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载人飞船
神舟飞船是中国研制的飞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神舟飞船由三个模块和一个部分组成,即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部分。由13个子系统组成,总长约9米,总重约8吨。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神舟飞船具有起点高、在轨停留能力强的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可选附加舱组成,全长约9米,总重约8吨。它类似于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外观略有不同,内部采用了全新的结构和更大的尺寸。神舟飞船是由专门为它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回收地点为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2021年神舟十二号任务后改为东风着陆场。
飞船结构分为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神七前)四部分。神舟飞船轨道舱为圆柱体,全长2.8米,最大直径2.27米。一端与返回舱连接,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轨道舱被称为“多功能厅”,因为在起飞和返回时,除了返回舱,几名宇航员一直在轨道舱中。轨道舱集工作、饮食、睡眠、清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为了使轨道舱在单独飞行时获得动力,神舟七号和以前的神舟飞船轨道舱都装有太阳能电池板翼(后来在神舟飞船中改为贴片太阳能电池板),每个太阳能电池板翼除三角形外的面积为2.03.4米,当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提供0.5千瓦以上的动力。轨道舱尾部有四组小型推进发动机,每组四个,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和轨道舱分离后保持轨道运动的能力;轨道舱靠近返回舱的一侧有一个圆形舱门,为航天员进出轨道舱提供通道。但舱口最大直径只有65厘米,只有身手敏捷、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才能自由进出。舱门上方有一个轨道舱的观察窗。
截至神舟XI任务完成,中国从神舟一号到神舟XI号共发射了11系列飞船,其中包括6次载人飞行任务和5次无人飞行任务。
从神舟十二号开始,第二批神舟飞船将用于中国空间站的常规往返,负责一系列对接、安装和保障任务,设计乘组为3人。
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1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自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成功将聂海胜、刘伯明、唐洪波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人员状态良好,发射圆满成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阶段。
神舟十二号飞船经过上升和变轨交会飞行后,将与已与天舟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的空间站核心舱对接,航天员将进入空间站组合体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任务。后续,航天员任务完成后,航天员返回飞船,飞船撤离空间站,进行返回和着陆飞行,将航天员安全带回地面。
在空间站执行航天员往返运输任务还是第一次。神舟十二号飞船有些特别。首先是空间交会返回技术的升级。这次任务将采用快速会合技术。在空间站核心舱的配合下,飞船控制计算机将独立计算并执行轨道控制。发射后,航天员将在6.5小时左右完成与核心舱的对接,然后就可以进入空间站开始在太空的生活和工作,这与从北京坐高铁到长沙的时间差不多,可以大大减少地面飞控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同时,改进了返回过程的控制算法,使航天员返回过程和落点位置的控制更加可靠。
其次,面对卡在过去的芯片,神舟十二号飞船在国产芯片的应用上做了多项改进,元器件和原材料完全可控。飞船使用的控制计算机和数据管理计算机完全采用国产CPU芯片。而且随着中国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的完成,北斗导航终端也被引入到航天器设计中,导航计算和返回搜救着陆报告都采用了北斗系统的定位数据。依托中国中继卫星系统,TT&C由地基TT&C为主,变为天基TT&C为主,地面站和船TT&C为辅,减少了对站和船的需求,扩大了TT&C覆盖范围,节约了任务成本。
神舟十二号长征二号F-12运载火箭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了109次技术状态变更,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可靠性从0.97提高到0.9894,创下了自己的新纪录。
主要项目:天宫空间站舱外活动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