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做传销的多吗?

不多,但是现在都很严格。

百色(壮语:Baksaeg[1])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总面积3.62万平方公里。市* * *辖12个县(区),总人口378万,包括壮、汉、瑶、苗、彝、仡佬族、回族等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其中壮族占总人口的80%。百色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和壮语,壮语在中国很流行。列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布洛陀文化、黑衣壮文化、织锦文化、北陆壮剧文化、宋立傲文化。

是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公路交通枢纽。基本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航运、港口“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成为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

百色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工业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也是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安置区为一体的特殊区域。

2015年3月25日,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百色”由“百色村”演变而来,是壮语,意为山川地形复杂的地方。在壮语里是“拍洗衣房的地方”的意思。据说在伊河和毕成河的交汇处,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潭,岸边有一个村庄。村姑经常在这里洗衣服,因此得名。

乐业县-布柳河漂流

太史皇在岭南设三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今百色属象郡。

秦末汉初,百色是南越的属地。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百色今属玉林县曾氏郡。

三国时期,百色属吴,仍属玉林县曾氏郡。

金代初,曾氏县改为曾邑县,今百色属金星县曾邑县。

南北朝时,百色属金兴县曾益县。

隋代百色属玉林县宣化县。

唐代在今百色设调州(江南道前州总督署),归乐州、武隆郡。

五代十国时,百色先属楚,后属南汉,仍称天州、桂乐府、武隆郡。

宋代除乐州外,武隆县改为武隆县,古田县(县城在今那碧乡大河村)属滕州路。加上龙川州,唐兴州,绥州。

元朝时,天舟升为天舟道。今天百色仍叫武隆县,吉米属乐州、龙川、唐兴州、随州、田州(宋古田县)。属于天舟路。

明初废除龙川州、桂乐州、唐兴州、绥夏州、武隆县,其地并入天州。洪武二年(1369),天舟道升为天舟土府,嘉靖七年(1528),天舟土府降为天舟土州。今天的百色是天舟土舟之地。

清康熙三年(1664),天舟土州改为思恩郡,郡址在婺源县(今武鸣县)。雍正七年(1729)在天州、土州设置厅制,司富、李庙同治迁后称百色厅。第二年,这座城市建成了。这是百色名字的开头。光绪元年(1875),天州改地为流,百色会馆升级为百色直隶会馆(会馆位于今百色镇)。辖恩阳府(今田阳)、恩龙县(今田东县)、上林县(今田东林思镇)、王霞土司(今海城县)等地。

同年,下田里(现遍布四塘乡、那壁乡唐琦地区、百色镇各地、永乐乡安百里村等地。)、武隆县(今百色白兰乡、龙川乡和田阳坤平乡的一部分)、龙转里(今巴马县西部)、转里四都(今巴马县、八辽、马丁等中部地区)属百色厅。这是百色存在的开始。整个领土东西长360英里,南北宽95英里。

民国元年百色直隶厅改名百色府,第二年设立百色县为废府。原属百色地区的百色织里亭、土州、土县,均划归其他县,与百色县(民国2年(1913)设,百色道教统治)同属天南路。道路于15 (1926)废弃。18 (1926)年2月11日,百色县苏维埃政府成立。

乐业县-布柳河漂流

益都、杜尔、三都、四都、武隆、龙川(当时属凌云县)等六区五十一个乡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府。

19 (1930)年,广西建立民国制,百色县隶属百色民团区。民国23年(1934)设立行政监察区(民国29年改称行政监察区),百色县隶属其中。从31 (1942)到解放前夕(1949),广西分为7区15区,百色县为第五区。区域办事处设在百色。

1949 65438+2月5日,百色县解放,仍称百色县,隶属百色地区(行署设在百色镇)。1983 10经期经国务院批准,称为百色市(县级)。[7]

2002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47号),撤销百色地区及县级百色市,设立地级百色市。市人民政府设在新设立的右江区。百色市设立右江区,原县级百色市行政区域为右江区行政区域。百色辖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叶县、西林县、田林县、隆林自治县和新设立的右江区。6月19日自治区政府以GZF [2002]32号转发了国务院的批复。

2005年,百色市合并了50个乡镇。其中,右江区5家、田阳县5家、田东县3家、平果县5家、德保县6家、靖西县5家、凌云县2家、隆林自治县5家、西林县3家。6月8日起,我市正式启动实施镇村合并,6月底前完成。[8]

2013年8月,经自治区批准,右江区永乐乡建制改为乡建制,田阳县吴村乡、平果县凤武乡、隆林自治县德峨乡、西林县那劳乡等4个乡也被批准在百色市建镇。

截至2010年底,百色辖右江区、靖西、田阳、田东、平果、德保、那坡、凌云、乐业县、田林、隆林、西林(1市辖区、1县级市、65438个县)。

位置

百色市总面积3.62万平方公里,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位于东经104 28'-107 54 ',北纬22 51'-25 07 '。西接云南,北接贵州,东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南接越南。边境线长365公里。是滇黔桂的中心城市,是中国西南地区通往太平洋的“黄金走廊”。[10]

地带

百色地形东西长320公里,南北宽230公里。地势北高中间低,地势走向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总面积中,山地占95.4%(落基山占30%,土山占65.4%),丘陵和平原仅占4.6%。[10]

气候

总的气候特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热同季,夏长冬短,作物生长期长,越冬条件好。根据多年的经验

隆林-金钟山原始森林景区

据统计,年平均气温19.0℃至22.1℃,大于10℃,年积温6230℃至7855℃,无霜期330天至363天,太阳总辐射达96.9至165438+。年平均日照1405至188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13至1713mm。

自然资源编辑

第一,矿产资源。截至2013,该市已探明矿产57种,是全国十大有色金属矿区之一。其中铝土矿已探明。

隆林-金钟山原始森林景区

体积7.8亿吨,远景储量6543.8亿吨以上,约占中国的四分之一。煤炭储量超过4.5亿吨,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煤炭生产的主要基地。此外,还有锑、铜、石油、天然气、黄金、水晶等十余种矿藏。

二是森林资源,全市面积35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9%;野生动物资源100余种,植物资源2775种,其中药用植物1200余种,被誉为“土特产仓库”、“天然中药库”。

第三是水电资源。本市风水资源总量约21.6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600多万千瓦。截至2065,438+03,已开发水电资源460多万千瓦,是国家“西电东送”基地。

人口和民族编辑

2007年底,人口为385.9万,其中城市人口33.7万。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335.73万人。[14]

根据2010 11 10 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百色市总人口为382.63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8.55万人。比“四五”十年间年均增长0.52%低0.02个百分点。

10月份2011时的全市常住人口为346.68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46.5438+0.75万人相比,十年间增加了4.93万人,增幅为1.44%。

全市常住人口96.34万户,人口3354654.38+0.00人,平均3.4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9人减少了0.42人。

人口构成

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782200人,占51.41%;女性人口为1684600,占48.59%。人口性别比(女性为100,男女比例)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18下降到105.80。

年龄分布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417000人,占比21.39%;15-59岁人口225.96万人,占65.18%;60岁及以上人口46.55万人,占比13.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32.46万人,占比9.3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例下降3.1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例上升0.47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2.6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2.33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51.84万人,占1.49%;少数民族人口294.84万人,占85.05%。2000年同年,汉族人口增长1.23%;少数民族人口增加4.29万人,增长1.48%。

经济发展编辑

概况

2012年,百色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9.6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9.4%、10%。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增长31.2%;财政收入98亿元,增长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7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4720元,增长16.5%。[18]

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8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6543.8+046.7亿元,同比增长7%;第二产业达到456.3亿元,同比增长10%;第三产业完成225亿元,同比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543.8+007.7亿元,同比增长9.8%。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758亿元和592亿元,分别增长12.1%和14.7%。

第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5: 55.5: 26调整为17.8: 55: 27.2。铝基、锰基新材料、非冶金铝、节能环保金属、高端装备制造、碳酸钙、林产加工、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7.03%。新增非公有制企业3275家,个体工商户1236家。

扶贫成效显著。新一轮扶贫攻坚、兴边富民行动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扎实有效。设立“曾宪梓产业扶贫专项保障基金”,投入财政产业扶贫资金6543.8+0.5亿元。完成广州援建的12“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任务,将与广州的扶贫合作转化为产业合作。5.3万人接受了扶贫培训。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8亿元,实施了一批水、电、路项目,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预计全市减少贫困人口2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5个百分点。

全年交通运输投资6543.8+04亿元,增长36%。百色至靖西、靖西至那坡、马山至平果、崇左至靖西等高速公路和滇桂铁路加快建设。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乐业县至百色高速公路、黄桐至百色铁路、南昆铁路二线、百色巴马新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国道、省道网改造项目16和“百村通畅工程”项目192深入实施。郁亮航运枢纽船闸实现通航。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2013。工业总产值1116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0亿元,同比增长11%。工业投资达到285亿元。生态铝工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全市铝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同比增长24%。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875亿元,同比增长14%。全市新增超亿元企业9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1家。[19]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179亿元,增长8.4%,增速居全区第五位,比上年提高5位。财政收入达到6543.8+00.87亿元,增长654.38+0%。固定资产投资895.2亿元,增长1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86.3亿元,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亿元,增长1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涨幅控制在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的目标以内。外贸进出口总额7.3亿美元,增长21.8%。[20]

农业

百色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地肥沃,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早稻、玉米、小麦、豆类和马铃薯;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木薯、花生、芝麻和大麻。

历史上受自然条件限制,旱涝寒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因生产技术落后和封建地主土地制度而十分落后。

据光绪八年百色堂记载:“山多田少,无水利。十天不下雨,一月干涸,农田一岁。四月播种,九月闲时以卖米为生。”

《广西年鉴》1933记载百色县耕地面积17510000亩,当年播种面积180800亩,粮食总产量17502600斤,产值420800元(角)。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54.38+043.7万亩,粮食产量654.38+0266.5万斤,亩产88斤。

解放后,给农民分配土地,然后组织互助组和合作社,沟通成员的生产需求。调剂劳力不足,兴修水利,积肥改良土壤,特别是政治生活安定,农业发展迅速。1949年粮食总产量为24125000公斤,1957年增加到30784600公斤,年均增长31%。人均粮食300.32公斤。农业产值(种植业,下同)700万元(人民币,80年不变价格,下同)。这个县的粮食略有剩余:经济作物产品糖,1956,转让26.5万公斤。1965年粮食总产量31128800公斤,比1962年增长27.74%。农业产值1.21.90万元,比1.962增长1.7%。

1982期间,全县普遍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有了突破。当年粮食总产量7779.67万公斤,农业产值309891万元,分别比65.438+0.978增长37.58%和349.438+0%。1983年粮食总产量上升到8058.97万公斤,农业产值31.65万元,比1982分别增长3.59%和2.13%,比1978分别增长42.52%和37.79%。甘蔗亩产4.31吨,有部分高产模式。亩产6吨以上的有2个村,21个村民小组

从1952到1988这37年间,国家先后投入2063.55万元支持农业生产。此外,科学技术的普及、水利建设的逐步增加和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使粮食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1988的粮食总产量比1952增长2.28倍,年均增长3.5%。但由于自然灾害的频繁袭击和工作中的失误,生产出现波动,呈波浪式发展。从1952到1957,粮食产量年均增长9.8%;1958 ~ 1965,年均下跌3.8%;1966 ~ 1978,年均增长5.4%;1979 ~ 1988,年均增长3.6%。37年,25年增产,12年减产。在增产的25年中,有8年是恢复性增产。[21]

截至2006年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12亿元,主要农产品为蔬菜、水果、烤烟、油料、茶叶。其中水果产量达到38.94万吨,蔬菜产量达到183.95万吨,蔬菜产品畅销30多个省区市的300多个大中城市。[22]

2011年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155元,增长20%,是2002年撤地设市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全市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54.38+0.63万亩,产量277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33%和7.79%。全市年肉鸡5000只以上的养殖场3500个,建成林下养鸡集中区90个。林下养鸡乡镇28个,林下养鸡村108个。

工业

清光绪年间,百色市乡镇手工业生产已初具规模。铁匠、木工、竹器、纺织等手工业已遍布农村,但生产能力很小,大多数是单个家庭生产的,也有一些是少数家庭联合组织的。但品种单调,产量不多,产品多为自产自销。民国8年(1919),百色日光电器有限公司成立,这是这座城市的第一个现代工业,促进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1922年有毛巾织造业8个,15织造业和若干面条加工业,产品远销龙州、靖西等地。26年,工厂和作坊增加到72家,百色熟烟(丝)畅销云南、贵州等地。仅林宏源烟厂年产烟丝5万公斤,产值654.38+0.3万元(银元)。

1936有335个行业和手工业,其中酒类和采煤是新兴行业。到1949,工业总产值69.88万元(按1980不变价格计算)。

1950 10,特区人民工厂成立,这是民族工业的开始。国民经济恢复三年来,建立了特区农具厂、右江农民报印刷厂、建国机器油厂等六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九个私营企业。到1952,工人938人,总产值225万元,劳动生产率总额2137元。经济恢复时期后,县政府加强了对工业生产的领导,然后通过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加快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发展的步伐。到1957,有21家企业,年均增长37.9%,是高速增长。

1970落实国务院关于“军工先行、三线先行、配套先行、质量第一”和“工业要增长17%,年均增长13%”的指示,全县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的领导,投资159.9万元,企业79家。“五五”期间,由于生产责任制推行缓慢,总产值年均增长8.8%,利税比1980比1979下降1.6%。

1982以来,厂长负责制和经济承包责任制广泛推行,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有所好转。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生产基数增加的情况下,总产值每年增长7.4%。多年来,由于重视投资,从1952到1988,市政府共投资7049万元,产值逐年增长。1988总产值达21275万元,独立核算职工16046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325。

在所有企业中,中央所属企业包括建华厂和大华厂,分别建于1964和1965,1966投产,当年总产值* * * 268.68万元。主要产品是军工产品。1986总产值2650万元。从1987,变成了区域企业。

区属企业,包括孙东煤矿,建于1956,划入1961区域管理。其余六个机械修理厂、华侨农场厂、百色茶厂、杨旭茶厂、友谊印刷厂、右江师范学院印刷厂都不是独立核算企业,没有系统的数据记录。从1985开始,年度统计报表由百色市管理,从1988开始,总产值737.5万元,比上年增长7.4%。

当地企业有百色地区人民工厂,建于1950和10。6月1952,65438+10月新增右江农民报印刷厂和特种劳教所工厂,当年总产值26.3万元。1955新增专用副食品加工厂、专用红星榨油厂、专用自来水厂6家,总产值1538万元。此后,为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对工业生产的领导,该地区逐年加大企业建设力度,到1966时,已有9家企业,总产值41万元。从65438家增加到0979家,企业数量增加到36家,总产值3366.9万元。1980至1985,地区划拨部分企业给百色市管理,1986有17家企业,总产值3407万元。1988企业24家,总产值112905万元,比上年增长7.3%。

市政企业。有百色日光电气有限公司,林宏源烟馆,成立于1919。之后毛巾织造行业8家,织造行业15家。到1949,有25家企业(不是手工业),但大部分是小厂,总产值69.88万元。1952,根据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有建国机油压榨厂、林宏源烟房等9家公司,总产值225万元。1956以来,产业发展步伐加快,1966有52家企业。总产值为1510.7万元。1979年企业增加到80家,总产值4951.4万元。1985企业92家,总产值7181万元。1988企业重组调整后,现有91企业,总产值9247万元。[23]

到2006年底,完成工业增加值90.54亿元,同比增长22.1%。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到236家,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3.78。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机制纸、水电、火电、蔗糖、铁合金、原铝(电解铝)、氧化铝。[22]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增长28%。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增长28%;工业增加值达到264亿元,增长13%。全年全市铝及配套产业工业产值达34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1.9%。

服务行业

2006年,在167个旅游景点中,百色成功推出了邓小平足迹游、天坑跟团游、峡谷跟团游等旅游线路。2006年,* * *接待游客503万人次,同比增长23.4%,实现旅游收入654.38+0.924亿元,同比增长654.38+0.875%。[22]

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增长8%。红色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游客数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165438+万人次,同比增长16.2%。综合收入73.5亿元,同比增长29.67%。物流业发展加快,预计全年完成道路货运周转量80.277亿吨公里,增长38.5%;水上货运量209.2万吨,增长2%。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预计达到4.25亿美元,同比增长7.6%。居民消费持续旺盛,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6亿元,同比增长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