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的发展历程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
1999 165438+10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经过21小时的飞行和预定的科学实验,中国人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在神舟一号飞船的座舱里,有一个男性模拟器,身高约1.70米,穿着宇航服。这个模拟人就是一个传感器,用来采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测试数据。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在我国各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大力配合下,航天科技人员仅用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3个技术难题,即成功研制了高可靠性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载人飞船安全返回技术,建成了良好的载人航天生命保障系统。
“我们的飞船比美苏晚发射40年,但飞船的技术水平应该相当于他们现在的水平。要体现技术进步,不能照搬,要赶超。”王永志说。
短短七八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走过的路。
中国第一艘无人驾驶神舟飞船的发射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新篇章。
神舟二号:全新亮相
神舟二号虽然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它是中国第一艘全尺寸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相同。
宇宙飞船在轨道上运行七天后返回地面。飞船上开展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学和物理学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飞船的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
美国一家报纸评论说,随着中国于2001,1,1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中国宇航员将更接近天堂。”
神舟三号和四号:坚持不懈
神舟三号飞船产品进入第四天,出现了飞船通舱插座信号不导电的问题。决策者果断决定:进度服从质量,推迟发射!
飞船舱内3000多个触点全部接通后,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
实验结果表明,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器、拟人生理信号设备和人体假人,可以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轨道舱在太空轨道上停留了180多天,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实现,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9个月后,12年6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严寒恶劣条件下成功发射。
史无前例的持续低温天气:-28℃,比发射大纲规定的最低发射温度-20℃低了8℃!1986 65438+10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坠毁,原因是一个O型圈橡胶密封因低温变形失效!
经过充分的实验数据论证和气象咨询,专家选定了较好的窗口,调整了发射流程。严寒中,参试人员用149件保暖物品包裹火箭关键部位,一直吹热风,直到发射前15分钟。
2003年6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完成了全部预定试验内容,打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记录!
神舟三号和神舟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人“伸手可及月球”的日子并不遥远。
神舟五号:中国的梦想
历史会记住那个时刻:2003年6月65438+10月65438+5月9点,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之旅,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此时此刻,距离我国第一艘实验飞船发射已经3年零329天,距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只有11年零25天。
在发射载人飞船之前,前苏联进行了5次无人飞船发射试验,美国进行了8次无人飞船发射试验。经过四次飞行测试,中国的神舟飞船成功地将人送入太空。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
然而,在神舟五号飞船进场前的最后一轮地面测试中,发现返回舱座椅的缓冲机构不能完全满足缓冲发动机备份的要求。.....70天后,科技人员攻克了这个以正常速度需要半年才能解决的难题。
“我们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为和平利用太空做出的重大贡献。”前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说。
神舟六号:揭开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篇章。
65438年6月+10月65438+2005年2月9时,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从甘肃酒泉发射中心发射场升起,以优美的曲线在空中成功演绎“中国制造”。
10 6月12日,神舟六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新华社记者赵建伟摄
记者透过屏幕观察到,无论是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还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都是来自中国的忙碌而紧张的人,黑头发,黄皮肤。据了解,神六的整个R&D过程是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独立完成的,拥有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把神舟抬上天的运载火箭,仅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就采用了3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这说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从基础技术的研究到精密零件的制造,都能真正实现“中国制造”。
在中国几十年的航天史上,“中国制造”的概念一直贯穿始终。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
在我国各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大力配合下,航天科技人员仅用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3个技术难题,即成功研制了高可靠性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载人飞船安全返回技术,建成了良好的载人航天生命保障系统。
神舟飞船从研制之初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的水平,直接采用了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利用空间创造了世界之最。从火箭研制的高标准到航天器设计的高起点,从建立独特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到形成先进的航天测控网络,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都是自主创新智慧的结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虽然起步较晚,但从一开始就站在高起点上,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都是中国自主创造的。
此外,业内人士还认为,神六的发射将促进国内许多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的发展。根据国际经验,在航天领域投入1元钱,将为全社会产生8到14元的带动效益。神舟载人发射是大量技术的集成,涉及发射、火箭制造技术和回收、测控、生命保障系统等关键技术,可以带动很多科技产业的发展。同时,参与神舟载人飞船研制的上下游企业和技术研究机构有上百家,相关合作单位有上千家。载人航天技术将推动新材料、生物、通信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战略中,神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阶段,并向第三阶段迈进,即建立空间站。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体,神六在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庞大、风险最大的工程系统中,以其高技术密度和尖端技术聚集的优异表现,在太空中完美诠释了“中国制造”。
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后,国外各通讯社争相发来消息,称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揭开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篇章。* * *报道称,继神舟五号之后,中国再次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向世界展示了航天大国的地位,弘扬了国威,增强了凝聚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表示,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完成载人航天工程二期工程,向三期即建立空间站迈进。
神舟七号蓄势待发。
在中国航天海洋调查船基地成立30周年之际,基地负责人简世龙2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神舟七号任务实施时,将组建王源测量船队执行海上测控任务,任务准备基本就绪。
简世龙说,多艘王源舰和两艘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已投入使用,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执行神舟七号海上测控任务,这是王源舰队历史上同时出海船舶数量最多的一次。
基地党委书记丁兴农介绍,今年以来,基地对3艘老旧舰艇进行了全面检修维护,对舰上所有设备和线路进行了逐一检查,并对部分老旧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
2007年9月交付的1新一代测量船已于今年上半年进行了实践检验。今年4月交付的第二艘新一代测量船也于近期进行了船舶航行训练和狭水道航行训练,并进行了8个方向的惯导设备精度鉴定,充分检验了设备的性能指标和测量精度。
丁兴农说,基地对即将执行神舟七号任务的科技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使科技人员具备一人多能的能力,能够同时胜任多个不同岗位。目前,各测量船设备状况良好,科技人员士气高昂。扎实有效的准备工作,为今年下半年圆满完成神舟七号海上测控任务和其他测控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