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产业,也是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我国医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药现代化是中药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国际国内医药市场的种种变化和21世纪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给中医药行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入世后的世界医药市场,已成为中国中药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司。司产业处处长顾大伟博士对中医药行业的行业前景、现状、发展思路和近期主要工作目标进行了阐述。

制药业是全球经济的热点。中药行业作为医药行业的一个分支,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顾大伟认为,中医药行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是全世界公认的国际化产业。在按最新国际标准划分的28个行业中,医药产品是国际贸易量最大的15产品之一,也是世界上出口量增长最快的五种产品之一。预计未来10年,全球医药销售额每年增长7%左右,明年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到4000-406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6800-72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植物药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在现有年销售额300亿美元的基础上,年均增长率达到10%。据国际组织预测,未来国际植物药将快速增长至6543.8+0000亿美元,占国际医药市场总销售额的654.38+0/6-654.38+0/4。

随着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的热潮,以及对化学物质副作用的深入了解,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逐渐提高。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医药正在普及,这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我国人均用药水平较低,仅为美国的1/40,药品消费空间巨大。

中药产业是中国医药产业中一个独特的优势领域。中医在中国有5000年的使用历史,有系统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相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具有风险低、命中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等明显优势,是参与药品市场竞争、扩大出口、解决654.38+0.2亿多人口用药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医药行业,尤其是中成药行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从65438到0999,中药产业总产值已达384.56亿元。目前,中药产业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一批中药骨干企业和市场主导品种。由于现代中药产业巨大的市场前景和高附加值的吸引力,以及国家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引导,中药产业成为投资者选择的热门行业。中药产业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国外天然药物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然而,相关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并不理想。在中医药行业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更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将接踵而至,外国企业将抢占中国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企业构成威胁。

外国企业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国际上对植物药需求的快速增长,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和效益却在下降。从1996连续三年下滑至1998,从1999开始小幅回升,但市场份额不足5%,日韩占25%。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在没有传统经验和理论的情况下,依靠现代科技理论成功实现工业化,并大规模向中国市场推进。

2.国外企业竞相低价收购中药资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国外企业凭借其资金、技术和产品优势,设置高门槛的技术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为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设置壁垒。

3.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中国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对中国中药产业构成了全方位的威胁。然而,机遇和挑战并存。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机遇带来有利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挑战是刺激发展的内部技能。

中国的中药产业化,天时、地利、人和、条件都具备,蓄势待发。中药行业正在孕育一场即将到来的产业革命。

在谈到中国中药产业现状时,顾大伟表示,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中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一批有实力、有需求的骨干企业,实施了高新技术改造;有一批可以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通过“中药产业现代化行动计划”、“九五”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的实施,为中药高技术产业化提供了一批适用成果,初步形成了中药产业化的科技支撑条件,具有良好的政策和融资投资环境。总之,中药产业化有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优势。说白了,中国的中药产业正在以巨大的能量萌芽,一场即将到来的产业革命。

不可否认,我国中药产业相对薄弱落后,仍然存在“一少、二多、三低”(规模小、企业多、重复产品多、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产能力低)的现象和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主要问题是工业过程中高科技含量低。目前,有几个关键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先进适用的制备技术、高新技术和设备急需推广应用。当今医药行业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是向制造过程自动化和系统集成方向快速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和质量稳定性。然而,作为需要保证产品质量的中药行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装备严重滞后,与国外相比有20年的差距,特别是中药科学、先进、严谨的提取精制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工艺条件的客观控制程度不高,制造技术和装备缺乏集成。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有相当一部分关键技术亟待解决。因此,需要积极依托政、产、学、研、财的结合,学习或借鉴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实施中药制药过程中各单元制造技术和设备的智能化组合应用,以及关键工艺参数的在线检测、连续采集和程序化自动控制。这是中药产业走向高科技产业化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能对上述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和优化,开发出高质量的成套控制装置和技术平台,近期1/3中药企业需要改造的话,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二是我国可集约化、标准化的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亟待提高,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亟待发展和培育。三是符合中医药特点、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亟待建立,中药产业化创新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如果能够解决这些关键问题,中药行业的市场份额将会大大提高。

在支持和壮大中药现代产业方面,国家计委有明确的发展思路,采取了很多措施支持中药的发展。

顾大伟说,计委在支持和壮大中国现代中药产业方面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疗效优势突出、市场需求大的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以有实力、有规模的企业为主体,组织产学研金结合的队伍,以先进适用技术为依托,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 通过实施中药产业全过程关键环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全面提高中药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形成大型跨国中药企业集团,快速提高中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市场份额,使中药产业发展成为以高科技密集型企业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基础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国家计委决定以“特殊支持”的形式实施这一战略。通过现代中药示范工程建设,提高中药产业整体水平,促进中药产业结构调整,开辟新的产业领域。通过强化现代中药产业基础支撑条件,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培育一批产品单一的中药企业,如哈药慈航等在抗癌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药企业。特别是加快高新中药产业化,示范应用先进提取、分离、制剂和生产过程系统控制技术,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药骨干企业全面提升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建立向全行业技术辐射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基地,推动“大企业、大品种、大市场”战略的实施。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产品的产业化,使中国传统医药在加入WTO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支持,使中药产业规模(主要指中药种植农业和中药产业)到2005年达到年产值800亿-1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中药产品年出口额达到100-12亿元,占中药行业产值的10%以上,年均增长20%;年利税15亿元,年均增长10%,其中利润50亿元,年均增长10%;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占中药产业总值的30%,技术进步对中药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中药产业依托50家重点企业,产值占全行业的70%。大型企业集团重点产品200个,其中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30个,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100个,约占中药产品产值的30%,使中药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