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埃隆·马斯克传》邱恒明
在Space X成功发射并回收可重复使用火箭后,美国媒体喜欢调侃马斯克:世界上只有四个国家掌握了卫星发射和回收技术,它们是美国、俄罗斯联邦、中国和埃隆马斯克。
Space X的成功始于一系列低成本的小改进。因为资金有限,任何奇奇怪怪的省钱方法,只要是有效的,都会被人追捧。但是,对于一家私人公司来说,自主研发可以发射到太空的火箭太难了。前三次发射都失败了,如果第四次失败,公司就得破产。
奇迹往往发生在坚持不可持续的时候。成就斐然的企业家,都经历过得救的时刻。当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隐藏自己的胆怯,继续前行。第四次火箭发射成功。这一次,不仅美国震惊了,全世界都震惊了,它的发射成本大约是当时最便宜成本的1/4。因此,马斯克赢得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合同和继续支持公司发展的资金。当然,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其他客户提供低成本、可靠的太空运输和卫星交付服务只是马斯克将人类送上火星梦想的一部分。在他的蓝图中,更多的人可以负担得起太空旅游。成本是计划的下一阶段。
Space X的成功可以归功于马斯克很好地利用了外行人的优势。因为我是个门外汉,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拘泥于已有的习惯。这是开发新事物时最大的优势。
马斯克并没有就此止步。2010年,特斯拉推出Model S,震惊了整个汽车行业。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事情。马斯克造电动汽车,可以说是继承了爱迪生的遗志。而公司的名字就是以爱迪生的学生为原型,后来演变成了死对头特斯拉。
特斯拉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纯电动汽车,而不是丰田通用当时在做的混合动力汽车。他认为汽油车和电动车结合是不可能的。机动车转向电力驱动是革命性的。内燃机高度依赖石油,但电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煤炭、核反应、水力、风力或太阳能。
马斯克的机会来自于大公司不创新。每个公司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对于大公司来说,即使是5%的低增长率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所以,当原有业务无法支撑这样的增长时,就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小业务和新业务很难挑选。企业不仅没有动力,而且大部分时间创新阻力很大。现有业务受损的风险是这些巨头公司无法承受的。当一个新的业务明确显示出它的潜力时,这些业务已经初具规模,进入了“看不懂,学不会”的阶段。所以这些都是新领域的,让马斯克折腾吧。
经济活动的本质是用现有资源实现对未来的预期,这意味着不确定性和风险。实际造车过程中有很多困难。特斯拉成立十年来,一次次走到悬崖边,在任何一个节点放弃,都不会有今天的特斯拉。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说:那就像嚼玻璃,盯着死亡的深渊。
在特斯拉初创时期,马斯克制定了一个三阶段商业计划。第一阶段是开发高端高性能跑车,第二阶段是推出能与宝马和奔驰品牌竞争的豪华车,第三阶段是大量生产低成本电池。随着上海工厂的建立,这三个阶段将很快实现。
特斯拉的成功是用硅谷的方式颠覆了汽车行业盛行的底特律模式。理论上,底特律的工业积累更深,生产环节和供应链高度成熟。但恰恰是这种高度成熟的工业状态,让汽车巨头们步步为营,用几百年的经验和模式赚钱。当巨头们还在讨论是先建充电桩还是先生产电动汽车的时候,马斯克已经悄然上路,用硅谷的方式改变了汽车行业。自主创新+口碑营销,核心技术+互联网思维,融合苹果的炫酷基因和谷歌的开放原则,是特斯拉的运营原则。
电池对于电动车行业的重要性,就像半导体之外的IT行业一样,是决定整车性能的核心环节。特斯拉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将海报框架的核心制造环节外包最小化,这有助于其拥有知识产权和控制成本。在销售方面,特斯拉采用与苹果非常相似的“体验店+线上销售”模式。这些都是特斯拉拥有的优势。
特斯拉未来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善。对于特斯拉来说,要占领市场,充电桩就得像加油站一样遍地开花。随着特斯拉第三代车价格的降低,潜在购买者的数量会大大增加。当汽车保有量剧增时,基础设施不足的短板会更加突出。
而且,特斯拉在下一个成长阶段将面临更艰难的挑战。它想成为下一个福特和埃克森美孚,成为盈利的大型量产车经销商和燃油经销商。而且,马斯克会专注于Space X还是特斯拉,也将决定特斯拉的命运。
强大的对手也不甘落后。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一直在通用、丰田等汽车巨头的布局中。IT巨头谷歌和苹果也虎视眈眈。都在等中小公司率先出手,然后重金收购。相信特斯拉一骑绝尘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巨头们正在觉醒,整个市场将被重新激活,陷入混战。
马斯克在本科时就认定未来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个领域是互联网、可持续能源和空间技术。如今,他已经付诸行动,创办了PayPal、Solar City、Tesla和Space X,每家公司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