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的今昔变迁

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修订和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22.6亿元,增长1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高于2006.54 38+0-2008年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四年来,全市经济总量连续跨越600亿元、700亿元、900亿元、6543.8+000亿元四个台阶,成为全省第五个经济总量超千亿元的市州。第一产业增加值107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560.3亿元,增长161%,其中工业4931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54.5亿元,增长13.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7474元,增长13.6%。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6543.8+00亿元,达到6543.8+00.3亿元,增长22.2%,一般预算收入66.6亿元,增长42.4%。2009年,受政策性减税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68.7%,同比下降9.9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收入增长主要由非税收入快速增长支撑,贡献率达75.8%。全市财政总支出654.38+02.87亿元,增长654.38+07.4%。一般预算支出11.82亿元,增长24.5%,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78.7亿元,增长24.4%,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6.6%。金融市场发展迅速。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44.9亿元,增长2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83.3亿元,增长65.438+07.5%。各项贷款余额485亿元,增长38.8%,其中短期贷款235.5亿元,增长26.1%。中长期贷款20654.38亿元,增长43.4%。存贷比565,438+0%,比上年上升3.8个百分点。保险市场在低位运行。2009年,全市保费收入2654.38+0.8亿元,增长4.3%,增速放缓40.8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65,438+07.7%;寿险收入654.38+0.63亿元,增长0.5%。各项理赔及赔付5.06亿元,下降26.3%,其中财产险理赔2.77亿元,下降24.2%;寿险赔付2.3亿元,下降28.8%。2009年主要指标排名:株洲GDP总量位居全省第五,财政总收入和城市综合实力位居第二。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居民储蓄、人均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项人均指标保持全省第二。(1)农业2009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654.38+00.78亿元,增长5.6%,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565438±0.000亩,比上年增加654380±0.960亩,增长5.2%。粮食总产量65438+83.6万吨,增加4.5万吨,增长2.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81万亩,增长24.2%;蔬菜种植面积79万亩,增长6%;水果产量654.38+0.96万吨,增长7.6%。生猪出栏4321万头,增长2%;牛羊出栏55万头,增长1.4%;家禽放流1882万羽,增长6.6%;水产品6.95万吨,增长5.3%。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63个,带动农民近20万人;全市养殖面积10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110余户,生猪养殖大户350户;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唐人神、好邦美、福来喜、朱仙米业等18个项目入选“省级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全市流转土地363万亩,其中耕地7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2%。耕地流转被誉为“株洲经验”,在全省推广。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完成产权清晰实地核查任务的60%,完成林权发证任务的35%。(2)工业、建筑、房地产工业经济稳步回升。200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49365438亿元,增长65.438+07.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0亿元,增长18.6%,增加值426.2亿元,增长19.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下半年以来,连续6个月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医药食品加工业生产形势良好,增加值分别增长33.7%、31.6%、39.2%和19.6%,有力支撑了规模以上工业企稳回升。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逐步扭转下滑趋势,全年分别增长5.1%和0.7%。“5115”企业完成增加值154亿元,占株洲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5%。年产值10亿元企业1家,年产值50亿元企业2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业务收入1065.4亿元,增长21%,回落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84.8亿元,增长18.5%,提高1.6个百分点;受增值税转型影响,企业留存利润增加,全年实现利润42.2亿元,增长35.8%,提高33.2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5.2%,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株洲位列全省第二。建筑房地产恢复增长。2009年,全市建筑房地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的特点。建筑业增加值67.2亿元,同比增长9.2%和4.8个百分点,低于2001-2007年8.05个百分点的平均增幅。房地产开发投资1041亿元,增长27.9%,回落12.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37.6亿元,分别增长7.7%和2.8个百分点,低于2001至2007年4.4个百分点的平均增幅。商品房销售额达到6543.8+00.96亿元,增长42.3%;商品房竣工面积242.7万平方米,下降32.5%;销售面积429.9万平方米,增长21.3%。(三)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2009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11.4%,与上年持平。全市道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24.7%,其中货运周转量增长23.7%,道路客运周转量增长24.9%。衡阳高速建成通车,实现了“高速通县”的目标。武广高速正式通车,株洲西站投入运营。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总量52.4亿元,增长13.5%,其中电信业务量50.5亿元,增长13.6%,邮政业务量18.6亿元,增长9.4%。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451万辆,增加6.3万辆,其中私家车4.6万辆,增加1.2万辆,摩托车30.8万辆,增加3.45万辆。移动电话65438+96.2万户,增长31.4%,互联网用户65438+90万户,增长0.1%,固定电话用户74.7万户,下降19.3%。(四)国内外贸易和旅游消费市场持续繁荣。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334元,增长13.8%,比可支配收入高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消费支出5064元,增长12.8%,高于纯收入增幅4个百分点。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支出稳定增长的影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亿元,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9%,比去年同期加快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市场加快4.4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加快6.4个百分点。设立“家电下乡”销售网点534个,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310000台,销售金额2.58亿元;汽车、摩托车下乡销售3.56万辆,销售金额4.34亿元。外向型经济继续调整。2009年,全市实际到位省外内资94.8亿元,增长28.3%;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增长20.5%。进出口总额1147万美元,下降0.5%,其中出口值4.74亿美元,下降32.4%,进口值6.73亿美元,增长48.8%。旅游业稳步发展。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932.6万人次,同比增长65.438+04.1%,接待境外游客3.85万人次,同比增长65.438+04.2%。旅游总收入55.8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旅游收入968.5万美元,同比增长14.5%。年末,全市共有旅游星级饭店34家,旅行社45家,国家4A旅游景区2个。

人类人口

人口有秩序地增长。2009年末,全市总户数11400户,总人口382.8万人,常住人口373.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02万人,常住人口97.69万人,县城人口282.6万人,常住人口2757100人。全市城镇人口65438+92.55万人,农村人口65438+90.25万人,城镇化率50.3%,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市区91.9%,县城35.5%。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4‰。

教育、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

教育

本科湖南工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株洲校区)职业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中医药学院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贸技师学院2009年,全市“人文智育、快乐德育、阳光体育”计划全面推进,全市教育全面启动。全省首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获全省第一名;全市高考成绩再创佳绩,本科人数增长10.6%;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六大类四大类获得全省第一名。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学杂费,惠及学生30万人,投入资金277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6.8万人。投资3684万元,完成53所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投资654.38+0336万元,为654.38+03所学校新建塑胶运动场。

科学研究

科学技术稳步发展。2009年,全市获得国家和省计划项目80项,落实国家和省科技资金8600万元;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38项,争取2560万元;株洲被列为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补贴资金654.38+0.85亿元。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1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585.4亿元,增长26.1%,实现增加值204.3亿元,增长29.1%。全年申请专利1608件,增长8.9%。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24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8项,第七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等荣誉称号。全市专业技术人员4.5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2833人。体育中心

[编辑本段]八。运动

2000年悉尼奥运会,株洲厂矿子弟龚智超获得羽毛球女单冠军。随后,株洲在羽毛球方面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女双选手黄穗,男双、混双选手郑博都是株洲人。巧的是,他们的搭档都是高玲。游泳之花李凭借在选拔赛中的优异表现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名单,在女子400米混合泳比赛中获得第8名,在800米自由泳比赛中获得第5名。株洲成功举办了第十届湖南省运动会和第七届湖南省残疾人运动会。在2006年第十届全运会上,株洲市运动员共获得160枚金牌,1枚银牌,98枚铜牌,无论是金牌总数还是团体总分都位居全省第二。在第七届残奥会上,株洲市残疾人运动员获得金牌64枚,银牌28枚,铜牌15枚,位居全省第一。2007年,株洲市职工趣味运动会、第三届群众运动会等群众体育活动成功举办。湖南省第四届农民运动会获得6枚金牌,金牌总数排名全省第三。湖南省青少年体育竞赛金牌总数和团体部分总数居全省第三位。株洲体育中心位于长株潭城市群中心,紧邻武广铁路、京珠高速株洲站,北邻湘江,与巍峨的石峰山隔江相望,南临株洲大道,西接株洲长途汽车西站,东临200多米宽的城市绿化带,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该中心总投资6.9亿元,占地840多亩,集体育、文化、休闲、商业、会展、房地产开发于一体。规划为场馆区、休闲娱乐区、体育娱乐公园三个互补的功能区(占地170亩)。该项目由中国建筑大师崔凯设计。主体建筑建在整体平台上,屋顶相连,形成无缝、喷龙之势。整个场馆的建筑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建筑艺术与体育功能、比赛与休闲、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气势磅礴。在全国“2006百年建筑优秀作品奖”评选中,株洲体育中心一举获得“单体设计优秀奖”,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建筑。

以下链接更详细:

/view/25216.htm?fr=ala0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