12篇,赠李治,从君体、、丘贤、神官、纳谏、屈辩、、崇鉴、赏罚、耕读武、

贞观二十年(646年)三月,唐太宗亲自开拔高丽军回长安。由于太宗身体虚弱,需要休息,政务暂时由太子代理。但在唐太宗晚年,皇太子李治的主要工作是照看父亲的健康。由于唐太宗这次生病,他在寝殿的一侧安置了一个庭院,供太子李治居住。李志在父亲的卧室外呆了很久。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和武则天发生了关系,武则天是一个人才,也是他父亲的臣子。这是另一个故事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一位52岁的英国君主在钟南山翠微宫去世。6月1日,22岁的太子李治即位,为了唐高宗,也就是为了大赦天下。

传承大一统:非懦弱可评。

命运似乎注定要考验这位“仁孝”新君。高宗登基那年八月,在永辉四年(653年)昭陵修建的南昌王腾亭下葬时,河东地区特别是锦州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一次死亡5000人。这一年,天下各州相继遭受水旱灾害,辅地遭受蝗灾。而且锦州地震其实持续了两年多。这确实给新皇帝李出了大难题,更何况,李治还一度以晋王的爵位晋升为并赢得了天下。至于当时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这自然会给刚刚成为一个国家的高宗带来巨大的压力。除了“遣使问罪,赐三帛二年”,妥善安排后事外,次年(650年)五月,他还在朝廷上就此事公开与大臣沟通,并表明了自己的责任:“我初即位,因政教不明,锦州地震频发。这是奖惩错党和好党造成的。卿等人应各入印,论得失,使其不能捉。”新国王即位后的风采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

然而,历史上对高宗的统治有不少“懦弱”的评论。最迟从欧阳修写《新唐书》开始,就被视为“怯懦大师”。之所以这样评价他,一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他的父亲唐太宗,二是因为他在执政期间把国家大事的处理权交给了武则天,也就是因为他的宠信让一个女人在中间用事,掌控国家大事。那么,高宗皇帝真的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国王吗?

对高宗的全面评价应该是历史学家应该关注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是谈谈我们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对于高宗,人们自古以来就习惯把他放在唐太宗的光环下,而高宗在父亲的阴影下始终无法摆脱阴影。甚至对他执政的政治评价也会与贞观之治有关:“永辉之政,民之福安,有贞观之遗。”似乎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理解高宗的成就。但是,退一步说,对于一个持之以恒的君主,继续执行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继续沿着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奋进,我们怎么能给予“胆怯”的评价呢?此外,从高宗时期的历史发展来看,全国人口从贞观时期的不足300万增加到永辉三年(652年)的380万。永辉五年(654),大面积丰收。洛州一带的小米,每桶两块半,粳米每桶11铜钱。此外,国家的版图在扩大,国力在增强,民族关系在改善。这些成就怎么能让高宗得到“懦弱无能”的评价呢?

高宗一登基,对辽东(朝鲜)的战争和土木工程的建设就立即中止了。他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永辉元年(650年),召集地方官员询问百姓疾苦,鼓励手下官员就国计民生发表意见。而且,他也很善于听取建议。有一次,他外出打猎,淋了雨,就问他的臣下:“用防水布做的雨衣怎么能不漏一点水呢?”臣子说:“若是瓦做的,就不会漏雨了。”言下之意就是不要出来打猎玩耍。皇帝欣然接受了批评。656年,高宗再次询问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赖吉部长指出:繁重的劳动是人民的一大负担。出去打工会耽误农时,而且要花很多钱。所有不必要的徭役都应免除。皇帝谦虚地采纳了它。这种谦谏和唐太宗的政治风格没有本质区别。高宗皇帝也非常重视法制建设。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成文法典——著名的《唐律疏议》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孙昌戊己等大臣修订的。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执法情况也是宽松公正的。有一次,大理寺的总管唐林向高宗报告说,监狱里只有50多个犯人,其中两个需要判死刑。这个低犯罪率和贞观时期是一样的。

先说征服朝鲜的结果。唐太宗大军亲征,无功而返。后来苏和(即李士奇,唐太宗死后,因忌讳而改名)以及刘和薛管理辽东。最后兵临平壤,凯旋而归,在辽东设九都督府。后来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显然,高宗实现了唐太宗未能实现的梦想。

皇帝高宗被送回方士(明代《皇帝剑图说》)

而且从他对长生不老之术的淡定态度和对医学的信任来看,他比他的父亲唐太宗更胜一筹。高宗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他能积极配合内科医生的治疗,即使在头部扎针出血。此外,他还命宰相组织名医修改《唐本草》出版。至于胡和尚的长生不老药,他从来不信。他说:“如果有神仙的话,他们现在都安全吗?”这和唐太宗吃了丹药后死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换句话说,即使把他的个人风格与太宗相比,说他“懦弱胆小”也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高宗任命武则天执政的问题,明显带有强烈的以男性社会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男权政治主导的评价色彩。这件事涉及很多,我们会在“武则天”这一节讲。在这里,我们只想说,高宗皇帝委托武则天处理政治事务。一是因为身体状况不佳,晚年“苦风眩头,目不能视”(类似于今天的高血压、高度近视等疾病),不得不靠它来处理国家大事;二是因为武则天素质高,在政治上和他有很多共同点。武则天“一切按目的办事”是她能赢得高宗信任,委以政治重任的主要原因。武则天作为皇后,是一国之君,可以做“天下母仪”,得到很多政治上的便利。女王参政自然有其政治土壤,更何况唐朝开天辟地,女性参政障碍相对较弱。武则天的参政是出于高宗皇帝的意志,因此与历史上评价武则天为“专治魏府”并不相同。据司马光《子同治鉴》记载,自高宗在林德元年(664年)末处置宰相上官仪以来,武则天每次上朝都是“吊在幕后”。无论政治事务的大小,高宗都会和她商量,这在国内外被称为“双圣”。从高宗元年(674年)开始,皇帝被称为“皇帝”,皇后被称为“天后”。这样一个皇帝和皇帝享有同样的尊重并被称为“双圣”的时代的开始大约是在高宗去世前十年。那么,这样一种政治格局的确立无疑是在高宗思路清晰的时候。此外,虽然高宗皇帝心甘情愿地将政治事务托付给武则天,但它并不是完全放任自流的。更有甚者,他经常命令皇太子监督国家,代为处理国事,而不是完全依靠武则天。在高宗皇帝的帝王生涯中,他总是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他在永辉时期不仅勤政,而且天天上朝。即使是在弘道元年(683年)三月,也就是他去世前的几个月,他仍然重视朝廷宰相的地位,罢免了欺负他叔叔家的宰相李的职务。

此外,在处理涉及皇帝权威和危及皇位稳定的事件时,高宗从来没有胆怯和胆怯过。最具代表性的是永辉三年(652年)处理宗室叛乱案件。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方的末代爱将(方之子)、巴陵公主的柴灵武、汉高祖的女儿、丹阳公主的薛万彻、汉高祖的第六子王静·袁晶,都对高宗登基不满,满腹牢骚。他们合谋策划了一场政变,* *封王静·袁晶为皇帝。事情败露后,高宗立即命戊己负责调查,方爱爱称唐太宗的第三子吴是主谋。果断下令:将方、、柴灵武等人斩首,、、吴。

王珂、高阳公主和巴陵公主自杀了。与此同时,大量的人被流放到灵表,如石忠和太子詹余文杰和李道宗,江夏王。吴的弟弟被废为,方的弟弟被流放,的弟弟也被流放,牵连甚广。其中,尽管孙昌戊己“窃权”,他也是一个橡皮手皇帝。高宗皇帝怎么能容忍武则天这样“专治魏府”呢?这样的风格怎么会和“模糊”联系在一起呢?!

李志的个人档案

姓名:李治出生:贞观二年(628)六月十三日。

生肖:鼠年:弘道元年(683)

56岁,谥号:皇帝。

坦普尔诺。:高宗陵:甘陵

父亲:太宗李世民母亲:长孙皇后。

皇后:先是王皇后,然后是武则天。

孩子:8个孩子,3个女人(另一个女人被武则天掐死,没有头衔)

接班人:中宗之子李习安最得意:用皇后废位,打顾铭大臣。

最沮丧:最不幸的是,我没有活着从洛阳回到长安:刺骨的寒风吹得我头晕目眩,无法直视。

最令人痛心的是:王皇后和萧淑妃去世了。

我最擅长的:刚柔并济。

2.李志

(中国代数之父)

李贽(1192 ~ 1279)是我国金元时期的数学家。他原名李治,本名仁青,名敬斋。他出生在栾城(今河北石家庄)。金曾任河南地方总督。元朝以后,长期隐居在丰龙山(今河北省元氏县)讲学。著有12卷(1248)、《医古衍断》3卷(1259)、《盘说》40卷、《净斋古今》40卷、《弼书丛鉴》12卷。李贽对数学的主要贡献是天体学,即中国古代数学。雅正是中国传统的半符号代数,李志的雅正很像现代方程的方法。首先是“设天元为某”,即设定未知x然后根据问题设定条件列出两个相等的天元公式(含未知数的多项式),然后将这两个天元公式相减得到一个天元开模,最后用增、乘、开的方法求出这个方程的正根。在西方,有人认为代数来自阿拉伯数学家Khwarizmi(al约780 ~ 850)写的《方程科学》一书。这本书是一个线性和二次方程的算术解决方案,初等几何和继承问题的比例分配规则的杂项集合。但这本书里没有数学符号,所有算法都是用书面语言表达的。如果用符号或文字来表示数字是代数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这本书就很难说是真正的代数。因此,西方数学史称大卫为“代数符号之父”。事实上,大卫提出数学符号比李贽晚了300多年,只是因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阻隔,这种知识产权才“错位”了。

我不知道李智友在找哪个,所以我给了你两条关于李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