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中国的创造力如何走出困境。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分析,可以认识到以下规律:第一,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具有产业链性质的生产经营活动。谁抓住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谁就对当地经济产生了主导效应、带动效应和高附加值效应;第二,文化创意产业也面临着产业集群创新的任务。文化创意产业如果不具备规模效应,也会在同行业竞争中失去成本和质量的优势。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规模效应,必须在构建供应链关系的基础上,实施专业化分工,扩大环节企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规模。第三,无论是从产业集群支撑的需要,还是从提高资源享受的需要,文化创意产业都必须走园区化的道路。园区是规模化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深化分工,有利于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园区化的跨区域专业分工,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其次,正确认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总结起来有三个:一是低消费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消费和高消费正在走向低消费的“精神文化”消费。上海中心城区二产的萎缩,三产的扩张,更多的是因为这种低消费的趋势导致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这一结果的深刻含义是,在以知识为基础的财富创造体系中,劳动力成本在总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日益下降,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正在丧失,知识和技术资源的优势正在取代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资源优势的替代变化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产业结构演进轨迹与资源配置结构演进轨迹的一致性。
把握了这种变化,就不难理解城市工业的兴起,既有资源结构的因素,也有消费水平的因素。既有需求导致供给的原因,也有供给导致需求的因素。比如,高尔夫球场是高端消费群体需求导向的产物,而“达人秀”则是消费群体供给导向的具体体现。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占到GDP的20%左右。中国虽然是一个新兴国家,但由于基尼系数较高,各个消费层次的消费群体非常多。随着“强国富民”之路的不断拓展,全面小康的逐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只是时间问题。
二是产业集中化趋势。要彻底克服生态危机,中国工业化走“少用地,多产出”的道路是必然的。随着建设用地的日益限制,粗放型的经济“横向扩张”之路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取而代之的必须是集约型、园区式的经济“纵向扩张”之路。这里的“集约”是指产业的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园区式”是指产业集群和集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集聚”应该是指集群支撑下的集聚。目前,中国有50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不仅是土地约束的驱动,也是高效集聚的结果。
第三,产品高附加值的趋势。中国制造业的净利润率在2006年不到5%,2007年甚至不到2%。究其原因,是中国制造业偏离了国际专业化分工中高附加值的非制造业部门,这些部门多为知识型行业,如R&D、金融、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很多创意产业。这种分工的转变已经成为全球发达国家的一种趋势。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将其仅产生65,438+00%总利润的汽车制造业转移到亚洲,而留下非汽车制造部门(设计、R&D、生产性服务等。)占国内利润的90%。要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必须在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争取一席之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不仅是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未来经济新的制高点。
第三,正确把握自己的优势资源。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效率而非资源禀赋程度。所以“富者穷”和“贫者富”的现象往往是并存的,比如中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经济贫乏,而东部沿海地区资源贫乏,经济富足。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地区即使有交通枢纽、商圈辐射、历史文化资源积累等优势,也只是潜在优势,要转化为现实优势还有一个分配的过程。以交通优势为例,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交通枢纽条件,经济上缺乏有效的关系整合,其交通枢纽地位的“借光”非常有限。
另外,第一,要充分发挥创意设计的灵感;二是形成创意设计的氛围;三是拓展创意产业市场。其中,创造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