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外投资倾向于发展中国家?

20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被卷入全球资本流动。但是,与过去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作为国际投资的东道国,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投资,而是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母国,大规模对外投资,包括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近年来,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强。可以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和发展是当前国际资本流动领域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这种现象的特点和形成机制应该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发展迅速。表1显示了2000年以来发展中经济体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数据显示,在网络经济蓬勃发展、跨境M&A达到高潮的2000年,发展中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的6543.8+0438亿美元,大大超过了上世纪90年代600亿至700亿美元的水平。然而,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和跨国并购的退潮,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一路下滑,2003年降至359亿美元。经过几年的调整,2004年和2005年投资再次大规模上升,分别达到1128亿美元和1175亿美元,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3.9%和15.1%。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发展中经济体对外投资进一步增加,分别达到2153亿美元、2855亿美元和2927亿美元,占全球对外投资流出的比重也稳定在15%左右。

表1 2000年至2008年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

单位:6543.8美元+0亿美元,%

地区/国家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非洲1.5-2.7 0.3 1.2 1.9 1.1 7.1 1.69 . 3。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60.0 32.2 14.7 15.4 27.5 32.8 63 6 51.7 63.2

亚洲82.2 47.1 34.7 1 9.0 83.4 83.6 1 44.4 223.6438+0 220 438+0

西亚1.5-1.2 0.9-2.2 7.4 15.9 23.9 48.3 33.7

东亚72.0 26.1 27.6 14.4 59.2 54.2 82.3 11.2 136.438+0

中国0.9 6.9 2.5-0.2 1.8 11.3 21.2 22.5 52.2。

南亚0.5 1.4 1.7 1.4 2.1.5 14.9 17.8 18.2。

东南亚8.2 20.8 4.6 5.4 14.7 12.0 23.3 45.8 32.1

大洋洲0.00 . 1.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

发展中经济体143.8 76.7 49.7 35.6 112.8 117.5 215.3 285.5 292.7

世界1244.5 764.2 539.5 561.1.81.778 . 7 1396.9 2146.5 1857.7。

发展中经济体比例为11.6 10.0 9.2 6.3 13.9 15.4 13.3 15.7。

资料来源:贸发会议《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和《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

新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从单纯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转变。19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大多是相对初级的绿地投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中经济体通过跨国并购向海外进军的步伐明显加快,包括对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和对发达国家企业的收购。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这一趋势明显加强。

发展中国家的外向M&A主要由亚洲的发展中经济体、金砖四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主导,导致全球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境M&A比重大幅上升。从金额上看,从1987到2005年,来自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跨国并购中的份额从4%上升到13%;从并购数量来看,从5%增长到17%。在2006年和2007年,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境M&A达到高峰。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整个国际直接投资大幅下降,跨境M&A也大幅下降..但从跨境M&A的交易量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全部跨境M&A中的占比分别从2006年和2007年的16%和13%上升到2008年的18%。这说明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击了包括跨国并购在内的全球直接投资的发展,但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小于发达国家,这说明它们在所有跨国并购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投资的多样性和投资动机的复杂性。通常,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其在技术、品牌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进行投资。然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缺乏明显的垄断优势,因此投资基础往往不是利用垄断优势,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跨国公司来说,有可能利用其比较优势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希望通过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和并购,学习和获取发达国家的技术、知识、品牌、设备、人才等有形或无形资产;还有一些企业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文化、关系的优势来投资的。此外,推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走出国门的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一是许多大型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增长使他们担心关键资源和经济增长投资的短缺,因此他们开始在自然资源和能源领域进行海外投资;第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意识到他们是在全球经济中而不是在本国经济中经营,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国际化愿望。

第二,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看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新机制。

作为亚洲发展中大国和“金砖四国”之一,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和并购的典型代表。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企业超过3万家,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至2008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年均增长70%以上,而以跨国并购形式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近50%。表2显示了2002年至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

表2 2002年至2010年中国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

单位:亿美元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 *

流量27 28.5 55 122.6 176 256 418 433 178.4

增长率(%)-5.6 93.0 104.7 43.5 45.5 58.6 3.6 43.9

注:*上半年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和商务部网站。

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不仅增长迅速,更重要的是在快速发展中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的新趋势,也展示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新机制。

(A)跨界合并和收购以及绿地投资迅速增加,成为外国投资的主要形式。

从1992开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额分别在1992和1993达到40亿美元和44亿美元。此后,投资有所下降。直到2001,基本都在20亿-30亿美元之间波动。2001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大幅上升,达到68.85亿美元,但此后一直徘徊在30亿美元至50亿美元之间。从2005年开始,外商投资真正进入大发展时期,2005年达到创纪录的1230亿美元。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在200亿美元以上,2008年为559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465438美元+0.8亿美元,2009年为433亿美元。

在分析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时,更应关注跨国并购形式投资的快速发展,这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已经摆脱了主要投资绿地的初级阶段,跟上了跨国并购的国际潮流。

就整个发展中国家而言,2005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跨国并购中所占的比例,按交易额计算为13%,按M&A交易笔数计算为17%。2006年,发展中国家跨境M&A占全球跨境M&A投资的比重为16%,2007年下降到13%,2008年上升到18%,2009年上半年为16.9%[1]。从中国的情况来看,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9亿美元中,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的对外投资达到302亿美元,占比54%。其中,非金融跨境M&A达到207亿美元,占全部跨境M&A投资的68%。总体而言,跨境M&A约占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一半。虽然这低于全球8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差不多100%的水平,但就中国自身而言,这一比重的增长速度非常迅速,已经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表3显示了2008年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跨境交易。其中,中铝收购力拓可以排为当年全球第八大跨国并购案例[2]。

表3 2008年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跨境收购

单位:百万美元

收购方所在国家/地区被收购方所在国家/地区

区域交易量

中铝中国力拓股份有限公司英国14284

中国联通中国网通(香港)中国香港7785

中国工商银行南非中国标准银行集团有限公司5617

淡马锡控股新加坡美林美国4400

NNS持有拉法基股份有限公司。

加拿大俄罗斯IPSCO公司Evraz集团,邮编4025

华能集团中国大士能源公司新加坡3072

未披露的投资者沙特阿拉伯奥格电信阿联酋2850

投资者集团印度SG国际机场土耳其2656

未披露投资者中国Avilco ASA Norwegian 2501

资料来源: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FDI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和2009年降幅约为30%。同期,中国对外投资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迅速增加。中国企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M&A成为这一时期对外投资的新特点之一,也是中国对外投资中M&A比重大幅提高的基本因素。

(2)对发达国家投资的快速增长和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传统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主要投资于周边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已经被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理论所证明。至于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往往是小规模的投资,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技术,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理论中的学习模型和战略竞争模型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就中国而言,近年来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大幅增加,而且大多数是以大规模并购的形式进行的。表4显示了截至2008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前20位的国家或地区的情况。

表4 2008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前20位的国家(地区)

单位:亿美元

序列号国家(地区)库存编号国家(地区)库存编号

1中国香港1158.45 11巴基斯坦13.28。

2开曼群岛203.27 12加拿大12.68

3英属维尔京群岛104.77 13蒙古8.96

4澳大利亚33.55 14韩国8.5

5新加坡33.35 15德国8.45

6南非30.48 16英国8.38

7美国23.9 17尼日利亚7.96

俄罗斯联邦18.38赞比亚6.51

9中国澳门15.6438+0.19沙特阿拉伯6.2438+0。

哈萨克斯坦10印度尼西亚5.43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表4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对外投资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在增加,但总体上有两个趋势:一是集中在避税地和有历史地理渊源的地区;第二,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多于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中国内地和香港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目的地,占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63%;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是典型的国际避税天堂,吸收了中国近20%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合计超过80%。除特殊政策排名前三的国家(地区)和中国澳门外,其余16个国家中有7个发达国家和9个发展中国家。但从总投资存量来看,发达国家投资占总量的57%,发展中国家占43%,发展中国家高度集中在周边国家和非洲等资源型国家。

(三)制造业投资和并购快速发展,投资的产业结构走向高级。

从行业分布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服务业、采矿业和建筑业。截至2008年底,制造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份额最大,为31.3%,上述五个行业占78.5%。

在制造业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成熟产业的技术应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外投资,大部分投资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侧重于比较优势的利用和过剩产能的转移;另一种情况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并购,虽然起点低,但发展很快。其中,国内部分行业龙头企业的海外投资和M&A倾向于投资于发达国家,主要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电子通信、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而国内企业往往会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以获得对方的技术、知识、品牌、专利、设备、人才等有形和无形资产,通过并购建立核心竞争力。这种投资属于产业升级的投资。近年来,许多海外投资M&A的案例都属于这种投资。比如过去几年,大名鼎鼎的TCL接连收购德国施耐德、法国汤姆逊的彩电部门和阿尔卡特的手机部门,BOE收购韩国现代集团的TFT-LCD业务,联想收购IBM PC部门,SAIC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海尔收购美国柯美电气,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广企收购法国皮尔·卡丹,BAIC收购萨博,吉利收购沃尔沃,金融危机以来,

(四)对外投资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传统投资理论提出挑战。

经典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支持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对外投资,而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理论强调利用比较优势和学习型投资。然而,近年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对外投资的总体发展和多元化趋势明显超出了比较优势和学习型投资的框架。从各种形式的对外投资来看,至少有三种动机在起作用:

第一种是以获取国际资源和原材料为目的的投资。发展中国家(后发国家)的经济崛起必然产生对国际原材料和能源的巨大需求,加工制造中心的地位使中国成为全世界的成品供应国和原材料需求国。为了保证稳定的原材料和能源,通过对外投资来控制产能是必然的选择,由此引发了大量的跨国投资和并购。

第二,以利用比较优势为目的进行投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的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在技术和管理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通过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投资和利用这些优势,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走出去”的主导力量之一。

第三,以寻求垄断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投资和并购。在早期,这种投资主要是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R&D中心和实验室等小规模机构,试图接近工业技术中心,掌握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近年来,这种投资进一步演变为直接收购一些外国企业或业务,获得品牌、技术和专利等无形资产,以及生产设施、R&D团队和销售渠道等有形资产。期望通过收购,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国际竞争所需的垄断优势,提高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第三,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方式的一些思考

仅仅停留在特性和机理的理解是不够的。一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挑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理论基础是否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等后发国家)有没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主流的对外投资之路?

任何经济活动或行为都有其经济理论基础。根据国际直接投资的经典理论,由于一些企业具有垄断优势,如技术、专利、商标、品牌、规模、管理经验和营销技能,企业有必要也有可能对外投资。通过国际投资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垄断优势是企业国际化的基本动因,这种优势也是企业克服海外投资的各种不利条件和额外成本,在竞争中击败本土竞争对手的保证。换句话说,拥有垄断优势是外资进入的必要条件。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普遍不具备明显的垄断优势。因此,问题产生了: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必要条件吗?缺乏优势的企业为什么会大规模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

早期的解释包括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具有一些特殊的优势,如小规模的制造技术和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的技术,构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基础),印度学者饶的“技术本土化理论”(该理论强调,对技术的吸收、转化和本土化,更适用的技术, 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东道国之间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基础,在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后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优势),英国雷丁大学的坎特威尔和托伦蒂诺的“技术创新的产业升级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并不断消化、吸收和转化,随着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其产业也不断升级,在一些领域具备了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能力,并沿着周边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轨道开展对外投资。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两阶段模型”、“学习模型”、“技术扩散与战略竞争模型”等。“两阶段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通常会经历亏损阶段(第一阶段),然后在积累经验、提高竞争力后会进入获利的第二阶段。“学习模式”是指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称为FDI-I,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称为FDI-II。实际上,FDI-I是一种学习型投资,其目的是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垄断优势。FDI-II是一种具有一般盈利目的的战略性竞争投资。随着投资的发展和积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将逐渐转变为FDI-II。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只重视垄断优势的利用,而忽略了对外投资也是形成优势的过程。跨国投资的过程可以是发挥优势的过程,也可以是寻求优势的过程。

纵观整个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无论是以发达国家为背景的传统直接投资理论,还是试图探索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基础的新理论,其实都是围绕着“垄断优势”这一概念展开的。传统理论把垄断优势作为对外投资的前提条件,而现代理论把垄断优势作为对外投资的目标和结果。据此判断对外投资是否成功,前者主要看垄断优势如何利用,是否带来投资收益;后者要看是否取得了垄断优势,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垄断优势和核心资产的尝试,可以说是上述理论的一个实践基础。然而,通过跨国并购和投资来寻求垄断优势仍然是不够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能力进行这种投资,只有少数发展中大国有明显的表现。那么,为什么这些国家的这些企业可以进行趋利性对外投资呢?投资者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真正获得有价值的资产,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少数“后发展国家”的对外投资,而这些国家占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绝大多数。这些后发大国之所以能够率先对外投资,是因为其经济发展速度快,具有“大国效应”,包括巨大的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高速的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多元化结构、良好的国际收支和充裕的外汇储备,以及政府的强大作用。

然而,即使是后发国家,其寻求优势的对外投资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才能成功并实现其初衷:

第一,通过海外并购能否真正获得具有长期价值的资产。发展中国家跨国M&A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有价值的优势资产,尤其是无形资产,如技术、专利、品牌及相关机器设备、人才团队、信息软件等。,从而缩短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周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全球竞争。问题是,是否可以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仍处于资产生命周期上升期和存续期的具有长期价值的资产,至少需要证据。一般来说,卖方不会将前期生产周期技术、核心技术、主线产品、一线品牌出售给特别是未来可能与之形成直接竞争的同行企业。能卖的往往是边缘技术,非核心资产,生命周期后期的技术。当然,在商业竞争中,不排除一家公司在经营困难时会出售主流技术和核心资产。

第二,通过海外收购获得的资产能否内化为自己的资产。虽然通过跨国并购获得的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海外优势资产可以使收购方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这些资产获利,但发展中国家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是将海外优势资产内化为自己的优势,“嵌入”在自己的体内,与自己现有的资产融为一体。否则,油水难相容,或能盈利一时,最终都会成为依附于自身资产的外物,尤其是品牌、商誉等文化内涵深厚的资产,以及技术、知识等高路径依赖特征的资产。

一个品牌,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积淀,已经成为某个民族、某个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外人能买到,也很难“本土化”成自己的东西。从经验上看,任何一个国家都很少有知名品牌是通过海外资产收购获得的。一个国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都是自主创新的结果。此外,技术和知识具有高度选择性和路径依赖性。除非完全放弃原有的技术路线,否则很难通过直接收购的方式将国外技术与自己的技术有机融合。

第三,海外并购的结果是“母体”的国际化,而不是“客体”的本土化。发展中国家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海外优势资产,目的是培育自身竞争力,与国际大企业竞争,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因此,这种M&A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能否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能否在国际市场上获利。

而通过海外并购获得的资产,可能是过时的资产,或者由于文化土壤不同,并购后贬值,或者无法融入母体,孤立存在。但由于后发国家国内市场广阔,即使出现上述情况,仍可能通过国内市场的扩大给收购方带来良好的收益。按照跨国并购成功的标准,这种并购还是成功的。一些现有的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的理论也是这样看待问题的。在他们看来,只要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海外投资能够给其国内经营带来利润,提高公司的整体业绩,跨国投资就是成功的。但是,这种情况虽然符合一般企业海外投资的逻辑,但并不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逻辑,因为这无助于提高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也无助于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海外并购获得的资产只有植根于自己的企业,并促进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才能认为海外并购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