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子的知识产权
1,中国种子
中国的种子和品种资源历史悠久。中国在几千年的传统文明社会中,耕种五谷,饲养六畜,形成了农桑结合、农织结合的传统农业模式。同时形成了精耕细作、土地耕作的独特农业技术体系,取得了多项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动植物育种方面,我国在长期发展中培育和积累了大量的品种资源,可以概括为农作物和畜禽两大类。
从农作物品种方面来说,春秋时期的《诗经》就已经提到了“甲中”的选择,记载了许多优良品种。汉代已经发明了“穗选法”的品种选育技术;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类似于现在的“丹田”的防止杂质,保护纯度的措施;北魏《齐·姚敏书》总结了扦插、生根、压条、嫁接等无性繁殖技术。清代农业典籍和地方志记载的水稻品种有3000多个,农作物品种资源呈现出显著的多样化特征。
从畜禽品种方面来说,早在原始社会,马、牛、羊、猪、狗、鸡等传统六畜已经独立驯化,人工饲养。家畜饲养技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汉代畜禽良种繁育和家畜远缘杂交取得重大突破,选育出华南猪、华北猪、秦川牛、关中驴等优良品种。唐代育成的通州羊至今仍是优良的绵羊品种之一。明清时期,畜禽品种大增,出现了文昌鸡、北京鸭等著名品种。
19世纪以前,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支撑着政治、士兵、城市和国家,国家机器的运转依赖于农业税。直到2006年6月65438+10月1,全国取消农业税。而农业每一次有质的飞跃,关键都要靠种子革命。就中国而言,小麦、优质水稻、玉米、红薯等品种的引进,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种子革命是农业社会和经济繁荣的源泉。
北宋初年,泉州商人从东南亚把占城水稻带到福建泉州时,农民发现这种以占城命名的水稻,原产地在今天的越南中南部,早熟、高产、耐旱、适应性强、生育期短,还可以稻麦复种轮作,一年可以收获两季,提高亩产量。因此,占城稻作迅速传播到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宋代种植面积达7.2亿亩,从而确立了江南经济中心的地位。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苏沪熟,天下足”的谚语。优良稻种的引进刺激了整个宋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是宋代产生的三大发明。当时宋朝的企业规模超过了之前甚至之后的很多朝代。据估计,宋朝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一半,是一个真正的超级大国。这都是一颗种子的贡献!
2.中国种业
20世纪以来,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逐渐应用于农业,促进了农业研究从传统经验向现代科学的转变。因为种业专业性强,考虑到其科学性和严谨性,还是用规范的语言表述。
1914年,金陵大学育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小麦品种。之后,我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培育了一大批优良作物品种,主要农作物平均产量提高了5倍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作物遗传育种技术不断发展,育成新品种7000多个,并有5-6个规模化品种得到提升。
水稻:20世纪50年代,中国培育了一批矮秆品种,如矮秆南特。20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三系”实现。20世纪90年代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实现了水稻育种技术的三次飞跃,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关键作用。
小麦方面,中国经历了50年代的抗病稳产和70年代的矮秆高产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优质高产育种阶段,先后选育出小偃系列、麦基系列等一批优良品种,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玉米:我国育种技术经过最初以配合力为核心的商业化育种阶段,进入了以双单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育种阶段,钟丹系列、郑丹系列、京科系列等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和品种的更新换代。
棉花:20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创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价和二价抗虫基因,培育了一大批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抗虫棉的国家,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8亿亩,占我国抗虫棉总面积的97%以上。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现代畜牧业科研体系,在畜禽和牧草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畜牧业水平不断提高。从20世纪初开始,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本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到20世纪70年代,培育出了中国荷斯坦牛、哈尔滨白猪、中国美利奴羊等一批急需的家畜品种。近年来,育成了玉茶1号猪、燕黄牛、八美肉羊、井陉黄羽肉鸡、Z型北京鸭、农大3号小蛋鸡、五指山猪近交系等多个优良畜禽新品种。部分国产品种已占据国内40%以上的市场,对国外品种的依存度明显降低。
以2000年颁布的《种子法》为标志,我国种业从政府主导的封闭发展模式逐步进入产业化、市场化阶段。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对农业增产增收,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种业市场需求大。2018年中国种业市场规模为1174亿元,2019年种业整体市场规模迎来拐点,达到1192亿元。预计2021年,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242亿元。它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际种子市场。
二是种子品种的集中。一方面,我国种业品种集中,主要由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和马铃薯组成,这五个品种在2019年的总份额约为70%。另一方面,我国种子企业集中在农业大省。目前,我国种子相关公司3.6万家,15个省市的种子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其中大部分是农业大省。吉林多达3450家,山东3075家。
三是种业创新加速。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育种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院所,种子企业整体育种积极性不高,参与较少,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科研人才与农业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因此,我国种业研发成果和新产品的推广一直较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种子法》颁布后,脱离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种业和种子公司逐渐走上了教育自主研发的道路,集“教育、繁殖、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3.中国种质资源
种子库的起源。种子库是种业竞争的基石。自20世纪20年代起,前苏联著名植物学家尼古拉·瓦维洛夫(Nikolai vavilov)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种子库——瓦维洛夫种子库。目前,全球约有1750个种子库,收集保存了740多万份种质资源,包括大量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重要经济植物、重要农作物和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种。
种子库是这三个中最好的。一个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农作物种子库,是美国国家遗传资源保护中心。它以其丰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而闻名于世。它是世界上建立最早、保存体系最完善的农作物种子库,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种质库。第二个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植物种子库,也就是英国千年种子库。三个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农作物种子银行,挪威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银行。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于1986+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已保存粮、棉、油、果、菜、茶、糖、桑、草等农作物种子340种。其主要任务是长期保存农作物、蔬菜、牧草及其野生近缘种质资源。到2020年,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总量达到52万份,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作物种质库。
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方面。目前,我国建立了以国家长期库、副本库、十个中期库和43个种质圃为支撑,以214个原生境保护点为补充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长期保存了517000份农作物种质资源。新的国家长期种质库建设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建成后将具备654.38+0.5万份资源的长期保存能力。
在保护林草种质资源方面。中国已建成99个林木种质资源库,其中原地库9个,异地库90个,保存了5万多份林木种质资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启动建设,将有300万份资源长期保存。将逐步建立国家和省级、就地保存和设施保存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
湖南省农业种质资源库是湖南省首个农业种质资源综合保存利用公共服务平台,设计保存654.38+0.5万份。截至目前,该数据库已收集和保存了来自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份农业种质资源,包括水稻、辣椒、油料、瓜类等种质资源,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辣椒种质资源库。该行向17个省份的10多家种子公司和隆平高科提供了2.6万余份种质资源,有力支持了国家生物种子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耐盐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刘帅在长沙。
?2021八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