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资产部门审计与乡镇审计的区别
一、实施乡镇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遇到的困难
(1)基础数据不完整,数据失真。审计中发现,由于历史和当前评估原因,乡镇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全部以县市为单位,没有具体划分到每个乡镇,难以确定每个乡镇的基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和进度。此外,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不同的自然资源往往归不同部门管辖,不同部门提供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衔接存在重叠。比如农业农村局和自然资源局都有耕地保有量的统计,但相差甚远;林业指标方面,通过向林业部门学习,森林资源、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等指标的监测数据,经上级确认后,发往县级。由于技术能力等原因,乡镇指标的真实性难以衡量;环境质量指标方面,河流水质监测也是由县级环保部门确定,部分乡镇河流没有定期监测数据。
(2)涉及面广,力度有限。第一,涉及的点比较多。一个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分散的点,从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审计人员需要到每个点逐一调查取证,以便了解和获取相关信息。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往往只配备两三名审计人员,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二是涉及面广。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一方面涉及水、土、气、林、矿等方面,同时还对相关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运营、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落实等方面进行审计,覆盖面非常广。另一方面,有许多数据需要收集。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首先需要向所涉及的部门申请数据采集,而这些数据往往非常庞大,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全部统计清楚。虽然近年来对这些数据的采集手段已经非常先进,包括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采集支持,数据采集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县级审计基础薄弱,审计人员技术能力欠缺,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进行实地考察,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使得审计进度缓慢。
(3)专业要求高,人才匮乏。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对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审计人员要掌握法律、自然资源、工程造价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充分掌握这些技能,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但目前县级审计组普遍达不到这一要求。审计人员大多来自金融、经济类专业,不具备工程、自然资源等诸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近年来,大数据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大数据在审计领域的应用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能胜任审计工作,还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目前这类审计人才非常缺乏,这也是阻碍审计工作推进的一大难点。
(四)乡镇管理权限有限,难以界定责任。一是权责不清,会被指责。一方面,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普遍认为,很多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管理权限在县级部门,与乡镇政府关系不大,相应的职责不由乡镇政府承担;另一方面,耕地资源的承包经营权大部分在农民手里,老百姓自主经营种植。即使发现一些不符合政策的行为,乡镇政府也无法有效制止。二是生态环境问题滞后,问责不确定。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一定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相关问题也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暴露出来。而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的任期一般在三至五年不等,无法就任期设定相关的具体指标数据,因此问责具有不确定性。
二、应对措施和建议
(1)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一是制定完善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审计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乡镇领导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责任、审计责任、配合责任和工作要求,形成乡镇领导干部资产资源资产负债审计工作机制。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管理监督制度、登记制度、目标考核制度等。,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标准和管理保护评估体系。三是建立考核问责实施细则,严格运用审计结果。按照经济责任审计和责任追究的方式准确确定领导干部的责任,根据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结果,为组织部门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检查提供依据。
(二)督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摸清底数,建立乡镇自然资源资产数据档案。一是在县级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领导下,督促自然资源、林业、水务、环保等部门将相关指标确认到每个乡镇,让所有数据都扎根在乡镇基层。二是统计部门要规范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制度,通过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建立的连续完整的自然资源资产数据档案,编制真实准确的县(市)、乡两级年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审计部每年收集上述数据,建立数据库,为审计分析和评估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3)提高审计业务骨干的专项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是广纳自然资源人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面对乡镇复杂多变的自然资源环境,基层审计机关要高度重视自然资源和资产审计人才的培养,充实审计队伍的自然科学知识储备,在人员招聘上也要广纳专业人才,不再局限于会计和工程,积极补充自然资源科学方面的人才,不断完善审计队伍。二是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审计人员在自然资源和资产方面的审计能力。充分利用审计署网站的培训学习平台,学习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各类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目标、内容、重点、方法和评价标准。三是收集信息,摸清底数。要详细了解本地区重点资源资产现状,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重点,梳理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为实施乡镇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奠定基础。四是以大数据审计为手段,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高效利用内外部数据,努力探索大数据审计方法路径。利用传统数据库技术对海量结构化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高效筛选数据疑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地图、景点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地理计算平台,对涉及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可疑问题进行位置和面积分析;收集、识别、汇总审计分析所需的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发展数据,便于审计发现典型问题,挖掘顽症根源。
(4)完善问题认定问责机制。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责任界定要用改革思维和创新思维分析解决,摒弃固有思维模式,科学看待改革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理解“三个区分”的精神实质,正确把握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把责任划分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问责不能简单确定责任,需要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严格划清党政干部任期与责任的界限,从历史背景、决策程序和实际决策过程、签署批准的文件、分管的内容、是否参与自然资源决策事项等方面实行生态责任终身问责制。对乡镇自然资源中暴露出的问题,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和整改问责制度,逐步建立监督问责机制:一是县(市)级政府督促整改。将审计发现的问题纳入政务督查室的重要工作内容,按照审计报告的要求和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方案,在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整改督查,直至全面完成整改。二是主管部门督促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向自然资源、林业、水务、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通报。通过联席会议,各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法规授权进行处理处罚,并督促整改落实。三是强化问责。对审计发现的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开发利用中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问题和事件,要按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南雄市审计局邓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