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份带翻译的英文文件。

因为翻译太多了。。如果你愿意。联系我

我先给你内容。

一、全球手机产业及其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从全球范围来看,电信业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行业之一。特别是近年来,移动通信一直是全球电信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发展势头显著。总的来说,全球手机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继续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增长迅速。自2001以来,由于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9.11事件以及3G投资决策的失误,全球手机行业经历了缓慢的增长。2001年手机销量出现负增长,2002年增长率仅为2.4%,90年代末和2000年增长率高达60%。

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全球手机市场在2002年底开始出现复苏迹象。2003年,全球手机市场更加活跃,增长显著。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的统计报告,2003年全球手机销量为46543.8+08万部,2004年为6.74亿部,2005年为8.25亿部。据分析,主要原因是新兴和发展中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手机产品的不断升级在成熟市场也很明显,从而形成持续增长的趋势。目前,手机销量的增长势头仍在延续。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移动电话在世界各地区,特别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普及率仍然很低。

到2004年,越南、柬埔寨、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的手机普及率低于5%。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发展中国家的手机普及率虽然很低,但是增长很快,增速大多在50%以上,这意味着手机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随着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拍照手机和3G手机前景广阔。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不仅仅是一个对话工具,更是一个集语音、数据、图像于一体的多功能个人通信终端。因此,拍照手机、3G手机等高科技手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005年,拍照手机出货量为3.65亿部,同比增长62%。如果全部手机出货量计算,拍照手机渗透率将达到45%。预计到2009年,拍照手机的出货量将比2005年增长1.5倍,年出货量将达到91万台。与此同时,3G手机的市场也在迅速扩大。2004年,3G手机出货量仅占全球手机出货量的4%。预计2006年全球3G手机销量将达到654,380多亿部,2008年将增长到2亿部。

3.手机市场竞争激烈。2003年以前,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和阿尔卡特等手机制造商占据了全球手机市场的2/3。但受到日韩手机的挑战,西门子和阿尔卡特两年后跌出前五。目前,全球五大手机制造商——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电子、LG电子和索尼爱立信——占据了全球手机市场的75%。

4.产业链的垂直分工日益明显。第一,美国在手机芯片制造上优势明显。每个手机芯片的价值大约是25美元?50块钱,占手机成本的50%?70%也是手机生产价值链最赚钱的部分。目前全球手机芯片市场价值数百亿美元。巨大的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比如德州仪器和英特尔。同时,微软也在积极与各大手机芯片供应商结盟,为手机厂商提供芯片解决方案和参考设计。第二,日本和韩国的手机行业随着额外的功能和设计而崛起。日韩路线相似,没有技术优势,但凭借设计打开了局面。其* * *相似性是重视用户的需求和手机应用内容的开发,也具有日韩电子产品精致透彻的特点。目前日韩手机在外观上已经超过欧美手机。因此,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起源于欧美,但日本和韩国在2.5代移动通信尤其是非语音业务的发展上最为成功。第三,韩国和中国成为全球手机的主要制造基地。目前韩国和中国的手机制造能力已经超过全球产量的一半。近年来,跨国手机制造商将生产外包给台湾省和亚洲的其他制造商,导致这一地区的产量迅速增加。

从2002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国,其中2005年手机产量达到3.03亿部,占当年全球产量的36.8%。据行业统计,韩国制造的手机销量也非常可观,全球售出的每4部手机中就有1部是韩国制造的。

5.零配件供应问题突出。因为手机厂商要生产最新功能的手机,市场对新零件的需求特别大。而很多零部件厂商现有的生产线技术相对落后,只能生产现有的定型产品,无法满足“手机功能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此外,由于行业不景气,全球半导体产品供应商近年来几乎没有增加投资和扩大产能。因此,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复苏,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出现了。

二、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目前,中国手机行业在市场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不仅独资和合资继续保持良好的市场表现,国产品牌手机也取得了整体突破,打破了长期以来外资企业一统国内市场的垄断局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中国作为全球手机制造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随着中国移动通信运营业的快速发展,手机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我国手机产量为30367万部,同比增长30%,销量为30386万部,同比增长365.438+0.9%。占全球手机产量的1/3以上,比2004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中国作为全球手机制造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新增5860万,用户总数达到3.934亿户;手机的普及程度迅速上升。2005年,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为30.3部,比2004年增加4.4部。

2.产品市场结构进一步调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多数企业都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不断调整营销策略,这使得中国手机市场格局发生了新一轮的变化。

——外资企业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外资品牌手机厂商凭借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充分把握国内市场形势后,一方面加快新品推出,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在产品上全面出击,全面覆盖高、中、低档产品,加大与国内企业在中低档产品上的竞争。2005年,随着部分外资企业市场份额的快速上升,外资企业市场份额达到59.4%,比2004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其中,诺基亚国内市场份额达到25.8%,比2004年增加了10.8个百分点;摩托罗拉国内市场份额达到8.7%;三星国内市场份额达到6.9%;索尼爱立信国内市场份额达到3.3%。仅这四家外资企业,国内市场份额就达44.7%,超过所有国产品牌。

——国产品牌手机企业市场份额持续下滑。2005年,国产品牌手机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增长乏力。主要原因是在原有的渠道、价格、对本土市场的熟悉程度等竞争优势减弱后,资金和技术上的缺陷成为制约国产品牌手机企业在国内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扩张过快,新手机推出缓慢,产品质量问题很多,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数据显示,国产品牌手机企业的市场份额从2004年底的44.5%下降到2005年的40.6%。从国内品牌企业前三名来看,2003年其国内销售总额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1.6%,2004年下降到22.5%,2005年进一步下降到17.5%。

——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中国手机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2004年,十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72.9%,销售额占72.8%。2005年,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按同比口径计算,前十家企业的产销量分别占全行业的78.7%和78.4%。

3.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是原材料、能源、人工等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手机的结构性、阶段性过剩导致国内手机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外资企业不断扩大低端市场,进一步压缩国产品牌手机的市场空间,使国产手机厂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4.产品更新加快。随着移动通信新业务的不断推出,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外壳款式的不断翻新,各生产企业也在不断推出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手机的更新周期进一步缩短。过去靠一部手机几年让企业脱困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

5.中国在3G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遵循TD-SCDMA网络技术标准,中星微电子公司成功研发出手机芯片“星光手机二代”,在3G时代手机音乐和手机动画的处理上取得突破。东南大学与东大通信公司合作开发的Noah3000手机芯片,通过了包括通话和数据业务传输在内的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芯片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WCDMA国际标准要求。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了制定世界移动通信领域三大标准的核心技术能力。

三、中国手机对外贸易的基本分析

1.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目前,中国手机出口占全球需求的10%以上,手机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第一大出口产品。2000年出口2275万台,2005年达到2.28亿台,同比增长56%,相当于2000年的654.38+00倍。与此同时,手机出口占国内手机总产量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0年的43.3%上升到2005年的75%。以货币计算,2006 54 38+2005年中国手机产品(包括手机及其零部件)出口额为52.9亿美元,年均增长56.4%。移动电话产品(包括移动电话及其零部件)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上,其中2005年达到14.5%。移动电话产品进口从2006年的22.3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1578亿美元,年均增长50.86%。

2.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和香港,但逐渐多元化。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省、香港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从国别(地区)来看,美国、香港和德国是中国手机出口的前三大市场,分别占2005年中国手机出口总额的26.1%、24.2%和11.6%。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也是合资企业的主要出口市场。对东南亚和非洲市场的出口规模虽然不大,但增长势头看好,主要是国产品牌手机企业在积极拓展这些市场。

从进口来源地来看,中国手机进口集中在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省、香港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2005年,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分别为35.64亿美元、8.98亿美元、6.52亿美元、4.90亿美元和3.75亿美元,占中国进口市场的565.438+0.64%。

3.出口仍以外资企业为主,但民营企业出口增长迅速。自2001以来,外资企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始终占中国手机产品出口总额的95%以上。近年来,民营企业手机出口大幅增长,2001至2005年连续四年增速超过360%。2005年,民营企业出口额达到2.7亿美元,是2006 54 38+0(30.5万美元)的800多倍,年均增长446.2%。

4.出口来源相对集中。2006 54 38+0-2006年,中国手机产品出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京津地区,占比超过80%。其中,广东省自2003年以来一直排名第一。2005年,广东手机出口额达80.5亿美元,同比增长37.8%,占当年中国手机出口总额的25.5%。

5.目前,中国手机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末端,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依赖进口。加工贸易仍是手机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尽管如此,从2000-2005年的数据中,我们也发现加工贸易的比重在逐年下降,这反映出中国手机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在增加,技术和结构在改善,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

四、中国手机产业及其对外贸易前景

中国手机产业将面临广阔的外部发展空间。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全球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制造业产能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据IDC预测,2006年全球手机市场将增长5%,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中国手机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2006年中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升级,都为手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就手机行业本身而言,有利因素很多。首先,手机审批制度给手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关于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的政策,标志着我国实行多年的移动电话牌照审批制度的终结。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R&D能力的企业进入移动通信领域,一年来新批手机企业20家(不包括原有手机企业增加品种)。虽然这些企业的进入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是有实力的国产品牌企业的进入也提升了国产品牌手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其次,2G向3G过渡将给国产品牌手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2006年,国家将积极务实地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发展和3G网络的建设,移动通信行业将迎来持续数年的高速发展期。同时,新的游戏规则将在3G时代发生深刻变化,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将更加复杂多样。终端制造商将与移动运营商、设备供应商、内容提供商、金融服务提供商、无线接入提供商等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手机厂商,其核心竞争力会增加一个重要指标,即整合相关上下游资源的能力。在这方面,国产品牌手机会有更大的优势。

此外,手机销售渠道的变革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3G时代的到来,销售模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将更多地参与手机销售领域,以推广新业务,加强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加强与终端用户的联系,应对未来新运营商的冲击。随着3G牌照的发放,新的移动运营商面临着快速发展用户的压力,也会采取类似中国联通初期C网的策略,通过终端补贴甚至送手机入网等优惠手段发展用户。移动运营商的大规模采购和捆绑销售将迅速演变为一种重要的销售方式。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手机产业发展及其对外贸易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洋”依存度高、目标市场过于集中、企业融资难等。

1.产品出口高度依赖“外”,制约了我国工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对“外资”的高度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自2001以来,外资企业在中国手机产品出口的企业结构分布中占据主导地位,占总数的95%以上。二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中国手机出口的贸易方式中,以进料加工为主,一般贸易比重过低,近年来加工贸易比重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外资企业与加工贸易模式的结合日益加深,加剧了加工贸易模式本身固有的“飞地”特征。一方面,中国手机产品的出口发展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际分工变化趋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以加工贸易的形式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通过加工组合出口,形成封闭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自主产业发展能力,使企业一直处于高端产品生产过程的外围和低级技术环节。从长远来看,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将会影响中国手机产品出口的发展潜力。

2.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市场风险高。长期以来,我国手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的转口市场,这也导致市场风险增加。比如2001,美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电信市场低迷,中国出口形势非常严峻。目前中国手机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新兴市场(如南美、中欧、东欧、非洲、亚洲等地)的发展仍然缓慢。此外,中国手机产品出口对美国、欧盟等市场的过度依赖,也使企业面临跨国公司知识产权诉讼等诸多不利因素。

3.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仍面临诸多制约。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金融机构无法评估创新风险,使得其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较弱。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国有金融机构负担过重,民间和私人投资机构匮乏,滞后于民营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融资渠道的狭窄极大地影响了新兴企业的成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产品牌手机厂商还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供应链不完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我国手机产业及其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手机产业及其对外贸易在未来(至少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预计2006年全国移动电话产量将达到3.4亿部,比上年增长约12%,其中出口约2.5亿部,比上年增长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