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信仰。

放在开头——先秦风格——百家争鸣(就几分钟,看一看,真不错)

这是一个鬼畜的视频。我最佩服的是它的歌词。当然不能完全展现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中心模式。至少,每次看到或者听到,还是会不由自主的不寒而栗。

在网易云听歌时,最常看到的评论是:

听旋律搜日文歌,看歌词搜中国歌,跟着节奏搜欧美歌。

可能这就是文化输出吧。

什么是文化?这样的概念可大可小。如果我告诉你,你喜欢坐在马桶里,我喜欢蹲着,这就是文化。

生活在一个国家,品尝美食和风土人情,我们的内心从小就被打上了中国的烙印。

以前在影视作品里看到一些人走到一个景点,面对美景突然泪流满面。

我一度无法理解这种行为。明明要去找乐子的我为什么哭了?

小时候看过《西游记》。唐三藏作为唐朝最著名的高僧,衣食无忧。他会去万里找几本书,去遥远的印度取经。

后来,年轻的韩子奇在读完《穆斯林的葬礼》后,跟随祖父不远万里去寻找他心中的圣地。世界是一家人,他走到哪里都能互相照顾。

前段时间的《冈仁波切》,一群人,形形色色的人,为了内心的极乐世界,一路坎坷,三跪九叩只为精神寄托。

这种行为我有点能理解。

那是信仰!

有信仰的人幸福,太幸福的人。

突然很羡慕他们。

因为觉得自己没有信仰,所以觉得很凄凉。

在家看央视的《经典颂》,看到80岁的吴以立老人淡定地弹了一首《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场景美丽而震撼。

虽然我没有在电视机前哭,但是看到现场的观众和裁判们热泪盈眶,我还是很激动。

我觉得一个80岁的老人,弹一架钢琴是不能让人感动很久的。

是这架钢琴背后的故事,是这位老人背后的故事,是他们传承的中国文化,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的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幸存的古文化国家。

前段时间,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被叙利亚外长投诉维权时无奈的照片刷屏。

为什么中国人的感受如此之深?因为一百年前的中国就是这样,李鸿章却坐在他的位置上。

不能因为李鸿章签了《马关条约》就认为他是汉奸。

就像特朗普封杀中兴不能认为中兴太低一样。

弱国无权外交。

同样,没有知识产权的企业也注定活不长。

我现在要讨论的是,为什么中国这个被列强瓜分的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躲过了无数次危机,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站了起来。

因为文化不死,中国人不死。

我想大家都学过《纨绔子弟》的最后一课了。在普法战争失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禁止法语的背景下,全镇村民都来到教室听最后一课。

“一个民族成为奴隶,只要把自己的语言保持好,就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语言的力量尚且如此,何况五千年文明的积淀?

虽然还没到面对某个古迹痛哭流涕的境界,但不知不觉就听了很多遍这个改编版的老街。

虽然古代的很多东西已经过时,但有些东西已经被历史沉淀,并没有被沙子埋没,而是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经典吟诵是经典传承的一种方式。相比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似乎旋律更朗朗上口,但同时,是不是少了点什么?

在时代快节奏洪流的喧嚣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一直是一个值得任何人深思的问题,这是每个人的责任。

生活在文化背景中,使之成为内心的信仰和行动的指南,是最好的归宿。

我过去认为百家争鸣。

陌生而晦涩

想找到源头吗

我从来不知道为什么。

但是仍然有一些隐藏的通道

经得起时代的变迁

等待读者写下并说

独家解读

传承怎么会托起古老的碎片?

把圣贤锁在祭坛上

好像比较尊重。

但是对于经典来说温度是缺失的。

如果有人身处乱世,

给我一盏远方的灯。

即使相隔一千年

见字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